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ppt
《多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多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返回总目录,教学提示: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结构设计的要点在于达到抗震设防“三水准”的设防目标,特别是“第三水准”,即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防止结构发生倒塌的设防目标的实现。防倒塌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最低设防标准,也是最重要而必须得到确实保证的要求。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结构设计的要点、抗震计算方法及构造措施。,5.1 概 述5.2 一 般 要 求5.3 框架内力分析5.4 框架截面设计5.5 框架计算实例5.6 习 题,本章内容,5.1 概 述,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指多层框架结构,近年来还有异形柱框架结构等结构形式得到应用。框架结构体系是指由
2、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和框架柱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如果框架柱的截面形式是十字形、T形、L形、一字形等非矩形或圆形的形状,则构成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如图5.1所示。框架结构既负担竖向重力荷载,又承担水平荷载。按施工方法不同,框架结构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梁、板、柱全部现浇的全现浇框架;楼板预制,梁、柱现场浇筑的现浇框架;梁、板预制,柱现场浇筑的半装配式框架;梁、板、柱全部预制的全装配式框架等。,(a)框架结构(b)异形柱框架结构图5.1 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在竖向可以通过框架梁的外挑或内收,或者设置构架等方法,形成较为丰富的立面,因此框架结构广泛应用
3、于商场、餐厅、展览馆、教学、办公等公共建筑及多层工业厂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也越来越多地代替砌体结构应用于别墅、多层住宅等民用建筑中。由于框架结构抵抗水平荷载的构件是由梁、柱构成的框架,构件截面小,因而侧向刚度低,在房屋高度增加的情况下其内力和侧移增加很快,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上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经济上也趋于不合理,因此框架结构只适用于多层或较低的高层建筑。多次地震经验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一般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只要经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和正常的施工程序,在一般烈度区建造多层钢
4、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是可以保证安全的。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欠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在地震中遭遇震害的情况,也是经常见到的。主要的震害情况有如下几种。,5.1 概 述,1.结构布置不合理产生的震害包括如图2.22所示的扭转破坏、如图2.15、图2.21所示的塑性变形集中产生的薄弱层破坏以及防震缝之间的结构碰撞产生的破坏(详见节)等。2.共振效应引起的震害1976年唐山地震中,位于塘沽地区(烈度为8度强)的710层框架结构,因其自振周期0.61.05与该场地土(海滨)的自振周期0.81.05相一致,发生共振,导致该类框架破坏严重。1985年9月墨西哥太平洋岸发生8.1级地震。震中东面约350
5、km处的墨西哥城,建在古湖床深厚软土层上的高层建筑,出人意外地遭到严重破坏,共有164幢620层房屋倒塌或濒临倒塌。而5层以下的房屋破坏较轻,23层以上的楼房也未破坏,市内一幢高181 m自振周期为3.9 s的42层拉丁美洲大厦,基本上没有遭到损害。详细考察后发现,这些中高层房屋的大量倒塌,是由于地震动引起房屋共振造成的。3.框架柱、梁和节点的震害未经抗震设计的框架的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节点区。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震害重于柱底;角柱震害重于内柱;短柱震害重于一般柱。,5.1 概 述,由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柱端处的弯矩、剪力和轴力都比较大,柱的箍筋配置不足或锚固不好,在弯、剪共同作用下,使箍筋失效
6、,混凝土剥落、甚至压碎崩落,纵向力使纵筋压曲呈灯笼状,如图5.2所示。,图5.2 柱端震害,当有错层、夹层或有半高的填充墙,或不适当地设置某些连系梁时,容易形成短柱(当反弯点在层高范围内时,柱净高/柱截面的边长4的柱)。一方面由于短柱的侧向刚度大,相应地承担了较大的地震剪力,另一方面短柱变形能力差,常发生剪切破坏,形成交叉裂缝乃至脆断,如图5.3所示。,5.1 概 述,图5.3 柱剪切破坏,5.1 概 述,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大都是因为节点区无箍筋或少箍筋,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碎,纵向钢筋压曲成灯笼状,如图5.4所示。,图5.4 节点的破坏,5.1 概 述,在地震中房屋不可避免
7、地要发生扭转,因此角柱所受剪力最大,同时角柱又受有双向弯矩作用,而其约束又较其他柱小,所以震害重于内柱。4.框架砖填充墙的震害 框架中嵌砌砖填充墙,容易发生墙面斜裂缝,并沿柱周边开裂。端墙、窗间墙和门窗洞口边角部位破坏更加严重。烈度较高时墙体容易倒塌。由于框架侧向变形属剪切型,下部层间位移大,填充墙震害呈现“下重上轻”的现象。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因此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 图5.2柱端震害。,5.1 概 述,5.2.1 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 对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高层建筑,从安全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考虑,其适用高度应有限制。房
8、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与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场地类别等因素有关。抗震规范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5-1的规定。表5-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5.2 一 般 要 求,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IV类场地的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降低,降低的高度一般为20%左右。当钢筋混凝土结
