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
《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集聚-产城融合.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镇集聚产城融合三生统筹提高城镇化质量,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张险峰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3,交流内容,南安产、居的聚与散转型提升与再度积聚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案例借鉴与路径建议,1、南安产、居的聚与散,1.1 南安是个好地方,生态的南安,文化的南安,1.1 南安是个好地方,开放的南安,经济的巨人,(1)城镇和人口高度密集、城乡高度一体化的先发地区,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特点:民营经济发达,水暖卫浴、石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优势,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特色优势鲜明。,1.2
2、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2)产业居住高度混杂、城郊乡村布局失序的地区,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3)个体富足生活有品质,与整体公共环境品质缺失并存的城乡,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1)基础设施难覆盖,污染处置难集中 尤其是工厂、住宅沿路建设的模式,更是带来线污染和面污染。(2)公共服务难组织,生活品质难提高(3)公共空间无保障,休闲交往环境少(4)自然空间遭割裂,生态环境难持续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难保障(5)城乡景观破碎化,城市形象受影响,实质是30多年来,以村、户、私企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城镇化模式,造成的分散建设弊病:,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南安走出了一条
3、独特的“内生外向”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依托的是全球化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海外亲缘关系和投资,海峡西岸的门户优势,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个私经济积极性。,未来,随着资源枯竭、环境保护、土地增量、劳动力等门槛的制约不断凸显,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必须抓紧时机实现转型发展。,1.2 南安城镇化特征与矛盾,2、转型提升与新的积聚,2.1 转型发展形势,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但比欧美国家的人均34万美元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我国城镇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以投资、出口、
4、内需拉动的城镇化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下一步必须转型,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力来拉动经济,走向富裕。,2.2 走向新的积聚,(1)产业积聚:从低端生产走向“微笑曲线”高端,在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中,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制造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大体呈“”形,俗称“微笑曲线”。,当城市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后,只有向两端挺进,创立自主品牌以及争取国际流通渠道主动权、终端市场控制权,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升级,并通过创新性整合,最终建立以本国跨国公司为核心的新的全球产业链条,带动城市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创新空间主要为服务生活的高品质的生产、研发、教
5、育和管理空间、服务生活的多样化高品质的居住和公共服务空间以及绿化率高、景观良好的生态休闲空间。走向升级、创新转型发展之路的南安市,必须在创新环境营造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来吸引创新人才,留住创新企业。,(2)人的积聚:从“温饱小康”走向富裕、品质,产业的升级,需要产业的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创新人才、创新环境是产业创新中的关键要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目前,南安的差距在于几个方面:(1)创新能力、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科技服务等还有较大差距。(2)城乡人居环境品质、高端产业服务职能有待提升。(3)优化城乡布局体系,实现空间重塑,是功能提升、产业提升
6、、品质提升的前提保证,也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需要。,2.2 走向新的积聚,从分散化、低品质、产镇混杂的小城镇建设成为网络化、高品质产城融合的精品组团城市,(3)功能空间:从低质分散走向有序积聚,2.2 走向新的积聚,清华同衡南安新型城镇化战略报告研究提出: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南安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应采取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城乡环境重塑和区域品牌营销三大战略,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的力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现代治理模式,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1、提质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实现开放合作2、城乡重塑提升空间品质,突出城市魅力3、品牌推广促进整体品牌
7、的塑造与推广,树立多元特色魅力南安,2.2 走向新的积聚,3.产城融合到三生统筹,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是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被各地政府纷纷提出。,3.1 产城融合的提出,城市是人类高度集聚的地区,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决定了城市必须同时提供就业和居住功能。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城镇与产业应该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却出现了只有产业没有城市的“孤岛”和没有产业支撑的“空心”城市。,(1)有业无城:产业发展缺少
8、城市功能的配套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全球资本的涌入及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作为改革的“窗口”,经济开发区成为最早的“新区”,快速出现在大江南北。然而从那时起,“产”就逐渐脱离了“城”而孤立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产城缺乏互动、设施重复建设、区域不良竞争等问题。,产城分离的表现形式:,(2)有城无业:空城、鬼城现象屡见不鲜房地产投资利润驱动、加之地方土地财政,大量三四线城市,以新城名义,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造城”,人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缺乏对新城健康发展规律的尊重,没有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的过程,没有人的集聚,本末倒置。此外,大城市在迅速扩张过程中,为疏散主城区人口或者为获得土地收益,创造出名目繁多的
9、新城、新区(生态城、智慧城和大学城等),同样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就业吸纳能力弱、文化缺失,常常造成资本市场繁荣而城市面貌萧条的局面。,3.1 产城融合的提出,(1)依托于镇村集体土地的企业主居家就近、分散经营模式,导致生产空间高度分散化;(2)富裕农民宅基地改造、村庄扩建、房地产开发,沿平地、公路拓展,造成居住空间无序蔓延;(3)个私经济主导下的小型化企业对成本敏感,入园意愿不强。上述问题,导致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难以集中化,配套服务水平、档次难以提高,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也难以获得便利的服务。土地集约度不高。,南安产城分离的特殊性,3.1 产城融合的提出,(1)中共中央决定:2013年11月12日,党
