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勘探原理,主讲人:王守东,2,地震勘探原理,第1章 绪论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第2+章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第4章 地震波速度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3,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波的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所谓波动就是震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单位时间内地震波沿波线方向传播的距离波的速度与波的类型和介质有关波的速度是介质的一种性质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过程中,还会用到一些其它的速度概念叠加速度、偏移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4,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5,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6,第5章 地震
2、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7,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8,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9,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5.1 地震剖面的特点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5.4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10,5.1 地震剖面的特点,一、褶积模型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11,一、褶积模型,可以认为叠加剖面满足褶积模型,12,一、褶积模型,地震道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13,一、褶积模型,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和其它资料换
3、算出的反射率函数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w(t),计算出的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对应的井旁地震记录大都符合较好。由此可见,这一套地震记录形成的理论即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理论是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的,且正确合理的,14,一、褶积模型,岩层较厚两个反射波可以分开 t,15,一、褶积模型,岩石较薄三个反射波叠加在一起不能分辨,形成复波t,16,17,一、褶积模型,18,一、褶积模型,x(t)s(t)*R(t),19,5.1 地震剖面的特点,一、褶积模型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20,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个反射波的基本依据相邻地震
4、道上波形的相似性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同相轴一般具有4个相似的特点(反射波对比四大标志):1、强振幅2、波形相似性3、同相性4、时差变化规律,21,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1.强振幅,22,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1.强振幅,23,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2、波形相似性,24,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2、波形相似性,25,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3、同相性,26,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4、时差变化规律,NMO校正前,NMO校正后,a 直达波b 折射波c 折射波d 反射波e 反射波f 反射波g 反射波h d的多次波i e的多次波j
5、面波K声波,27,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4、时差变化规律,28,5.1 地震剖面的特点,一、褶积模型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29,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经过水平叠加后得到的时间剖面,已相当于在地面各点自激自收的剖面,一般在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的情况下,能较直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各种地震波的现象和特点,为我们进行地质解释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资料。但是时间剖面并不是沿测线铅垂向下的地质剖面,它们之间有许多重要差别,表现在:,30,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
6、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31,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32,三、水
7、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33,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4,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5,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6,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7,5.1 地震剖面的特点,一、褶积模型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38,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
8、基础,5.1 地震剖面的特点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5.4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39,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2.2 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40,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凸界面的反射波,41,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凸界面的反射波特点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范围要比实际的背斜构造的范围宽;容易造成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同曲率的凸界面,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现的范围越大;凸界面对反射波能量有发散作用。偏移处理是使凸界面反射波恢复正确形态的有效办法。,42,5.2.1 弯曲界
9、面反射波的特点,凸界面的反射波,43,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凹界面的反射波,聚焦型,回转型,平缓型,44,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凹界面的反射波,平缓型,45,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凹界面的反射波,46,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凹界面的反射波,47,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凹界面的反射波,曲率中心在观测面以上,曲率中心在观测面上,曲率中心在观测面以上,48,5.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2.1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2.2 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49,5.2.2 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一、绕射波的概念二、断棱绕射波的主要特点三、物理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资料 解释 理论基础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