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教案2013四、五章.ppt
《城市道路设计教案2013四、五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设计教案2013四、五章.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概念: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特点:主路具有单向双车道或多车道,全部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设计车速:60Km/h、80Km/h、100Km/h。,第一节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一、通行能力1、概念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也称道路容量。交通量道路在某一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可能通过的最大小客车数(pcu/h)。,2.快速路一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通行能力起初随车速的增大而增大
2、。当车速增大到某一数值后,通行能力反而随之减小。通行能力与车速和纵向安全车头间距有关,当车速超过一定数值后,纵向安全间距的增长率比车速的增长率来得大,故通行能力反而下降。,3.路段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概念连续流:当交叉口距离较大时,两交叉口之间路段上的交通流不受交叉口影响,可视为连续流。间断流:若交叉口距离较小时,则路段通行能力将受到交叉口影响,路段上的交通流出现周期性间断,即为间断流。车头间隔:在一条机动车道上同向连续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车头间距:用距离表示车头间隔。车头时距:用时间表示车头间隔。,不受交叉口影响的路段通行能力,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车头间距计算
3、L安全车头间距 l车身长度,小客车5m,载重汽车10m,铰接车18m。s停停车视距,t-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一般取2.5s-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纵向摩擦系数i-道路纵坡l0-两车停下来后,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的安全距离,可取3-5m。,二、服务水平,1、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2、服务交通量:不同的服务水平允许通过的交通量3、服务水平与服务交通量的关系不同的服务水平对应不同的服务交通量服务水平越高,服务交通量就越小允许的服务交通量大,服务水平就低4、服务水平分级服务水平按下列
4、指标划分运行速度和运行时间车辆行驶的自由程度(通畅性)交通受阻或受干扰的程度行车的安全性(事故率和经济损失等)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的满意程度经济性(行驶费用),5、快速路服务水平分级,快速路服务水平分级标准,6、公路服务水平分级,路段的运行时间及速度和通畅性是划分公路服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道路使用者感受最为敏感的方面。公路分为四个服务等级:一级服务水平描述的交通流主要在自由流运行状态下,交通流中的车辆可以毫不受阻的发挥行驶性能,保证司机获得高水平的舒适感。二级服务水平描述的交通流是自由流向稳定流过渡的情况,交通流中的车辆行驶性能的发挥稍微受限制。提供给司机的舒适感仍然较高。三级服务水平仍然保持
5、稳定的运行条件,交通流中的车辆行驶自由度受到明显的限制,司机为了行车安全,紧张程度明显增加。四级服务水平描述的主要是饱和和不稳定的限制流情况,交通流中的车辆行驶自由度受到严重的制约,很小干扰就能造成交通阻塞,司机的身心舒适感较差。,公路服务水平分级,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7、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主线C级匝道D级公路采用的服务水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 三级三、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乘以设计服务水平的V/C比率(最大服务交通量)。道路设计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第二节、横断面设计,一、一般要求1、横断面分类整体平地式、高架(
6、地道)分离式横断面组成整体平地式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等,高架(地道)分离式,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快速机动车道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集散车道组成地面辅路系统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肩组成两者依靠匝道上、下联系,2、红线宽度,影响因素: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施布置、远期发展等最小值:40米城市中心区:50-60米城市外围:50-100米高架路上、下匝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应预留宽度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抗震设防
7、城市要求大于5-10米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4.5米,3、车道数,按照交通量与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6车道为宜 至少4车道4车道要考虑紧急停车带,二、车行道1、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度包括主路与辅路两部分主路车行道宽度:行车道宽度、紧急停车带、路缘带主路一条车道宽度一般采用3.75m、小车道可用3.5m,二、车行道,高架路按交通组成划分车道宽小车为主的车道 3.5m 大、小车混行车道 3.75m路缘带 0.5m两侧防撞墙0.5m以行驶小车为主的4车道快速路,设2条3.5m小车道,2条3.75m混行车道,设紧急停车带6车道快速路,设2条3.5m小车道,4条3.75m混行车道8车道快速
8、路,设4条3.5m小车道,4条3.75m混行车道,2、集散车道,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集散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口)计算行车速度一致与主路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双车道7m宽平地式断面不设,以辅路代替,3、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宜为单车道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行程要求,4、紧急停车带,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设2.5m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500m设一处,高架式快速路一般
