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城市设计的理念、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4.1 城市设计的理念4.2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4.3 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城市设计概论,4.1 城市设计的理念,4.1.1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4.1.2 城市设计的理念和原则4.1.3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4.1.4 旧城中传统空间的城市设计,1999年6月25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的积极推动下,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xx UIA Conference)举办了“城市设计论坛(Urban Design Forum)”。“城市设计论坛”的参加者们,从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著名建筑师、重要城市的规划设计师到院校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设计提出了
2、自己的关心、忧虑和见解,突显了“城市设计”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城市设计论坛”的开始,两位嘉宾主持人,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盖瑞哈克(Gary Hack)和英国著名建筑师特里法雷尔(Terry Farrel),针对中国的城市设计工作,首先提出了关于“基本原则(Principle)”的问题,含蓄地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这一概念似乎被各界人士所接受与理解。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关于城市分析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
3、(Landmark)得到普遍的认同。然而应该看到,现代城市设计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早已不仅限于体型环境的范畴。凯文林奇关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特点在于最直接场所体验的研究。如果我们承认城市设计应该从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城市建设的目标就不是满足政府官员的宏伟畅想,也不是城市设计师个人风格的张扬。而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就是创造一个市民喜爱的,以步行(Walking)为基本尺度,以公共交通(Mass Transportation)系统为主要运输工具,适宜居住的城市空间。其内涵在于,尊重普通市民的基本权利,控制交通流量,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城市设计中应避免缺少持久
4、活力的西方城市美化(City Beautiful)运动在我国重演(孙一民等,1999)。1893年,美国为纪念美洲的发现,在芝加哥举办了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 Exposition)。为此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式建筑、奢华的游憩绿地和广场。一时间,城市景观美化成为美国政客宣传政治纲领、宣扬“政绩”的方式之一。城市美化运动作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先导之一,虽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美国城市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建立了城市公共中心(Civic Center)。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运动的成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沙里宁当年所指出的:这项工作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不大,这种装饰性的规划大都是为了满足城市的
5、虚荣心,而很少从居民的福利出发,考虑从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并未给予城市整体以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运动”的倡导者们以充满社会责任感的革命精神,提出了对传统城市与建筑进行重建的大胆设想。现代建筑理论虽然产生在欧洲,但伴随欧洲的战后重建和美国城市的大量更新规划,功能主义的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运动在理念上深受现代主义城市思想的影响,否定了旧城区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代之以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其结果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混乱,尺度关系被忽视,人车交通混淆。乌
6、托邦式的社会理想非但没有实现。新建筑很快又面临改造乃至拆除的局面。基于上述原因,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力求突破单纯的体型环境设计。把城市体型环境设计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需要的良好城市空间环境。,4.1.1 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基本特征1.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性。理查德马歇尔(2004)认为,城市设计应当以培育城市性为目标,这意味着城市设计所提出的城市场所的形式、区域和特征必须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在进行城市项目时必须创造市民
7、喜欢的环境。由此前提,城市设计将发挥出重要作用,不仅为富人,也是为穷人设计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这一手段能够为城市提出适合于它们各自特点的场所、气候、文化和历史等相关因素的发展理念,并推进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成长。,孙骅声(1989)指出,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城市设计中的多种手段和高质量的综合环境,都是为了生活在城市中或来往的人。从主体对象这一角度来说,城市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点:城市设计的各类活动需求。人对美观的需求。人对环境气氛的需求。人对空间的需求。,邹德慈(1991)认为,城市设计的中心是“人”。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城市作为物质形体,是“人”所赖以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环境
8、;二是这个环境是通过“人”的创造(包括设计)而形成的。因此,就这个意义讲,“人”是城市设计的中心问题,无疑是正确的。城市设计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这是应该为之坚持不渝的原则和基本思想,但是,“人”的需求、爱好和观念是会变化的,而且生产力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而发展,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张松(1992)认为,城市设计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其重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这就是:自然、社会、文化和人。正是由于现代城市规划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众多城市问题之时,出发点与着眼点是“物”,因而导致以强调“人”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设计的崛起。,徐思淑、周文华
9、认为,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实践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的美好构想。郑正认为城市设计的目标可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直接目标在于创造适用、舒适、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多样需求;间接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的环境形象,达到吸收投资、购物、旅游、工作,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振兴的目的。许溶烈认为,城市设计需要综合处理设计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技术、审美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人们传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
10、诸方面的需要,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张京祥(1996)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偏重于城市形象研究与策划,表现在城市设计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把握,表现在城市设计手法中对原有社会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在城市设计操作中对其形成机制的促成。,薄曦等(1990)介绍了美国R/UDAT的城市设计思想:把“人”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强调了“真正使用者”的价值。R/UDAT的工作方法,就是同社会各职业、阶层、民族广泛接触,进行座谈,在讨论中获得若干第一手资料,从而理解问题实质。同时也激发起市民们对自身价值的确立,对自身环境的关注,并在参与设计中了解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意向
