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四节古板块的研究.ppt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四节古板块的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四节古板块的研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古板块的研究,一、岩石学方面二、构造方面三、地球物理学方面四、古生物和古气候方面,绪 言,板块构造理论是根据现代的海洋、弧沟系、洋中脊等特征,并结合大陆漂移的成果总结出来的规律。大陆演化的历史,是许多分离的、中间隔着海洋的板块聚汇而形成大陆块的过程,聚汇过程中大洋消失,但大陆上还保留一些大洋壳的残片和构造遗迹,可提供从事大陆古板块构造研究的作用。,研究大陆上的古板块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研究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必不可少的构造背景;是寻找各种金属矿床的指示灯;是探索地壳演化的钥匙。,绪 言,关键:古板块边界的寻找和确定重建消失在山脉中的古海洋及褶皱山系的发展、演化历史。研究古板块边界方法:“
2、将今论古”,把与现代板块边界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及其规律性,即岩石构造组合和成分极性搞清楚。研究古俯冲-碰撞带是研究大陆古板块构造的重点。,绪 言,(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 1什么是蛇绿岩套“蛇绿岩(ophiolite)”一词最初是由布朗格尼持(Brongniart,1827)用来描述蛇纹岩的。遭受剪切应力作用的蛇纹岩,略带绿色,呈斑纹状,具发亮的外貌,近似某些蛇纹,故名蛇绿岩。斯持曼(Steinmen,1927)扩大了蛇绿岩的概念,他将蛇绿岩定义为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细碧岩其它有关岩石的组合。,一、岩石学方面,其成因是:优地槽发育早期海底岩浆侵位而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岩石组合。所谓三位
3、即蛇纹岩、辉绿岩细碧岩和隧石(深水放射虫岩)。他以此来解释阿尔卑斯造山带内的镁铁和超镁铁岩石组合,得到欧洲许多地质学家的赞同。,(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2蛇绿岩与现代洋壳的对比 大量的海上地震和深海钻孔资料表明现代洋壳由三个不同的岩层组成。层;远洋沉积,由放射虫硅质岩和远洋粘土等组成,平均厚0.3km,地震波速(Vp)为2.22km/s。层:枕状玄武岩为主,平均厚度1.30.5km,平均地震波速(Vp)为5.070.63km/s。层:有时称为大洋层,以蛇纹石化超镁铁岩石为主,包括辉长岩、橄缆岩、蛇纹岩及角闪岩等,平均厚度4.791.25km,平均地震波速(Vp)为6.690.26km/s。
4、,(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在层的底部还有一基底层,厚3km,在太平洋各部分具有异常高的波速(7.1-7.7km/s)。在层之下,或莫霍面之下即为固相变形的纯橄榄岩组成的地幔。,理想的蛇绿岩剖面,3蛇绿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看,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幔的物质成分,形成于洋中脊,通过海底扩张,侧向水平传送到海沟俯冲下去,部分再熔,部分碎块通过挤压-剪切而推移到目前出露的位置,或者楔入深海沉积物内,被称作构造侵位。常与构造混杂岩共生,因而有人称为蛇绿岩套混杂岩,其例证有我国台湾东部、日本岛弧和美国西海岸山脉的岩系。,(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当大陆与大陆或大陆与岛弧碰撞时,在消减带上的
5、蛇绿岩套、构造混杂岩和海相碎屑岩组合在一起,呈推覆体构造,标志着两个大陆地壳缝合线所在地。例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缝合线。,都城秋穗(AMiyashiro,1961)认为蛇绿岩套可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与拉斑玄武岩质系列有关的蛇绿岩套发育于岛弧外侧和大洋中脊,如波多黎各岛;与钙磁性系列和拉斑玄武质系列有关的蛇绿岩套发育于岛弧,如塞浦路斯的特罗多斯;与拉斑玄武质系列和碱性系列有关的蛇绿岩套发育于高压地区,如美国西海岸的弗兰西斯科。,(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明确了蛇绿岩套的板块构造运动成因,可认为当今大陆上出现的蛇绿岩套,系古洋壳变动后保留下来的残片。因而对推断古板块活动的踪迹、了解古洋壳和上地幔
