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感悟与应试策略.ppt
《复习感悟与应试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感悟与应试策略.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感悟与应试策略,“二轮复习”的目标定位,“二轮复习”是高三复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强化主干内容、把握知识内在联系,通过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的关键时期。本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把主干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是通过专题、专项练习提升解题水平,使解题策略与方法明确化、清晰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原理和规律,以及内在联系的分析、应用能力。,明确不同内容的复习方法区域地理:夯实基础,强化定位,强化区域综合分析能力。自然地理:弄清原理,学会分析,强化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文地理:
2、明确观点,学会评析,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建议 夯实双基,紧抓核心主干知识 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是解答好地理试题的前提。而导致考生考场失分的首要因素是平时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不够透彻,掌握得不够扎实。例如回答第37 题第问“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时,许多考生不知道分析气候干旱应该从“降水”和“蒸发”两个方面来进行,只回答了沿海地区降水少的原因,而漏答了“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2 分),蒸发旺盛(1 分)”的得分点。又如37 题第问“你认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图示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而部分考生赞成种植芦
3、笋的理由居然是“土壤肥沃”。所以说,对于河流、气温、降水、等高线、经纬网、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核心要素的分析方法,大家一定要熟烂于心。另外,不要因为近三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考地球运动的内容而忽视这一核心内容。,教学建议 重视空间定位,提升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空间定位是一切地理问题研究的起点。地理位置制约着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循序渐进地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区域定位,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越的地理事物,是突破区域定位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需注意:七大洲通过的主要纬线以及中部通过的经线;重要纬线,如回归线、极圈、赤道等通过的岛屿、水域、地形、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重要经线,如本初子午线、120E
4、 经线、180经线、20W 经线、160E 经线等通过的地貌单元、特殊景观;主要气候类型的经纬度范围,如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同时,要注意将经纬线和轮廓线结合起来,互相映证,确立区位。对于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定位,要掌握按每隔10的经纬线经过的省区或地形区。记住每个省区的轮廓图。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是:区域定位特征描述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开发利用问题及解决措施;气候类成因的分析方法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教学建议 初中高中地理一体化复习 初中相关知识是必考内容;区域地理是系统地理的载体,由区域导入系统;系统地理的原
5、理、规律来源于区域地理现象。高考不是考查具体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重点考查区域的分析方法,因而案例法贯穿始终;经纬网的应用是空间定位和时间计算的基础,要重点复习;等高线是学习等值线的基础,规律、方法要掌握;区域地理概况中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与系统地理中的原理、规律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复习;具体区域的复习除案例外,不宜太细,能够大致定位即可;关注区域定位、比较优势、问题的成因以及因地制宜解决的措施。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必修知识,特别是必修三的研究方法,进行区域地理分析(主要特征优劣、人文与自然的联系,发展方向,基本措施);参考教材,学习基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6、参考考题,分析在没有区域知识背景下,如何考区域。复习初中地理时,要以高中系统地理原理、规律来统领,不要具体琐碎。,教学建议 重视图表,深挖信息充分挖掘图文材料中的信息:重视图例,要善于充分利用图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寻找答题思路和要点。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地理图像的来源非常广泛。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穷尽地理图表,但能做到穷尽信息。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主要呈现方式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数字表格等。文字材料主要交代了命题的情景,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某区域在某时发生了什么地理事件。图像材料的类型主要有空间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等。
7、有时,甚至题干中括号中的数字和文字决不能忽视,因为这些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联想才能获取的信息,如有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现象本质、地理各要素的联系等。为此我们应该掌握常见的地理图表阅读方法和步骤,注重读图的规范化、程序化,一般都要遵循“图名图例内容(不同类型的地图分析方法不同)”的阅读步骤。对地理图表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地理要素均一一判读出来,并能够利用地理原理、规律思考其内在联系。为了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多总结练习题中的各类地图,将其收集后归类总结分析。,教学建议 重视地理整体性原理的应用,重视自然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
8、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运用地理整体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对于地理过程的分析也是高考高频考点,受到命题者青睐。如海岸线或湖岸线变化过程,三角洲生消过程等。如选择题45题,既考查了暴雨、流量、湖泊之间的关联性,又考查了水位变化过程。,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2012 年除了新课标卷考查现实生活,关注热点外,其他各地高考的试卷也是如此,如上海卷12 题涉及南海问题及海洋开发;江苏卷34 题涉及“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28 题涉及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重庆卷57 题借德班气候大会考查南非;北
9、京卷借伦敦奥运会考查英国自然特征等。因此,平时要多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多看报,多看新闻联播等。要主动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小处、从身边、从地理角度感知生活,让地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教学建议 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内容: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属于应用地理,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针对三选一,集中精力重点复习其一,不要平均分配精力。以必修为主,带动选修。将必修与选修进行整合,不必为选修备考花过多精力。选修基本内容掌握即可,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与必修统一训练。答题时选择自己更容易答的,并不一定选择自己重点复习的模快。,重
10、视正确的地理观点教育,中国的人口问题:控制生育,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要降低城市门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三大产业比重:发达国家三大产业比重,我国东部地区三大产业比重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自给率90%,正确理解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态退耕)中国的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理解全球变暖原因 大时间长度内以自然原因为主,近百年来以人为原因为主。,教学策略,开放性问题:多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例如:2011年四川卷 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措施;分析我国东部沿海风能丰富的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思”
