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知识第5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ppt
《安全管理知识第5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知识第5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ppt(1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标准和评价方法检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和申报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卫生档案,采取职业危害防护控制措施,选用个体防护装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第1页,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一)职业卫生: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二)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从业人员健康、导致职业病的因素。,第2页,1)生
2、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如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等因素。包括化学(粉尘、毒物)、物理(异常气象、噪声、振动、辐射)和生物(病菌、病原体等)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布局、生产制度与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的程度有关。,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或工具不合理。3)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是自然环境和作业场所的环境,如室外不良气象条件、室内由于照明不良、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等。1.按其性质分类:(1)生产过程产生的有害因素
3、1)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第4页,不良的物理因素,如异常的气象条件高温、噪声、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2)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3)生物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在作业环境中都可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第5页,辽宁海城及岫岩发生皮肤炭疽疫情3例确诊,辽宁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至10日18时,共报告21例,其中临床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18例,无
4、死亡病例。据初步调查,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依法开展了疫情处置工作,正在排查病牛来源,并对当地大牲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患病牛按要求进行处置。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皮肤炭疽1天症状 皮肤炭疽16天症状,(2)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如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作
5、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第9页,例题(单选)不属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是(B)。A.劳动组织不合理 B.照明不良 C.劳动制度不合理 D.操作体位不良例题(多选)对从业人员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源有(ACD)。A生产工艺过程B废渣排放C作业环境D劳动过程E尾气排放,第10页,例题(多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是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某些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也会对人带来伤害和影响,主要包括(ACDE)等因素。A、长时间
6、蹲位或弯腰作业 B、卫生的投入和管理 C、工作过于紧张 D、长时间单调重复作业 E;劳动组织不合理,第11页,2.按有关规定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10大类:粉尘类(13种);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56种);物理因素(4种);生物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8种);其他职业危害因素(5种)。,(三)职业接触限制(OEL)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
7、用的容许接触水平。依据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有害因素。,第13页,指(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2)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 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4)超限倍数:对未指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 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
8、PC-TWA的倍数值。,第14页,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问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免受物理性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预防职业病。因工作需要必须进入超过接触限值的工频电场地点或延长接触时间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带电作业人员应该处在“全封闭式”的屏蔽装置中操作,或应穿包括面部的屏蔽服
9、。,第15页,使用职业接触限值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在评价工作场所的污染或个人接触状况时,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和有关采样规范进行检测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应用。要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按8 h工作日内各个接触持续时间与其相应浓度的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 h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应用个体采样器采样所得到的浓度值,主要适用于评价个人接触状况;工作场所的定点采样(区域采样),主要适用于工作环境卫生状况的评价。,第16页,例1乙酸乙酯的PC-TWA 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mg/m3,接触3h;160mg/m3,接触2h;120 mg/m3,接触3h。则TWA(
10、40031602+1203)mg/m38235mg/m3。此结果200mg/m3,超过该物质的PC-TWA。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应用目的: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有害健康影响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8 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第17页,4最高容许浓度MAC的应用MAC 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最高浓度的检测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再进
11、行检测。应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有代表性的空气样品。,第18页,5超限倍数的应用:许多有PC-TWA 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对于这些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举例】1)三氯乙烯的PC-TWA 为30mg/m3,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为100mg/m3,是PC-TWA 的3.3 倍,超限倍数2,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2)煤尘的PC-TWA 为4mg/m3(总尘)和2
12、.5mg/m3(呼尘),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总尘和呼尘的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分别为8mg/m3和5mg/m3。分别是相应PC-TWA 的2倍,均2 倍的PC-TWA,符合超限倍数要求。,第20页,6当工作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时,若缺乏联合作用资料,应测定各自物质的浓度,并分别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7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同的毒性作用(如刺激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则应按下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式中:C1 C2 C3各个物质所测得的浓度;L1 L2 L3各个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当计算值1时,表示未超过接触限值,符
13、合卫生要求;当计算值1时,表示超过接触限值,不符合卫生要求。,第21页,例题(单选)对急性作用大、刺激作用强和危害性较大的有毒化学物质而制定的接触限值是(D)。A.平均容许浓度B.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C.最低容许浓度D.最高容许浓度【解析】参看最高容许浓度的定义。,第22页,例题(单选)某采石场工地作业场所存在白云石粉尘和大理石粉尘。测得两种粉尘的总尘浓度分别是8 mgm3和10 mgm3,两种粉尘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均是10mgm3,则该作业场所(B)。A总粉尘未超过接触限值 B总粉尘超过接触限值C满足级危害程度D具有爆炸危险【解析】8/10+10/10=1.81,1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
14、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的侵袭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的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四)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2职业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元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
15、个人健康资料。,(五)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1.健康。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2职业性病损。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而造成的健康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3.职业病及分类(1)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如在职业活动中,接触镀可引致镀肺,接触氟可致氟骨症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接触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等。,第27页,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
16、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第28页,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2)职业病的分类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 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将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第29页,(3)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因素,职业病的发病过程,取决于下列3个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本身的性质有害
17、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如毒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组织的亲和性与毒性作用有直接关系,例如汽油和二硫化碳具有明显的脂溶性,对神经组织就有密切的亲和作用,因此首先损害神经系统。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危害都与量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劳动者个体易感性,第30页,例题(单选)职业病的发病过程取决于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质、有害物质作用于人体的(B)和劳动者个体易感性三个主要条件。A途径 B数量 C方式 D部位【解析】只有B最符合。例题(多选)决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有:CE.A、接触地点 B、安全卫生标准 C、接触水平 D、工作场所 E
18、、接触时间【解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和选项ABD无直接关系。,第31页,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拉制工作的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利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判断职业危害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工防治管理水
19、平。,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国家制订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等作为共同遵守接触限值或“防护”的准则,可在职业病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有与职业危害防护需求相适应的设施。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体息间等卫生设施
20、。5设备、工具、用具及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国家实行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持的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提交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这些措施均属于第一级预肪措施
21、。,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程度。控制职业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包括对职业病病人的保障;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
22、置。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的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缀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三、我国职业危害现状,(一)职业危害形势 1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 有报道称我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超过1 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威胁的人数超过2亿。由于劳动者基数巨大加之较高的职业病发病宰,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倒,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652 729倒;近20年来平均每年新发尘肺病人近1万例。,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到汽车制造、医药
23、、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帮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职业危害也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2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3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在引进境外投资和技术时,一些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企业和工艺技术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与此同时境内也普遍存在职业危害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我国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其中相当部分劳动者作为农民工在城镇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
24、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4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尘肺病、苯中毒、正己烷中毒、三氯甲烷中毒、二氯乙烷中毒、镉中毒等群发性职业病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我国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日益增加,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善,可以预见在近中期我国职业危害的形势仍然会十分严峻。一些新的职业病种类将逐渐出现并变得更加突出,职业中毒和尘肺病等职业病仍会十分严重,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因职业健康损害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会日益凸显,给未来的职业卫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二)职业病发病特点,1职业病种类构成 职业病发病以尘肺病为主
25、,历年来报告的职业病中,尘肺病约占到80,而尘肺病中主要为煤工尘肺和矽肺。,2.职业病发病行业分布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职业病发病主要分布在煤炭、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第二节 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简介(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建国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标准也日渐完善。职业危害防控工作不断加强,为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一、职业危害识别(一)粉尘及尘肺1.生产性粉尘 定义: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管理 知识 职业 危害 职业病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