9、构的房屋高度超过最大适用高度时,应通过专门研究,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必要时需采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并按建设部部长令的有关规定上报审批。,5.2 一 般 要 求,5.2.2 抗震等级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包括内力调整和抗震构造措施,不仅要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区别对待,而且要按抗震等级划分,因为同样烈度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例如: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如框架-抗震墙中的框架,其抗震要求低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而其抗震墙则比抗震墙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原因是框架-抗震墙中的框架主要是为了承担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主要由抗震墙予以承担;较高的房屋地震反应大,位移延
10、性的要求也较高,墙肢底部塑性铰区的曲率延性要求也较高。场地不同时抗震构造措施也有区别,如I类场地的所有建筑及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四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它体现了不同设防烈度下不同结构类型、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其中一级抗震要求最高。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按表5-2确定。,5.2 一 般 要 求,表5-2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5.2 一 般 要 求,注: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 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
11、,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 等级。,在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考虑到这时抗震墙侧向刚度较小,框架要承担较大的水平荷载,相应地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考虑到结构体系中抗震墙的作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但一般不超过20%。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可按下式计算:(5-1)式中:Mc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n 结构层数;,5.2 一 般 要 求,5.2 一 般 要 求,m框架i层
12、的柱根数;Vij第i层j根框架柱的计算地震剪力;hi第i层层高。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如图5.5(a)、图5.5(b)所示。,(a)(b)(c)图5.5 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带地下室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当地下室结构的刚度和受剪承载力比上部楼层相对较大时,地下室顶板可视作嵌固部位,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部位将发生在地上楼层,同时将影响到地下一层。地面以下地震响应虽然逐渐减小,但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不能降低,因此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
13、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如 图5.5(c)所示。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第1章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即:甲、乙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和表5-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5-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5.2 一 般 要 求,5.2.3 防震
14、缝 当建筑平面过长、结构单元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或刚度相差过大以及各结构单元的地基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考虑设置防震缝,其最小宽度应满足节的要求。震害表明,即使满足规定的防震缝宽度,在强烈地震下由于地面运动变化、结构扭转、地基变形等复杂因素,相邻结构仍可能局部碰撞而损坏,但宽度过大会给立面处理造成困难。因此,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而不设置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防震缝可以结合沉降缝要求贯通到地基,当无沉降问题时也可以从基础或地下室以上贯通。当有多层地下室形成大底盘,上部结构为带裙房的单塔或多塔结构时,可将裙房用防震缝自地下室以上分隔,
15、地下室顶板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刚度,能将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分布到地下室结构。图5.6说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防震缝处发生碰撞时的不利部位。不利部位产生的后果包括地震剪力增大,产生扭转、位移增大、部分主要承重构件撞坏等。,5.2 一 般 要 求,图5.6 设置防震缝后的不利部位 震害和试验研究都表明框架结构对抗撞不利,特别是防震缝两侧,房屋高度相差较大或两侧层高不一致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对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防震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内力应按考
16、虑和不考虑抗撞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图5.7所示。,5.2 一 般 要 求,图5.7 框架结构采用抗撞墙示意图 5.2.4 结构布置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是:结构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应对称均匀布置,尽量使结构的刚心与质心重合,避免地震时引起结构扭转及局部应力集中。结构的竖向布置,应使其质量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并应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的重心,以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合埋地设置变形缝,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5.2 一 般 要 求,一般框架结构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设防烈度为68度
17、时,可采用装配式楼盖,板与梁应有可靠连接,板面应有现浇配筋面层。框架结构的梁、柱沿房屋高度宜保持完整,不宜抽柱或抽梁,使传力途径突然变化;柱截面变化,不宜位于同一楼层。在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由于错层形成短柱。局部突出屋顶的塔楼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且不应做成砖混结构,可将框架柱延伸上去或做钢木轻型结构,以防鞭端效应造成结构破坏。楼电梯间不宜设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及拐角处,因为单元角部扭转应力大,受力复杂,容易造成破坏。电梯筒非对称布置时,应考虑其不利作用,必要时可采取措施,减小电梯筒的刚度。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在地震中容易产生震害。因此,框架结构应在