6、的物质成分、地壳演化的趋势,以及寻找铬、镍及铂族等金属矿产均有重要的意义。,(一)蛇绿岩套古大洋岩石圈,1混杂岩的定义“混杂岩(Melange)”:1919年格林利在研究威尔土地区安格尔西岛(Anglesey)晚前寒武纪莫纳(Mona)杂岩时提出的,称之为原地碎屑混杂岩(autoclastic melange)或称混杂岩(Melange)。混杂岩是变形岩石的杂乱堆积体,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组成。,(二)混杂岩 鉴别古板块俯冲带的重要标志之一,外来岩块来自与混杂岩无关的其它岩石单元,从外部推覆而来,在时代、生物化石组合等方面与原地成分有较大的区别。原地岩块是一些基质较脆的夹层,如砂岩
7、、灰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等,受强大压力而破碎,在塑性变形的基质中形成石香肠等构造包体,其时代及所含生物化石常与基质一致。基质一般为塑性岩石,普遍有剪切、塑性变形甚至流动等构造特征,常被挤压充填在岩块间的空隙中,属流动变形过程中混合而成的细粒混合物质。,(二)混杂岩,2混杂岩的特征汤耀庆(1984)归纳混杂岩有下述四个特点:(1)混杂岩组分复杂,由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组成。它们来自海沟的浊积岩、洋中脊的蛇绿岩套及其它地层的沉积岩、变质岩等,因此,“Melange”一词又译作“混杂堆积”。(2)岩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到几公里或几十公里,小到几厘米。整个混杂岩延伸很
8、长,有时可组成一条山脉。,(二)混杂岩,(3)基质和岩块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剪切,发育有石香肠、菱形体楔状体等。与下伏岩层通常以断层面或剪切面为界,与上覆岩层是构造接触,或不整合接触。基质在剪切作用下破碎、扭曲和流动。代表一种构造变形的岩石组合,横向上有连续性,纵向上有明显的上下分界面,在填图工作中可作为一个构造地层单位整体地填出来。(4)分布在俯冲板块前端的叠瓦构造带,常与蛇绿岩套、高压低温变质带共生,平行汇聚于板块的边缘。,2混杂岩的特征,3混杂岩与滑积岩的区别 在野外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特征相似而成因不同的混杂堆积,许靖华(1971)称之为海底滑积层(Olistostrome),中国的一些
9、学者称为滑混堆积、泥砾混杂岩、重力滑塌岩等。滑积岩是在正常地质层序中混杂的外来岩体,由海底滑坡作用形成,其规模也可达到填图单位。,(二)混杂岩鉴别古板块俯冲带的重要标志之一,外来岩块经水介质搬运而磨圆,时代往往老于基质。基质常为塑性泥砂质复理石沉积。与上覆和下伏地层为正常沉积接触关系。形成的构造部位,可在各种合适的古地理环境下发生,如构造陡坎的底部、陡倾断层的下盘、推覆体的前锋部分折断处、由于地震或重力作用形成的海底滑坡、复理石盆地或磨拉石盆地陡翼的沉降地带等。,3混杂岩与滑积岩的区别,混杂岩与滑积岩特征对比表,美国西海岸山脉的弗兰西斯科混杂堆积。南北延伸大于1000km。,沿俯冲带分布的混杂
10、岩,典型实例是美国西海岸山脉的弗兰西斯科混杂堆积,另外在美国的阿巴拉契亚、英国威尔士、意大利的阿平宁、伊郎的扎格罗斯、土耳其的托罗什等山脉均有出路。我国台湾东部纵谷晚第三纪的利吉层,代表了上新世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啪,沿消减带上分布的构造混杂岩;此外在北祁连、西秦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地也有混杂岩的发现。,雅鲁藏布江大竹卡混杂岩剖面图(据高延林等,1984),(三)双变质带,1变质相和变质作用1915年爱斯科拉(P.Eskola)首先提出变质相的概念,即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重结晶的岩石组合可归属于一定的变质相。1961年都城秋穗(A.Miyashiro)进一步发展了变质相的概念,根据压力及
11、温度的条件,划分出三种相系,相应地得出高压型、低压型和中压型三种变质作用类型。,板块俯冲边界不同部位的变质相据W.G.Emst,1975)(1)沸石相(2)葡萄石绿纤石相(3)蓝片岩相(4)榴辉岩相(5)绿片岩相(6)低级角闪岩相(7)高级角闪岩相(8)麻粒岩相 M代表莫霍面,(1)高压变质作用 特征矿物为蓝闪石、硬玉或硬玉质辉石、石英、硬柱石、文石及多硅白云母,由于蓝闪石分布面广、在变质相中属蓝闪石片岩相,常用来代表高压的变质作用;但当温度升到450,即出现不稳定性,又具有低温的变质作用,形成于低地热梯度的环境(约10km),故常以它代表高压低温的变质作用(高PT型)。常见的高压相系有葡萄石
