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2章教案于淑波.ppt
《宏观经济学1-2章教案于淑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1-2章教案于淑波.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于淑波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 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经济学原理三联出版社、北大出版社(美)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美)斯蒂格利茨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多恩布什等著,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考勤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期中考试成绩期末成绩:70%闭卷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本章知识梳理,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
2、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国民经济中宏 观问题的学问。,收入与产出水平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失业就业问题通货膨胀物价问题经济周期经济波动经济增长货币与银行对经济的作用国际收支与汇率宏观经济政策,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存量与流量分析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量值。流量(flow):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量值。,总量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存量与流量,二、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对个体经济行 为分析,即宏观经济分析有其微观基础。总体经济行
3、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 总,即对微观经济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 济未必正确。,二、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2.区别,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市场四分和经济主体四分:,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外贸,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书框架,宏观经济学导论第12章AENI模型第13章ISLM模型第14章、15章、16章ADAS模型第17章ISLMBP模型第19章、第20章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第18、21章主要经济学流派第22章,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计量指标
4、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如何理解GDP的概念,GDP仅指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而不是一定时间内所售出的最终产品。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是个流量。GDP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GDP是指一个国家国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GDP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GDP与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土原则
5、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原则,GDP是以国境为界,即本国境以内的所有生 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都记入 该国的GDP,它强调境内工业。GNP是以国民为界,即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 所创造的产品与劳务都记入该国的GNP,它强调的是民族工业。,GDP与GNP,GDP与GNP的关系:GDP=GNP 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新创造价值:15+5+10+15+5=50美元最终产品的价值:50美元,单位:美元,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是50美元各中间产品的增殖值为50美元 所以,各中间产品与劳务的增值之和就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6、,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GDP=总产出 总产出=新增价值 新增价值=总收入 总收入=总支出,二、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关系,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例),单位:美元,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GDP的核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1.生产法,生产法:就是将生产各阶段增加的价 值加起来。即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又叫增值法。,1.生产法,2.支出法,支出法:就是从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看社 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GDP=消费(C)+投资(I)+
7、政府购买(G)+净出口(X-M)GDP=C+I+G+(X-M),2.支出法,(1)消费C/居民个人消费 不包括建设住宅的支出(2)投资I/私人总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新资本品)非住房投资: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住房投资:居民购买新建住房存货投资:存货使企业的资本存量增加(3)政府购买G 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4)净出口X-M,3.收入法,收入法:就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入的 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 最终产品价值,又称成本法。,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转移支付+折旧,要素所得,非要素所得,3.收入法,(1)生产要素报酬(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工资:雇员为别人提供劳动
8、利息: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 租金:出租固定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3)公司利润(企业经营者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分配的股息、未分配利润(4)企业间接税与企业转移支付(5)资本折旧,三种核算方法总结,生产法(增加值法):GDP=所有企业增加值的总和。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成本法):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折旧,1978-2007年中国GDP,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世行公布2004年GDP排名(美元):美国(116675亿)、日本(46234亿)、
9、德国(27144亿)、英国(21409亿)、法国(20026亿)、意大利(16723亿)、中国(16493亿)、西班牙(9914亿)、加拿大(9798亿)、印度(6919亿)、香港1630 亿美元(第33位),排在美、日、德、英、法、意之后,居世界第7位。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英国为2.0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4位。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课堂思考题,下列哪些项不计入GDP: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政府转移支付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购买普通股票 汽车制造厂
10、买进10吨钢板 用于出售给面包生产者的面粉 厂商将去年生产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 我国公民张三在美国打工获得的收入 某赌场获得的收入,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四节 与GDP相关的其它经济指标 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一)MPS体系,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2.核算范围:五大物质生产部门,3.核心指标:社会总产值(量):C+V+M 国民收入:V+M,(一)MP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