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ppt
《变应性血管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应性血管炎.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一 概述:又称变应性血管炎、系统性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皮肤变应疹,是真皮毛细血管及微细血管的坏死性炎症。,二 病因:可能与细菌毒素、病毒感染、异性蛋白及某些药物有关。发病机制:致敏物质作为抗原进入抗体,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而引起血管损伤。,三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本病发病前1-2周常有急性细菌或病毒感染史。多数患者仅皮肤受累,少数可累及内脏皮损,初发为粟粒到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和紫癜,渐增大,可变成水疱或血疱,也可为暗红色结节,结节坏死后可形成溃疡,上覆干燥性血痂,溃疡愈合后常留下萎缩性瘢痕。多种损害常同时存在,但以紫癜、结节、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皮疹好发于小
2、腿、踝部及上肢等处,呈对称分布,也可累及躯干。自觉疼痛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可伴内脏受累,如肾脏、胃肠、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称为变应性皮肤-系统血管炎。,五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血沉加快,白细胞可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总补体降低,严重者可有血尿、蛋白尿组织病理典型表现为真皮上部以小血管为中心的节段性分布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小血管内皮肿胀、血管闭塞、血管壁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及坏死,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伴有核碎裂。免疫病理早期皮损处血管壁有IgG、IgM、C3沉积,六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鉴别诊断丘疹坏死性结合疹后者有结核病史或有
3、结核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皮损以毛囊性硬丘疹、结节及溃疡为主,不出现紫癜、血疱、风团等皮疹。过敏性紫癜后者皮损形态相对单一,主要为紫癜,直接免疫荧光为血管壁IgA沉积,七 治疗: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 常用泼尼松40-60mg/d,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量至维持量抗生素 可选用红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免疫抑制剂 可口服环磷酰胺1-3mg/kg/d,常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并用其他 对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可应用氨苯砜,100-150mg/d局限于皮肤的血管炎,常用抗组胺类药,如氯苯那敏,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全身性血管炎可用泼尼松,或加用环磷酰胺;抗血小板聚集剂可用阿司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应性 血管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6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