9、采用连续式平地式快速路可采用缩窄两侧带的方式设置,5、辅路,辅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设计速度40km/h平地整体式设在主路两侧带外侧高架式设在高架路下地面层,辅路,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仅供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时辅路宽8.5m,交通量大时可用12-13m,辅路,高架式断面辅路可采用三、四幅路形式,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通过匝道联系,三、分车带,中间带整体平地式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左侧路缘带组成中间带宜大于
10、3m市郊道路或考虑远期规划可设6-7m市中心区用地受限,使用分隔墩(0.5m)或隔离栅(0.2m),其最小宽度1.2-1.5m,中间带高架式,高架路下中央分隔带主要根据高架路桥墩布设而定,高架路为4车道时,最小为6m高架路为6车道时,最小为7m,中间带断口快速路1km设一断口市中心区0.5 km设一断口,按规划设计封闭的原平交路口,不得另设断口立交匝道出入口的中央分隔带不得设置断口,两侧带,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右路缘带组成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小于1.5m邻主路一侧路缘带0.5m邻辅路一侧路缘带0.25m两侧带最小宽度2.25m,四、横断面布置,1.平地整体式横断面主路与辅路以
11、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于同一高程层次适用场合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平地整体式横断面为一般城市快速路的首选断面横断面布置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高架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选用四幅式横断面形式,2、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断面,特点主路采用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与沿线所有相交道路都形成立交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高架桥适用场合特大城市、大城市用地紧张地带、用地拆迁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交通量大的快速路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大的地段,隧道分离式断面,隧道式断面适用于山丘区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路段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
12、集并对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重点文物保护区穿越江河、铁路站场等,苏州独墅湖隧道长3.46公里,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第三节 平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1、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20V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6V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2V2.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缓和曲线 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圆曲线超高 快速路圆曲线超高最大值,平曲线长度 快速路平曲线或圆曲线长度,停车视距 快速路停车视距,二、平面布置设计注意的问题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
13、标高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纵坡均匀、缓顺2.纵坡 快速路最大纵坡,积雪、冰冻地区4%高原城市减1%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4%隧道不宜大于3%,3.坡长 快速路坡长,4.竖曲线 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一、设计原则与分类原则出入口在位置、间距及端部的几何设计上,应保证不让主线的直行交通受到干扰,并安全、迅速地实现分、合流,分类匝道出入口(A型)、辅道出入口(B型),匝道出入口(A型),二、出入口位置,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要点: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设在跨线桥后,
14、距桥的距离应大于150m,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位置,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主线分流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窄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宽时,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三、出入口的间距,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1、设置原则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道路几何条件2、类型出-出 出-入 入-入 入-出,3、间距的组成,出入口间距由变速车道长
15、度、交织距离(入-出类型)及安全距离组成。出入口最小间距(m),四、辅助车道,概念:在快速路的分合流处,为使车道数的平衡与基本车道数两者不产生矛盾,必须附加适当长度的辅助车道。基本车道数:在道路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的车道数同一条道路相邻两路段的基本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一条变化点应距互通立交设渐变率不大于1/50的过渡段分、合流处按车道平衡公式进行计算、检验,NcNF+NE-1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E-匝道车道数,四、辅助车道,NcNF+NE-1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E-匝道车道数,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
