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ppt
《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七章 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将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起来的渠道、形式和手段之一的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以来,国际贸易的规模、结构、政策及体制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趋势,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的演变,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3,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该考虑的因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及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及运行机制。难点是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前景。WTO自1995年开始
2、运作以来的十年间,发展并不顺利,开展的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艰难。并且,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日益迅猛,对WTO构成了严峻的挑战。,4,第七章 国际贸易及其机制的发展,第一节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趋势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的演变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5,第一节 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趋势,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在战前的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6,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形成。,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展。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3、在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产生了国家,商品交换活动开始超越国界,国际贸易得以产生。,7,国际贸易在战前的发展,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3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国际贸易,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心几度转移西欧殖民者进行海外贸易与暴力掠夺,征服殖民地和贩卖黑奴相结合;发动一系列商业战争,占领旧市场、征服新市场;非洲和拉美地区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加速了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分离过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劳动力。,9,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较前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贸易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有较大改进。,工业
4、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纺织品的增长最为迅速。英国完成产业革命以后,成为棉布的主要出口国,其出口商品中有1/31/2是纺织品。此外,煤炭、钢铁、机器、运输材料、粮食等商品的贸易亦有较大增长。,商品交易所、大贸易公司(在法律上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公司)取代了对外贸易特权公司,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在国际贸易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出现了专门的运输公司、保险公司。,10,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国际贸易,第一阶段是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时期(1870-1914年)第二阶段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45年)。,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输
5、出资本。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世界生产。,1929年大危机后,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用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并组织相互对立的经济集团。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11,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和低速增长的状态。,12,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原因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3国际贸易内容的
6、变化,1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表7-1)。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具体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上升幅度最大。,14,表7-1 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资料来源:UNCTAD:国际贸易与发展统计手册;WTO:Annual Report1998,p.73,1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1)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2)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量新产品投入世界市场;(3)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4)科技进步;(5)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减少
7、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6)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16,(7)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9)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10)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17,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1)国际贸易格局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2)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的贸易地位则逐渐下降;(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处于领先地位;(5)经济贸易集
8、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18,3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 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3)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4)军火贸易不断增长。,19,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的演变,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二、自由贸易政策和理论的演变三、保护贸易政策和理论的演变,20,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2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政策和
9、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服务的。,22,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1)保护本国的市场;(2)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4)积累资本或资金;(5)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23,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2)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3)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24,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3)本国的经济状况;(4
10、)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25,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事实上,自由贸易口号历来是作为一种进攻的武器,即要求别国能够实行自由贸易,只有在双方都同意开放市场之后,自由贸易政策才会付诸实施。,26,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1、。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保护贸易政策也并不是完全封闭。在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同时,也要维持同世界市场的某种联系。,27,二、自由贸易政策和理论的演变,(一)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二)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2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以英国为例),实施原因主要表现,29,实施原因,到19世纪初,“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其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不怕外国产品的竞争。英国的工业迫切需要国外市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原料和粮食。,30,主要表现,(1)废除了谷物法;(2)废除了航海法;(3)取消了特权公司
12、;(4)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5)与外国签定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3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原因主要表现,一是关税大幅度降低。二是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少。,特点,32,原因,(1)美国的积极倡导和推行;(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4)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5)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6)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33,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2)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
13、自由化程度;(3)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34,(二)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1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论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4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5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35,重农学派及休谟的自由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重农学派主张以农产品为中心开展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反对课征高额关税。英国学者休谟(David Humo,17111776)发展了重农学派的自由贸易思想,提出了“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36,“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
14、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入超,黄金将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下跌,本国产品将更具国际竞争力,出口将增加;反之,一国出超,黄金将流入,国内货币供给量自动增加,国内物价上升,相比之下,外国产品将变得更便宜,进口将增加;这样,在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下,贸易不平衡情况会自然得到改善,政府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毫无意义。,37,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主要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各国按照
15、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38,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李嘉图认为,国家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前者应专门生产相对来说更为有利的产品,后者应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39,穆勒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穆勒的主要观点:(1)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依据比较成本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明确了国际贸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及其 机制 发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