10、的十八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3月16日发布:“发展现状”中指出:我国存在“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章节:要“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11、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3.1 产城融合的提出,3.1 产城融合的提出,(3)四部委指导意见:2015年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一体,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相促进、融合发展。支持新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部分功能转移搬迁到新区。,3.1 产城融合的提出,(4)产城融合示范区:2015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
12、通知,提出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试点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所在地区总体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快于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五项任务: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
13、化。,3.2 产城分离的历史背景,(1)园区立项决策缺乏规划统筹在批准建立时,缺乏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协调,产业园区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与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功能相割裂,人为造成产城分离。(2)园区选址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园区通常选址于城市郊区并且独立于城市主要生活区,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生活居住、消费娱乐等功能依托于其相邻的城镇主要生活区或城镇中心完成,并往往造成与母城之间的钟摆式交通。,产城分离原因:独立开发区体制,“功能分区”思想影响,3.2 产城分离的历史背景,(3)园区规划理念和方法落后很多产业园区规划以产业为主线,重视产业规模扩张与效率提升,缺乏与城镇功能协同发展研究、
14、就业与居住之间关系研究,园区功能单一、综合效益偏低。(4)以招商引资和土地经营为坐标的管理宗旨政府主导的开发管理,往往忽视非生产领域建设,采取“先生产后生活、先生产后服务、先产业后城镇”的模式,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多采用“先上车、后补票”的建设模式,且往往还不补“全票”,造成“产”“城”发展不同步、“产”“城”割裂和空间错位发展格局的出现。由于不合理的政府干预,常常引发和加剧土地粗放利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问题。,3.3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的理论变迁,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危害触目惊心,英国社会改良家:伊本萨霍华德,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1)理想主义的解决之道:田园城市,3.3
15、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的理论变迁,3.3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的理论变迁,用区域规划、产城融合、经济自我平衡、绿化隔离、景观环境手法,疏散伦敦大城市人口和就业,解决过度积聚的城市病,国际建协在雅典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的观点。阐述城市规划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活动正常进行。提出功能分区思想:通过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目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好地缓解和改善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1933年的雅典宪章:开启了功能分区先河,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
16、聚集于秘鲁首都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对“分区”概念做了纠正: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生活、工作、休憩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1977
1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对功能分区的纠正,3.3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的理论变迁,(1)强调物质空间的融合。认为产城融合是对产业空间与居住生活空间进行功能整合,产业与城市应一体化发展。(2)强调产居结构的匹配。认为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其核心问题是研究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3)探讨体制机制对产城融合的推动作用。产业区开发管理机构的拆分整合将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产生重大影响。(4)对时序的探索。认为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应该分步骤、有秩序推进,特别是在土地资源固化的工业区,产城融合的可行性和时序性尤为重要。,3.3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的理论变迁,我国学界基于实践的认识:,产业是城
18、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2、以人为本方便出行,降低工作通勤和消费时间成本;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3.4 产城融合的内涵和方法,(1)产城融合的意义:,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与生活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产城融合的核心,就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结合,促进人与服务的结合。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城融合。,纯工业,工业配套,综合新城,生产空间,生产空间配套服务空间,
19、消费空间,主导空间,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功能主义导向,以人为本导向,规划布局,注重功能分区、产业结构,关注人的能动性、创新发展转型,(2)产城融合的内涵:,以人为本,功能高度复合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五大特征,(2)产城融合的内涵:,苏州工业园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成立,经过18年的发展,从一个单纯的工业园区发展成为苏州的商务新城。其成功之处在于:(1)借助与新加坡合作,获得亲商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名声;(2)以较高的建设标准和城镇生活素质赢得跨国公司青睐;(3)产业和城镇功能并进的建设理念。,苏州工业园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20、且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关键词和发展的主基调都存在梯度变革和功能转换,并形成了相应的演进路径。,(1)“以产兴城”阶段(19942004年)产业基础、区镇分工体系确立,主基调是“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2004年底,二、三产业占GDP达99.4%,人均GDP接近2.4万美元。,苏州工业园区案例:,(2)“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阶段(2005年-今)产业转型升级与区镇一体化发展,以及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气质相匹配问题。发展的主基调是品质提升的城市现代化。,苏州工业园区案例:,(1)初始品质产业的成功入驻,带动了园区硬件和城市建设的高水平起步。(2)产业链配套式发
21、展,吸纳周边乡镇加入分工体系,带动乡镇联动式发展。原有布局在周边乡镇品质层次相对较低的早期的苏南乡镇企业,在经过冲击调整后被层次较高的跨国公司的配套企业取代,园区周边乡镇的产业素质得到带动而提升;这一点对产业园区与周边区镇的协调共进,进入良性互动发展轨道是极为重要的。周边乡镇产业层次提升之后,相应地也带动了地区配套服务业和发展功能定位上的提升,为后续区镇联动开发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相应提出了直接与工业化相配套的城镇生活的功能性要素需求。以娄葑为例,整体规划动迁后,139家乡、村办工厂向南、北两个工业区集中,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关掉了40%;在园区招商引资的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集聚 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