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与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与方法.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与方法,2011年8月1日,李 芳,内 容,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概述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制度 四、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六、总结,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概述,1.降雨引发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的依据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划分4.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响应与预警解除5.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6.陕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示范工程,1.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降雨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占诱发因素的65%。暴雨是形成地质
2、灾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发生在降雨过程中的暴雨,往往产生大面积地质灾害,如宁陕县2003年8月29日,24小时降雨量为347.8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等级。发生的地质灾害以泥石流灾害为主,据统计,多达69处,淤积方量约16.8万立方米。,在陕西,连阴雨过程常伴随暴雨发生,连阴雨中暴雨日数占年暴雨日数比例大,约占50%80%。连阴雨会使坡面土层和岩屑湿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稳定性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中,当遇暴雨以上等级降雨发生时,易于形成地质灾害。如紫阳2000年7月13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从7月12日晚8时到7月13日晚8时,24小时降雨量达210.4mm,这之前,该地区已出现四次降雨过程,分别是6月1
3、3日、6月1621日、6月2528日和7月14日。成灾地区几乎全部是高山、陡坡和深沟,虽然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残坡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后就会发生突然奔流,造成地质灾害。,汉滨区大竹园镇2010年7月16-18日累计降雨达267毫米,其中18日8:00-20:00时计12小时降雨量达106毫米,降雨强度属于特大暴雨类型,2010年7月18日20时30分,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寨子沟发生大型滑坡灾害,造成22户4人死亡,25人失踪(含串亲的外地人7人),损毁房屋75间,经济损失273万元。12人死亡、1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2010年7月18日20时50分安康市岚
4、皋县四季乡木竹村滑坡,共造成致7人死亡、13人失踪、1人重伤,49间房屋倒塌被毁、36间房屋局部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安康市岚皋县四季乡2010年7月16日19时7月18日22时累计降雨量超过200mm,其中7月18日12时22时超过100mm。,商洛市山阳县高坝镇自2010年7月16日以来持续降雨,其中7月23日08时24日05时累计降雨量达66.9mm,仅24日03时04时降雨量超过30mm。,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桥耳沟村5组滑坡发生于2010年7月24日10时左右,截至7月27日20时,共造成6人死亡、18人失踪、3人受伤,53间房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万元。,安康市岚皋
5、县铁炉乡2010年7月16日19时7月19日7时累计降雨量259.8mm,其中18日19日凌晨降雨强度、降雨量大。,2010年7月19日凌晨4时左右安康市岚皋县铁炉乡兰加坝村4组滑坡时,共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5间房屋倒塌被毁。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2007年8月7日,安康市汉滨区暴雨引发滑坡双垭村赵龙贵家遭到灭顶之灾。,2003年8月28日至29日,位于安康市最北部的秦岭主脊中段南坡的宁陕县,以县城为中心普降特大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暴雨诱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全县14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人口3万余,重灾区域达800km2,因灾死亡5人,失踪1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 元。,宁陕城
6、县坡面型泥石流,2003年8月28日20时40分开始降雨,到30日18日暴雨停,累计降雨量达347.8mm,其中28日20时40分29日13时05分16h降雨量高达301.9mm。,截至2008年末,全省数据库录入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9305处,其中,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点1025处,死亡504人,直接经济损失49070万元;已采取搬迁消除隐患的点1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8160处,威胁人口 52.7223万,潜在经济损失548347万元。,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0个,面积37321.6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8.19%;地质灾害中易发区7个,面积72481.13 km2,
7、占全省总面积的35.3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7个,面积79133.61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8.57%;地质灾害非易发区4个,面积16238.24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91%,2.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的依据,2003年月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号国务院令,公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合作的框架协议,合作
8、内容(一)健全和完善双方信息共享和信息相互通报机制(二)联合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三)联合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进行调整(四)联合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五)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效果检验(六)联合共建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验区(七)联合完善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2010,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级划分,4.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响应与预警解除,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发布时间段内预报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提醒注意响应,时间段外预警自动解除。,5.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从2003年6月开始,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在中央1套
9、晚间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中播出,各省也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6.陕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按照“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和陕西省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协议”的精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就开展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发布业务达成协议。从2003年开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至2010年共发布地质灾害预报157次,有77次(1772起)地质灾害发生在预报区内。,7.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示范工程,陕西省从2007年开始,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设立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示范工程项目,现在已经在商洛、安康建立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取得了很好的减灾效果。,小结:,(1)降雨是引
