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ppt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浅层折射波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及地震资料解释,重点内容为测线的布置、测线长度和探测深度的关系、道间距与激发点的选择、观测系统的布置。,第三章 浅层折射波法,2,目 录,第一节 折射波法概述,第二节 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第三节折射波法的地震资料解释,3,第一节 折射波法概述,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折射波法是一种使用较久且成熟的方法,常用来探测覆盖层厚度,基岩面起伏,断层及古河道等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折射波法本身也存在弱点:波速的条件,分辨率低,测线较长等。,在浅层地震勘探中,野外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收集资料、现场踏勘2、试验工作3、完成勘探任务,4,第二节 折射波的野外工
2、作方法,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主要介绍采集系统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和有关采样参数的选择等。,地震仪 检波器,5,检波器又叫检震器,是把地震波到达引起地面微弱振动转换成电讯号的换能装置。目前常用的检波器主要由线圈、弹簧片和永久磁钢架及外壳组成。检波器输出的信号电压和其振动时的位移初速度有关,因此又叫速度检波器。用晶体压电效应特性制成的晶体检波器,固有频率高的特点,可以测量物体震动加速度,又叫加速度检波器。,地震仪是将检震器的输出的电信号放大,显示并记录下来的仪器,具有滤波、放大、信号叠加、高精度计时及数字记录和微机处理等功能。,震源要求有适当的能量、安全可靠便于使用,能产生较高频率成
3、分。常用的有:锤击震源、雷管和炸药、地震枪震源、电火花震源等。,6,一、测线布置,(1)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2)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3)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4)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5)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7,测线布置原则:1、若地质任务是调查整个工区内基岩起伏,需要布置测网。2、对于路基或隧道等类的测线,布置在条带状的狭长地区。3、若地形起伏较大时,在必须在起伏的顶部及底部设置激发点,保持测线分段观测的
4、直线性。4、调查滑坡和边坡的测线,通常以主滑动方向为中心布置成相互垂直的网格状,其中一组测线和地层走向平行。5、使用折射波法追踪断层时,测线与推断的断层走向垂直相交。,8,二、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地震测线长度基本要求:测线长度必须满足观测追踪第二层的初至折射波,可靠求取 v1、v2波速和观测折射波时距曲线的要求。,9,三、道间距及激发点的选择,1.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浅折:5m,10m;浅反:25m。有时为求准表层速度:震源附近加密点,构成不等间距排列。,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追踪 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
5、器的距离,用X1表示。,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3.偏移距,2.排列长度,10,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反射: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4.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在测线两端及测线上,以适当的间距设置震源或布置炮点,用以激发弹性波,其位置和间距对调查结果有重要影响。震源间距越小,测量精度越高,但通常是按每6至12个检波点(即间距为40m至120m)设一个震源点来进行设计的。,四、炮间距及激发点的选择,11,五、观测系统,地震现场数据采集中,为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
6、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统称为观测系统。,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3、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4、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5、双重相遇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表示方法有:综合平面图和时距平面图,12,观测系统适用条件,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适用于地质情况简单,折射界面规则且近水平情况。特点:施工简单,效率高,界面起伏较大误差大,不适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折射界面起伏明显,不规则。特点:解释精度高,中间部分重复观测。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对折射界面连续追踪,曲线形态和折射界面形态相关
7、。特点:时距曲线平行相似;界面上凸,则不平行,13,双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表层条件复杂条件下采用 特点:可弥补近炮点时距曲线不足,并可连续追踪。双重相遇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14,单边观测系统 相遇系统 追逐系统 相遇追逐系统 双重相遇追逐系统,15,六、激发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激发方式包括:井中、水中、空中、地面、坑中、锤击、夯击、电火花等。,锤击震源,电火花震源,雷管,接收条件选择: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16,一、地震波的激发,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基础条件。,(1)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2)有
8、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3)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4)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2.震源类型,两类: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1)炸药震源,浅震中,普遍使用的震源,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频谱宽、能量强、高频成为丰富。炸药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频f与药量Q的关系:,17,药量对频率成分的影响,上式可见,药量越大,激发产生 的频率越低。,结论:在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反射前提下,尽量小药量激发,以获得高频的地震波。,浅震:常用几十克到上千克的小药量或雷管激发。,激发方式:地面爆炸,浅井爆炸。,浅井爆炸:井深0.71米,药包放在井中并将土回填埋实,促使能量
9、向下传播,压制干扰波(面波、声波等)。,18,地表结构:潮湿密实地面效果好,干燥松软地面效果较差。,优点:可多次激发,重复性好(保持钢板与地面的耦合好),信号增强。,缺点:频谱低于炸药震源,能量有限,不适合深层。,(3)高频震源枪,用震源弹射入浅孔(充水或潮湿的孔),爆炸激发地震波。,优点:定向发射,利于能量向下传播;高频成分丰富,利于高分辩率勘探。,(2)锤击震源,锤击置于地面的钢板,18磅或24磅。,19,(4)电火花和空气枪震源多用于水上勘探。,电火花震源:利用电容器储存高压电能,在一瞬间通过水介质释放,在水中产生压力作用于大地而形成地震波。,空气枪震源:将压缩空气在短暂瞬间释放于水中,
10、从而产生地震波。,特点:两种震源都安全,无环境污染,高频成分丰富,能量可调。价格较贵。,以上几种震源,当目的层深度H:,H50m,锤击、小炸药量;,H50100m,小炸药量、高频震源枪;,H501000m,电火花、高能炸药。,20,二、地震波的接收,1.地震勘探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1)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特征;,(2)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楚,尤其是目的层反射应明显;,(3)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低频响应差。大地滤波衰减曲线;检波器频率响应特性曲线;大地+检波器特性,高低频检波器信号输出曲线.,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21,3.