12、 绿纤石相 蓝片岩相 绿片岩相,局部还可能有榴辉岩相。,1变质相和变质作用,(2)低压变质作用。特征矿物为红柱石,温度较高时还可出现硅线石,常见有堇青石、十字石、黑云母。压力高达5108Pa时,红柱石不稳定。这类变质作用发生在高地热梯度区(40km),故又称低压高温变质作用(低PT型)。常见的低压相系有沸石相 葡萄石相 绿纤石相 绿片岩相 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1变质相和变质作用,(3)中压变质作用 处于高压和低压变质作用之间,特征矿物有蓝晶石、硅线石。常见矿物有铁铝榴石、十字石、黑云母、缺失堇青石。这种变质作用发生在中低地温梯度(20km)环境。在缺少硬柱石和蓝闪石高压变质矿物而又出现蓝晶石
13、时,才能确定为中压变质作用。常见的中压相系为沸石相 葡萄石相 绿纤石相 绿片岩相 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1变质相和变质作用,2双变质带与板块俯冲带双变质带是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如日本已查明有三对变质带。,(三)双变质带,日本的三对变质带(Miyashiro,1972),2双变质带与板块俯冲带当冷洋壳板块沿海沟俯冲时,温度的加热作用远跟不上冷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出现低地热梯度和低热流值,这就为高压低温变质作用提供了条件。在火山岛弧区,板块俯冲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使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增高,地壳张裂使压力降低,因而为低压高温的变质作用
14、创造了环境。双变质带是板块俯冲活动的结果,故根据双变质带在大陆上的出现,可推断古板块边缘的展布、活动方向及其性质。,(三)双变质带,环太平洋地区已发现14对不同时代的双变质带,形成的时代多属中生代和早第三纪,尚未发现中新世以后的双变质带。都城秋穗(1972)根据它们所处的构造位置分为三类:(1)陆缘双变质带。于南美西缘安第斯大陆边缘。在弗兰西斯科和内华达山脉有中生代的双变质带;在智利有晚古生代双变质带。(2)正向岛弧双变质带。见于东北日本岛弧和千岛弧,西南日本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双变质带。(3)反向岛弧双变质带。见于日本北海道古近纪双变质带,那里西侧的日本边缘海板块可能向东俯冲。,(三)双变质
15、带,此外,世界上也发现有不成对的双变质带。如阿尔卑斯只见到高压变质带,未见低压型变质带(可能与未暴露有关)。都城秋穗(1962)指出:欧洲的海西褶皱带主要是低压变质带,未见有高压变质情况(可能与板块俯冲速度较慢,不足以形成高压变质作用有关)。,(三)双变质带,郭令智等(1977)综合国内外的资料,将复理石沉积分为六种类型,并指出岛弧型复理石建造、配合蛇绿岩套与古火山岩是鉴定古弧沟系的三个重要标志。(1)大西洋型复理石建造。位于稳定的大陆边缘。含有成分较成熟的浊积岩,石英比例高,有一些长石,富含变质岩岩屑。沉积主要为粉砂质泥岩。在侧向上可与浅海相的成熟石英岩碳酸盐岩共生,或与三角洲沉积共生。,(
16、四)复理石建造,(2)日本海(边缘海)型:出现在靠近大陆一侧与大西洋型复理石建造相似,碎屑成熟度高,向大陆方向过渡为大陆架和三角洲沉积,常见凝灰质成分。若靠近岛弧出现时,钙碱性火山成因浊积岩和凝灰岩更为富集。前复理石沉积可能位于深海沉积物或早期岛弧带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之上。,(四)复理石建造,(3)岛弧型(海沟型):分布在岛弧向海的一侧由不成熟的浊积岩组成,缺石英成分,但富含中酸性火山岩屑或花岗岩屑。当这类复理石建造上隆时,其上可生长礁块。前复理石沉积常盖在蛇绿岩套及早期的火山岛弧之上。,(四)复理石建造,(4)安第斯型:位于大陆边缘向海的一侧。为不成熟的浊积岩,富石英质及火山物质,也可见到滑积
17、岩。可与磨拉石建造同时形成,大陆架沉积不广泛。这类复理石如果形成于仰冲板块之上,可覆盖大陆基岩;如果形成于海沟中,可沿俯冲带变形而成为混杂岩的基质。,(四)复理石建造,(5)地中海型复理石建造。地中海沉积盆地被大陆和年轻山脉环绕,因此它含有较典型的浊积岩和野复理石,火山活动不发育,只在局部地方形成凝灰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这种复理石建造是同造山期的,上覆岩石为磨拉石建造;下伏岩石为大陆岩基,也可是大洋底岩石,它决定于盆地是隆起或沉降背景。,(四)复理石建造,(6)加里福尼亚型:位于过渡壳的接合带上没有火山活动,浊积岩发育。这种复理石建造可能是同造山期的,发育时间短暂,空间分布不广泛。向上和两侧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地构造 基本理论 第四 古板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