10、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陕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易发区面积大,有必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国务院令要求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3)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划分为5级,三级以上发布预警(4)预报时间段内预警响应,时间段外预警解除(5)国家级、省级都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6)部分市、县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术语3.总则4.预报预警系统5.预报预警工作程序6.信息反馈7.预报预警效果现场调查8.技术报告编写,简称“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写,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本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主
11、要工作程序、效果校验、技术报告编写等内容。(2)本要求适用于降雨等因素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区域预报预警。(3)本要求主要适用于国家级、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可参照执行。,2.术语,(1)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要求所指的地质灾害是降雨等气象条件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2)预报:根据事件发生前呈现出来的迹象和(或)判断所发出的报告。(3)预警:根据事件发生前呈现出来的迹象和(或)判断预先发出的警戒信息。,2.术语,(4)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12、以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根据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未来一定时段的预报降雨量,对降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和危险性程度进行预测,并通过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发出的预报或预警。(5)预报预警等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术语,(6)预报预警产品:表达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空间范围和等级的图件及文字说明。(7)预报预警会商:预报预警业务单位之间通过电话、互联网等途径分析商定预报预警范围和等级的过程。,3.总则,(1)本要求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推动不同层面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逐步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有效
13、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对象是降雨诱发的区域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3.总则,(3)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危险等级和宜采取的防范措施。(4)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陆域范围;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区是其相应的行政辖区。,3.总则,(5)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期一般为每年的汛期。国家级预报预警工作期为每年59月,省级预报预警工作期为当地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6)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在电视台等媒体发布。,
14、4.预报预警系统,(1)数据库(2)分析系统(3)组织系统,(1)数据库,为了便于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有关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查询,以高效、统一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数据库,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信息进行管理,实现资料共享。预报预警数据库包括基础资料库、预警产品库、反馈信息库和成果库。,基础资料库,基础资料库的主要内容(1)区域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植被和土地利用等。(2)地质灾害资料:灾害基本情况、地质环境条件、成因机制、监测数据等。(3)地质灾害诱发因素资料:气象、水文、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4)社会经济资料:人口、财产、工程设施等。
15、,预警产品库,预警产品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和产品制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反馈信息库,反馈信息库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发生的地质灾害信息。,成果库,成果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年度预报预警工作方案、技术报告及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结果等,(2)分析系统,为了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平台,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在分析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条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预报预警模型,开发预报预警软件,形成预报预警分析系统。,运行环境,预报预警分析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为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硬件配置一般应包括台式计算机2台(最低配置为内存256M、CPU P4 2.0G、硬盘40G)、
16、服务器1台、投影仪1台(2000流明以上)、传真机1部、激光打印机1台、电话1部、可视会商设备1套等,预报模型,地貌分析临界降雨量模板判据法气象地质环境要素叠加统计法 地质灾害致灾因素的概率量化模型地质灾害预报指数法 降雨量等级指数法,主要功能,预报预警软件一般应具备如下基本功能:自动导入降雨数据、数据存储及可视化管理、信息编辑与查询、预警分析、自动生成初步预报预警产品和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等。,(3)组织系统,为了有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组织系统应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层、作业层、发布层。,管理层,管理层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预报预警工作,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章
17、制度,并确保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研究与工作经费到位。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与管理;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与管理。,作业层,作业层为具体开展业务工作的单位或机构,承担预报预警的日常工作、理论方法研究、技术报告编写及信息反馈等业务。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或相关业务部门承担。,发布层,发布层为发布预报预警产品的单位或机构,通过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发布。,5.预报预警工作程序,(1)年度工作方案(2)日常预报预警(3)数据传
18、输(4)预报预警会商(5)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1)年度工作方案,为了指导年度预报预警工作,汛前应编制年度工作方案。方案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年度工作方案应包括年度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预报预警分析系统、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预报预警质量检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2)日常预报预警,每日接收气象部门的当日实际降雨量数据、预报降雨量数据以及双方约定的其它数据。判定未来一定时段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等级,形成初步预报预警结果。针对初步预报预警结果与相关的预报预警业务单位或气象部门进行会商。综合考虑各方会商意见,对初步预报预警结果进行修正,形成最终预报