11、检波器的方向特性,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应与波的振动方向一致,所接收到的信号最强。,接收纵波: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对准波的传播方向;,接收横波:检波器最灵敏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4.检波器与大地耦合,耦合取决于:检波器重量,检波器与地面的有效接触面积,地面振动幅度,地表弹性模量。,因此,检波器应埋直、埋深,土层应潮湿、致密。,22,对基岩、水泥地:石膏等固结。,对泥水:加长尾锥。,图(a):tTa/2,可辨认有效波的相同相位。,图(b):tTa/2,易造成相位对比错误。,5.道间距X的选择,X选择原则:各道间相位关系清楚,同相轴明显。,23,考虑到有效波的视速度,常把道间距的最大限度定为,对于深层:反
12、射波Va大,X大;,对于浅层:反射波Va小,X小。而Va折Va反,X折X反。因此,很多情况下,反射波法的道间距应小于折射波法的道间距。,6.组合检波,目的: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或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削弱干扰波。,定义:使用两个以上检波器组成一组,按一定的形式(直线或面积)安置在排列上,作为某一道的地震信号。即将几个检波器当成一个检波器使用。,要求:具有相同方向特性和频率特性。,24,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七、有效波和干扰波,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相互转化。,干扰波:震源干扰波,外界干扰波。
13、,为解决地质任务,应设法突出有效波,躲开、压制和消除干扰波,提高信噪比。,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即:信噪比S/n,25,在浅震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提高信噪比的问题。,2、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征,震源干扰波,1)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特点:传播速度稳定(约340m/s),频率高(大于100Hz),延续时间短。地震记录上,一般为13个波峰的窄条带直线同相轴。如下图所示。,浅震中,偏移距小,排列长度短,声波干扰严重。数据采集时,把炸药放在井中激发,可减弱声波干扰。,26,有声波和地滚波干扰时的浅层反射记录,(2)面波,几乎出现在所有地震记录上,是
14、一种主要干扰波。,特点:视速度小(100500m/s),频率低(1030Hz)、能量强、衰减慢,如图示。,面波沿地表传播,由于地表介质不均匀,在水平方向尤其垂直方向速度变化大。因此,随着传播距离增大,显示明显的频散特点,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扫帚状”。这种发生频散,形成“扫帚状”的面波通常称为地滚波。,面波,声波,27,在干燥或疏松的岩土中激发时,对有效波吸收强烈,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3)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2.外界干扰波,(1)随机干扰,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
15、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28,随机干扰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工作中,利用统计规律,采用组合检波、水平叠加、垂直叠加方法压制随机干扰。,(2)相干干扰,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频率和视速度。,29,相干干扰波记录,(3)工业电干扰,在城市工作,当地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检波
16、器电缆会感应50Hz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相干干扰产生:在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规律地连续振动,江、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图所示。,30,为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1.震源干扰波调查,3、干扰波调查,31,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2.外界干扰波调查,目的:了解非地震勘探震源干扰波的特征。,具体做法:不激发震源,记录外界背景噪声。此时记录
17、信号是外界干扰和仪器噪声所引起。分析结果,可了解外界干扰源的强度、分布特征和频率等。,32,第四章 浅层反射波法,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浅层反射波法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及地震资料解释,重点内容为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要求掌握综合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及反射波资料处理与解释。,33,目 录,第一节 反射波法概述,第二节 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第三节反射波法的地震资料解释,34,折射波利用首波初至时间绘制时距曲线,推断地下构造,而反射波法则主要利用反射波相位的时空特性推断解释地下构造。不仅能直观的反映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而且能探测地下隐伏断层、空洞及异常物体。,第一节 反射波法概述,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的区别:探
18、测深度范围不同工作频率不同,中、深:几十赫兹,浅层:100300Hz浅层比中、深层探测难度更大低速带厚度变化对波的传播有滞后作用,使得时距曲线为双曲线。,35,第二节 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一、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深度地震地质条件和浅层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地质条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地震记录,1、地表松散层的影响(反射波产生偏移和时间滞后,吸收高频信号,产生多次反射波干扰)2、潜水面的影响潜水面下或泥岩、粘土岩中激发,频率丰富,能量较强3、表层不均匀性影响,36,二、地震测线的布置布置测线的原则:测线为直线,尽量垂直地层或构造线走向;测线均匀分布于全测区,最好与钻探线重合;测线间距和疏
19、密程度应根据地质任务、测区勘探程度及探测对象等因素确定。,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3、多次叠加观测系统,37,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炮点和排列之间的关系。,1.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如图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a)双边激发,38,如固定在排列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观测
20、系统。如图所示。,(b)单边激发,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定义:炮点离接收点一定距离激发。避开震源附近面波和声波的强干扰,又称偏移观测系统。,39,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单次覆盖;,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二次覆盖。,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40,3、多次叠加观测系统,组合:压制面波等低视速度干扰作用明显,但降低了分辨率;此外不能压制多次反射波、折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折射波 反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