16、概念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有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适用地区用地受到限制的市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有大量管线横向道路密集交通繁忙的地区形式:单层式、双层式计算行车速度:60-100km/h 匝道40km/h,一、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考虑高架道路的形式,计算行车速度、匝道布置、交通量、管线、地形等因素。近远期结合,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设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避免车辆交织,2、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形式:四种类型:单层式(无匝道、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有匝道)。,单层式(无匝道),2、横断面布置
17、,单层式(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有匝道),2、横断面布置,机动车车道:宜单向双车道以上(3.5m,3.75m)一车道匝道 3.5m机动车道+2.5m紧急停车带两车道匝道 23.5m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0.5m防撞墩路缘带主线0.5m 匝道0.25m横坡度 2%(1.5%),二、平、纵线形设计,设计原则同一般平地式快速路布置桥墩、桥台时要考虑墩(台)位置、尺寸对地面交通及地面设施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冲突,纵断面设计关键为桥梁标高、纵坡、坡长标高涉及工程造价,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纵坡及坡长涉及排水与行车平顺性,三、匝道设计,1、原则与规定匝道布置应满足快速路承担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路的利用
18、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匝道的作用,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1、原则与规定,匝道间距应合理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分、合流的影响间距不能过大,出现交通阻塞,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衔接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应因地制宜,减少拆迁,2、匝道形式,匝道平行高架道路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交叉口来集散,优点: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联系构造简单、占地少、投资较省简单实用,在国内大城市高架道路大量使用,匝道平行高架道路,缺点:增加地面交叉口的压力当匝道落地位置离交叉口较近时,导致进、出口匝道的车辆与地面交通通流频繁
19、交织,易造成交叉口内部的交通混乱,影响到交叉口的通行效率。,适用于:道路沿线用地紧张,无法修建立交,存在大量长距离交通需在此转换地面交叉口未饱和时,2、匝道形式,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需要有较完善的道路网优点:利用原有道路网集散交通减少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缺点:除右转(左转)交通便捷外,其余直行和左转要绕行适用于: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路网完善,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不仅可以满足高架路与地面的交通联系,并且地面交叉口的直行交通可以利用匝道跨越交叉口优点: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适合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的情况,缺点:高架路左右转交通要先下匝道再绕行横向道路左、右转车辆在本
20、路口不能上高架路,2、匝道形式,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之间优点:占地少,适用于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缺点:左进左出 高架桥结构布置复杂,3、匝道最小间距,高架道路的驶入、驶出匝道的联接点是路段通行能力最小的控制路段交通量饱和时,出现交通阻塞驶入匝道上的车辆,因无法在主线车流中找到可穿插(合流空档)而排队阻塞驶出匝道上的车辆,因地面道路的原因导致匝道交通受阻,影响主线车流驶出,3、匝道最小间距,高架路由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连接点三种不同类型的路段组成基本路段是交通流不受驶入、驶出匝道的合流、分流及交织流影响的路段交织区一般由合流区和紧接着的分流区组成匝道连接点是交通紊乱区,3、匝道
21、最小间距,高架道路基本路段处于任何匝道或交织区的影响区域之外匝道联接点或交织区的影响范围,参考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采用如下标准驶入匝道: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80km/h时,向上游102m,向下游508m,设计速度为60km/h时,向上游77m,向下游381m,驶出匝道: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80km/h时,向上游508m,向下游102m,设计速度为60km/h时,向上游381m,向下游77m交织区设计速度为80km/h时,合流点上游102m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点向下游102m为交织区的终点,设计速度为60km/h时,合流点上游77m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点向下游77m为交织区的终点,
22、3、匝道最小间距,在稳定车流状态下,保证匝道间互不干扰的最小间距,高架道路匝道推荐间距,快速路一般为2-2.5km,主干路一般为,4、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的起坡点(上匝道)与终坡点(下匝道)在地面道路的位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中在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是一个重要参数,距离是否合适,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度,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左
23、(右)转车辆交换车道所需的交织长度两部分组成,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一般为150-180m,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园角切点的距离,只要保证横向道路和对向车流上匝道所需的交织长度即可一般采用60-100m,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会阻滞交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59%的事故出现在交叉口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占全程行车时间的31%,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类型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设计 教案 201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