19、预警产品。主管领导审定、签发预报预警产品。通过适当方式(ftp,E-mail等)把预报预警产品发回气象部门,发送时间由双方协商确定。当达到3级(含)以上预报预警等级时,应予以发布。,(3)数据传输,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传输的数据应包括当日实际降雨量、预报降雨量、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产品等内容。数据格式主要是矢量数据、图片、图像和文字说明等。传输途径可采用ftp、E-mail、卫星或光缆专线等。,(4)预报预警会商,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参考各级预报预警业务单位的预报预警信息,调整预报预警范围和等级,达到4级(含)以上预报预警等级时应开展预报预警会商。会商内容主要包括降雨情况、预警
20、范围、预警等级等。会商可采用可视化远程会商、电话会商、网络会商等形式。会商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5)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预报预警产品的内容包括预报预警范围、等级和时段等。预报预警产品表达形式为矢量数据、图片、符号和文字说明等。图片分辨率一般为300dpi以上。文字说明应明确预报预警区的地理位置(或行政区域)、预报预警等级及防灾建议等,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预报预警产品所用底图为相应辖区的行政区图,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为准,图中应标注下一级行政区界线和政府机关所在地。预报预警产品由主管领导或经授权的领导批准签发。预报预警产品由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开发布,并可通过网站、电台
21、、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发布。,6.信息反馈,为了及时检验和评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效果,在开展汛期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应及时收集整理地质灾害发生信息和成功预报信息,建立反馈信息数据库。信息反馈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因素、成功避灾情况等。信息反馈必须提交电子版本的文字报告和表格,并附必要的现场照片。省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单位应按要求将本省内的地质灾害信息上报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单位。,7.预报预警效果现场调查,为了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修正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提高预报预警准确度,应及时组织预报预警技术人员对汛期发生的典型地质灾害开展现场调查和验证工作。,灾害
22、发生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危害情况等;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区域地层岩性、灾害体物质组成、当地历史发灾情况、发灾周期等;降雨因素:诱发灾害的降雨过程、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其他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形式、规模和强度等)、地震等;地质灾害灾情: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损坏情况等;对采取措施成功避灾的,还应调查采取的应急防灾措施、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损失情况等信息。,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8.技术报告编写,为了使上级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情况和效果,预报预警业务单位应编写预报预警技术报告,向主管部门和上一级预报预警业务单位报送。技术
23、报告包括要事专报和年度报告。,要事专报包括预报预警工作月报和重大成功预报案例专报。工作月报一般在预警工作期的每月上旬进行编写,主要是对上个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成功预报点分布情况等;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典型实例(预报情况、降雨情况、损失情况、避灾情况等)。重大成功预报案例专报内容包括预报情况、地质环境背景、成功防灾避灾情况等,应言简意赅、图文并茂。,要事专报,每年汛期结束后,应对整个汛期预报预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包括预报预警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改进建议。,年度报告,小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气象预
24、报工作术语、预报预警系统、预报预警工作程序、信息反馈、预报预警效果现场调查、技术报告编写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一个行业规范。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时,应认真研读。,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反馈制度,简称“反馈制度”,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写。分为四章,共12条。,第一条 为了搞好地质灾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检验和评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效果,不断改进预报预警判据,提高预报预警准确度,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制定的依据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通知。第三条 本制度所指的地质灾害是降雨等气象条件诱发的崩塌、滑坡和泥
25、石流。,第一章 总则,第四条 根据关于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通知(2004年),发生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要求上报。第五条 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到灾情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反馈给本省(区、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单位。第六条 各省(区、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单位收到灾情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反馈本省(区、市)灾害信息,第二章 信息反馈程序,第七条 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
26、。第八条 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抢险救灾工作;(2)基本灾情;(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第三章 信息反馈内容和形式,(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5)发展趋势;(6)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7)成功防灾减灾情况;(8)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9)现场照片。第九条 信息反馈形式:以文字报告和表格(用电子表格excel填写)的形式反映灾情信息,以ftp、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发送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第十条 反馈原则:情况准确,反馈迅速,续报完整。第十一条 本
27、制度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附:信息反馈地址 表1 地质灾害信息反馈表 表2 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情况统计表,第四章 附则,表1 地质灾害信息反馈表,填报单位:填报日期:年 月 日,填表说明:1、发生时间精确到“时”,采用统一格式:2001-3-15 13:402、灾害类型: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类型。群发型灾害单独作为一种灾害类型,但要表明组成群发的灾种类型,如“群发型崩滑流”,“群发型泥石流”等3、发生地点用全称,地名后的行政单位不要省略,如“陕西省西安市”不要填为“陕西西安”4、经度:填写DMS(度分秒),如:1101545填写为1101545
28、5、纬度:填写DMS(度分秒),如:312015填写为312015,6、过程雨量:引发本次灾害的最近一次降雨的累计雨量。7、日降雨量:引发本次灾害的24小时降雨量。如果没有确切雨量,可用定性描述,如特大暴雨、大暴雨、暴雨、大雨、中雨、小雨8、受灾对象:指城市、农村、矿山、水库等9、灾情:房屋、公路、铁路、电站、工厂等破坏情况10 是否成功预报:指成功预报并成功防范的地质灾害。填“是”或“否”,表2 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实例报告表,四、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1.省级地质灾害预警,2.市级地质灾害预警,3.县级地质灾害预警,受行政区管辖、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研究程度、气象预报精度等因素的影响,