18、纵、横两个方向或多个斜交方向都布置为框架,不得采用横向为框架、纵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也不得采用某一斜交方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5.2 一 般 要 求,为保证形成工作可靠的抗侧力结构,防止产生过大的偏心弯矩和柱子的扭转,框架梁、柱轴线宜在同一平面内,尽量避免梁置柱的一侧,更不得将梁跨出柱截面之外。梁、柱、轴线偏心距e不宜大于柱截面相应边长的1/4。偏心距过大,在地震作用下将导致梁柱节点核芯区受剪面积不足,并对柱带来不利的扭转效应,如图5.8所示。有时由于建筑设计的需要,特别是框架边节点,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如图5.9所示。设置水平加腋后,仍须考
19、虑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图5.8 梁、柱偏心的影响 图5.9 水平加腋梁,5.2 一 般 要 求,梁的水平加腋厚度可取梁截面高度,其水平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bx/lx(5-2a)bx/bb(5-2b)bx+bb+x(5-2c)在比较复杂平面中,框架梁的布置应使结构构造尽量简单。首先,尽量使框架梁直接伸入框架柱内,避免“梁搭梁”的做法,如图5.10所示。因为两梁相交,会使梁中产生很大的剪力和扭矩,受力复杂,钢筋锚固较为困难。在框架布置时,尽量避免五梁在1柱交汇,因为梁的端部负钢筋很多,五梁交汇后主筋通过和锚固都十分困难,如图5.11所示。,5.2 一 般 要 求,图5.10 梁搭梁的修改 图5.
20、11 五梁交汇 扁梁指梁截面高度不大于梁截面宽度的梁。扁梁宽度大于柱宽时,楼板应采用现浇,为了减小偏心扭转对梁、柱节点的不利效应,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宜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沿框架周边的梁采用扁梁时,应考虑单侧楼板对梁的扭转效应。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bb2bc(5-3a)bbbc+hb(5-3b)hb16d(5-3c),5.2 一 般 要 求,式中:b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bb,hb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d柱纵筋最大直径。扁梁的截面高度尚应满足挠度和裂缝宽度的有关规定。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
21、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非承重墙体应优先选用轻质墙体材料。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8、9度时应具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与悬挑构件相连时,尚应具有满足节点转动引起的竖向变形的能力。外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并宜满足在设防烈度下主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砌体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其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5.2 一 般 要 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下
22、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 mm,设2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 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如图5.12所示。(4)墙长大于5 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如图5.13所示;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处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如图5.14所示。,图5.12 填充墙与柱拉结,5.2 一 般 要 求,图5.13 砌体填充墙顶部拉结 图5.14 砌体填充墙中间设拉梁 砌体女儿墙中宜设构
23、造柱,且墙顶宜设置通长的钢筋混凝土压顶,在人流出入口处应与主体结构锚固。,5.2 一 般 要 求,5.2.5 基础及地下室 1.基础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基础结构应有足够承载力承受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基础与地基应保证上部结构的良好嵌固、抗倾覆能力和整体工作性能。在地震作用下,当上部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基础结构应保持弹性工作,此时,基础结构可按非抗震的构造要求。多层和高层建筑带有地下室时,在具有足够刚度、承载力和整体性的条件下,地下室结构可考虑为基础结构的一部分。当地下室不少于两层时,地下室顶部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上部结构与地下室结构可分别进行抗震验算。采用天然地基的高层建筑的基
24、础,根据具体情况应有适当的埋置深度,在地基及侧面土的约束下增强基础结构抗侧力稳定性。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按地基土质、设防烈度及基础结构刚度等条件来确定。较高的烈度要求较深的基础,土质坚硬则埋深可较浅。根据具体情况,基础埋深可采用地面以上房屋总高度的1/181/15。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基础的抗倾覆能力,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在多遇地震作用和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其他建筑基础底面的零应力区面积不宜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当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地基的差异沉降和地震作用下基础的转动都会给相连结构造成损伤。因此在相连部位,高层建筑基础底面在地震作用下亦不宜出现零应
25、力区,同时应加强高低层之间相连基础结构的承载力,并采取措施减少高、低层之间的差异沉降影响,5.2 一 般 要 求,无整体基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是对抗震墙基础转动非常敏感的结构,为此必须加强抗震墙基础结构的整体刚度,必要时应适当考虑抗震墙基础转动的不利影响。2.各类基础的抗震设计 单独柱基:单独柱基一般用于地基条件较好的多层框架,采用单独柱基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基础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工作。属于以下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1)一级框架和N类场地的二级框架。(2)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3)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4)地基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层 混凝土结构 抗震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