11、、“悟”,做近十年高考题,背经典题答案,例如2010年安徽卷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区域比较的意识整合分析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会成为高考题 如四川田纳西河流域重视自然地理过程的完整分析 如三角洲、洪积扇的形成熟记重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比如比较云贵高原与印度德干高原的海拔高低熟记重要地理分界线:如2011四川卷我国内外流域分界线,区域地理要不惜时间: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最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重视区域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关注时事地理: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关注重大工程、热点地区,对于热点地区,一般是考查区域的地理特征。教学应适当拓宽:适时
12、补充一些地理学科的新研究成果,比如补充三沙市设立的材料,影响蒸发的因素。拓宽信息渠道:关注地理学报、中国国家地理、电视节目地理频道、中国统计年鉴等,这些都是高考命题选材的主要渠道。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水谷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开放性试题(2012课标卷)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的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
13、,不利于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地下水和冰雪融水,(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观点二:不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会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引导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洪积扇发育在山前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
14、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平原。该地貌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粗,边缘细。洪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洪积扇发育于干早、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洪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答案: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洪积扇:在山区,
15、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人教版必修1(79页)课文关于洪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的叙述:,重视课本语言2010全国1卷(2)分析乙地(法国罗纳河下游)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8分),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
16、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17、。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河流输沙量大、入海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是河流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要适当拓宽2008广东地理卷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能够反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如“-40mm/10a”表示年蒸发量10年间减少了40
18、毫米。读图10,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930题(双选)。,29.对我国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蒸发量变化最大 B.华北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C.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D.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解析:读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变化约为-40mm/10a,呈减小趋势;西北地区的蒸发量变化幅度为80mm,是我国蒸发量变化最大的地区;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华北地区蒸发量也呈较少的趋势;由图中数据即可判断,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蒸发量都呈减少的趋势。,30.下列选项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蒸发量呈正相关的是日照时数 相对湿度 风速 气温 空气污染程度A.B.C.D.,解析:日照时数
19、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地表蒸发量越大;风速越大,也能加快地表的蒸发速度;气温越高,地表蒸发越旺盛。因此、三项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蒸发量呈正相关。而相对湿度越大,大气中水汽含量越大,地表水越不易蒸发;空气污染程度与地表蒸发强弱无直接联系,因此、两项与地表蒸发量不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量就越大;反之蒸发量就越小。造成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风速和日照时数的下降。风弱的时候,气流慢,蒸发面的水汽就不易被带到大气中,而日照减少时,蒸发面接受的能量少,水分子动能减弱,水汽扩散也就减慢,这样,蒸发皿的蒸发量就减小。“小兴安岭之所以蒸发皿蒸发量增大,主要就是由
20、于这个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同时日照、风速没有明显减弱。中国大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小,已经可以排除是气温下降、地面蒸发量增加和空气增湿的影响结果,而应该归因于日照减少、风速减弱。因此,蒸发皿蒸发量下降可能会对水循环的分量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地面蒸发量减小、大气水汽输送减弱,同时降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而言,会导致农田蒸散减弱、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另外,中国东北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有一定的增加,加上气温显著升高,一方面可以扩大农业种植区域,提高作物产量和森林固碳及木材蓄积量;另一方面,由于水分消耗增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蒸发量变化趋势:蒸
21、发量每十年减少34.12毫米 通过对资料的统计与计算,发现,尽管在这45年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增加0.2的趋势递增,但是蒸发皿蒸发量总体上却以每10年减少34.12毫米的速度递减。其中,夏季下降速率及下降幅度最大,为每10年下降15.59毫米,其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变化不明显。“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与全球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主要集中在冬季,而对很多地区来说,占全年蒸发量总量比例较大的夏季气温不升反降,这就导致了全年蒸发量显著下降。”从地域分布看,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上升只集中在少部分地区,如大兴安岭北部和北山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则集中在东部、西北北部和南部及西藏南部。在地球
22、上,各地的地形不同,气候不同,蒸发量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中国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是青海省的察尔汗盐湖,年平均蒸发量(蒸发能力)3518毫米。各个大洲的蒸发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牢记重要的地理界线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
24、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三大自然区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2011四川卷 图3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5-6题。,5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C单位距
25、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6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油菜花黄蜜蜂忙 B阴雨绵绵梅子黄C稻田受旱暑骄阳 D落叶遍地秋疯狂,解析:图中丙地位于闭合等值线600mm内,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mm,选项A错误;图幅南部地区三条年蒸发量等值线都是600mm,说明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先递增再递减,然后又递增,选项B错误。图中甲地区等值线分布密集,乙地区等值线分布稀疏,说明甲地区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选项C正确;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大致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感悟 应试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6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