29、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但是由于彼此有交集,预报的结果又是相互影响的。,1.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1)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介绍(2)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流程,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使用全省最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通过自主研发的“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制作完成。,以陕西省为例,(1)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介绍,利用已有的地质环境和气象研究成果,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建立1:50万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研究地质灾害预报模型方法,编制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软件,实现危险性
30、区划、地质灾害分等级预报等功能。,系统运行环境,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通讯线路:2M光钎SDH数字电路、小区宽带网。发送设备:短信息发送器。,硬件环境,操作系统:win2000/XP基础开发软件:VC6.0GIS软件:MAPGIS6.5,软件环境,陕西省1:50万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整合了1:50万地形图、1:50万地质环境图、陕西省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陕西省气象站点分布图和降雨量数据。,空间数据库,图层划分,属性结构,评价模型,空间分析模型,预报模型,功能模块,系统软件,运行步骤,菜单,帮助,网格剖分,地质环境分析,危险性评价,危险等级分区,下载统计降雨量,前期降雨量图表
31、,降雨空间分析,预报空间分析,(2)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流程,提取未来24小时降雨量,降雨量空间分析,地质灾害分等级计算,会商签批,发布,结束,有,无,大到暴雨,文件服务器,暴雨预报图,系统处理。,降雨空间分析地质灾害预报等级计算,预警产品,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产品签批单,(一)电视发布:上传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产品到气象局文件服务器;由气象局影视中心制作电视节目,在陕西电视台发布。(二)网络发布:上传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产品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WEB服务器,在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网站上发布。(三)手机短信息发布:利用电信“企信通”,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预报区内有关人员的手
32、机上。,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2.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安康市为例,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使用全市最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与省级相同,预报精度比省级要高。安康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通过“安康市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制作完成。,(1)安康市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介绍(2)安康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流程,(1)安康市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介绍,利用已有的地质环境和气象研究成果以及预报预警模型方法,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建立1:25万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编制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软件,实现危险性区划、地质灾害分等级预报等功能。
33、,运行环境,软件封面、菜单,预报雨量,实况雨量,解说词,危险区,(2)安康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流程,查询未来24小时降雨量,降雨量空间分析,地质灾害分等级计算,会商签批,发布,结束,暴雨,非,测雨量等级,雨 强,降雨强度与等级,预警产品,3.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以直接采用省、市预报结果,利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监测预警,更新、访问群测群防数据库,向监测责任人甚至威胁对象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向省、市地质灾害预警部门反馈地质灾害和降雨信息。,(1)省、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转发(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数据库更新、使用(3)地质灾害和降雨信息反馈,(1)省、市地质灾害气象
34、预警产品转发,(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数据库更新、使用,及时更新群测群防数据库,利用群测群防数据库向有关人员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3)地质灾害和降雨信息反馈,省级、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发布后,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部门及时反馈预报区地质灾害及降雨信息,使省、市矫正预报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精度。,小结:,(1)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采用1:50万地质灾害数据库,使用预警系统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实况降雨量、预报降雨量等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分等级预报。(2)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采用1:25万地质灾害数据库,使用预警系统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实况降雨量、预报降雨量等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分等级预报。(3)县级
35、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转发省级、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结果,使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数据库,对预报区内隐患点监测人、受威胁人预警,向省、市反馈预报区内地质灾害和降雨情况。,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1.电视发布2.网络发布3.手机短信息发布,1.电视发布,2.网络发布,3.手机短信息发布,使用电信或移动的“企信通”给手机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息(1)在电脑上安装“企信通”客户端(2)从地质灾害防治或群测群防数据库中提取发送人员信息(3)按“企信通”要求格式导入服务器(4)编辑发送信息,企信通登录,操作界面,小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发布。手机短信息是相对快捷的一种形式,可以在电脑上安装“企信通”来实现。,六、总结,(1)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可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写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要求相关内容进行(2)省、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按不同精度开展预报预警,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以服务为主,对地质灾害预警进行补充发布和信息反馈。(3)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手机发布可以使用“企信通”软件,要注意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新。,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