11、。所有这些反过来又充实了设计内容,使其更具意义。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重视设计过程的思想;为了使城市设计成功,它必须服务与社区中的人,同时这个过程必须包括反馈技术。市民参与。,2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多样性;综合性;复杂性;整体性。城市设计的这4种基本特征,复杂性、整体性在前第一章及第二章中已有较多的论述,这里主要阐述多样性和综合性两种基本特征。,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建筑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秩序,实现人类的理想与抱负,这就是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人们,口味和追求是有差异的,正是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了五光十
12、色的城市场景,我们的城市应该反映和适应多种多样的人的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基本属性。刘捷(2004)认为,功能的多样性是城市多样性的基础。不同功能的融合交会往往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应。各种功能的融合反映了不同功能内在的联系。对多样性的强调带来城市结构的等级秩序的弱化。当城市形态,逐渐反映多元社会的状况和要求,规划设计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网络结构、多中心结构的重视是当代城市的特征。这些城市设计之所以弱化中心感,是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这是多元秩序的一大特点。当代城市形态的多元性,不再强调城市的单一秩序的整体性,更多地着眼于城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并没有完全消解中心和等级,中心
13、和等级依然存在,成为当代城市形态多种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于城市形态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多元化,而中心和等级成为多元价值中的一种。,当代城市已经不再被看作是单一构造和连续的整体,断裂性、异质性充斥于城市之中。这是由于现代和传统、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而必然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结果。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开放性,从服务对象到形成过程,城市设计不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产物,而是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利益团体互动的产物。西方城市规划过程中盛行的“公众参与”、“倡导性规划”都是多元化社会下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开放的种种表现。从城市设计者的角度和城市设计的过程来分析,对城市空间以及构成城市空间
14、的各个元素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提高设计者对事物和环境的观察力,包括了体验现场特征的各方面因素:历史的、建筑的、社会文化的、美学的、技术的、功能的,还有开放空间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等众多因素,但从城市整个系统和城市发展的过程来分析,正是由于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城市设计过程的随机性等因素使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多维性、模糊性,以及难以划分界线的混沌区域。,城市的不同内容层面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联系在于:建筑的、技术的以及社会的因素决定了城市的结构并且使各方面的特点凸现出来。城市的不可替换性,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是通过城市的平面布局和风格体现出来的,而这些特点同时又是建筑以及建筑根据地形的布局和景观的表现。但是,城市
15、的居民和游客很少能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检验。一个城市的特征就是通过它的建造形式和尺度表象出来的,但城市类型或者城市的形象并不只是由它的建筑特点和吸引力来决定的。建筑和“非建筑”开放空间和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另外,不仅是建筑形式的排列组合,它们的用途和功能对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格鲁特(Gruetter,1987)所言,城市的各个部分、以及不同的城区隶属于一个规划系统。它们之间总是需要有一些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关联,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团混乱。而反过来,太多的统一也会导致单调。,4.1.2 城市设计的理念1 城市设计的
16、理念 体现城市性质,注重文化传承 设计尺度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宜 突出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 强调以人为本,满足市民社会生活需要2 城市设计的原则 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 张庭伟(2001)提出城市设计的三项原则:城市设计的文脉性;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一个城市的规划,对该城市发展的论证,都必须从该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去全面分析。一个地段的城市设计一定要放在该地段所处周围地段的背景中去分析、构思,这就是文脉性。,社会性和公众性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的长期利益服务,城市设计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城市设计的主要产品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这
17、些空间的主体是全体市民,公众使用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无论是在私有制为主的国家,还是今天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共绿地,是城市中仅有的没有被私有化、没有被有产阶级占领的空间。良好的公共空间能培育公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增加不同背景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使公众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一定的自由活动场所。作为城市规划师或城市设计者,更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常常到以下问题:委托单位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注重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不顾历史文化的延续;设计人员就项目论项目的设计思想,不对城市作整体分析;委托方的过分
18、要求和设计者的有限水平都会造成城市文脉的中断;没有总规层次的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难以对以下层次进行有效控制。以上种种问题都造成城市设计中1+12的累积效应,使城市特色丧失,出现文化断层和文脉失缺。,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体现城市性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城市性质,不同城市性质使城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与城市规模相适宜。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经济实力、文化基础、功能、形态等各不相同,不同规模城市应有适宜的城市设计 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城市设计本身是一项前瞻性的设计工作,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考虑城市经济承受能力。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一般不考虑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而是根据城市的结
19、构、形态、规模、社会发展需求等来布置。但对设计对象中的建筑要求,如质感、色彩、体量等,应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2)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设计中,着重考虑生理、社交、心理三个层次的需要。城市设计应展现城市文化,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属性和自然特征,融合于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之中,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感情需要,使城市设计体现场所感、亲切感、归属感。方便人们的社会生活,尽量扩大城市共有空间。包括恢复和设立步行空间、步行街、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等。为人们提供多样性的生活服务。包括休闲、购物、游览、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场所等。为人们提供卫生、安全的生活空间。包括满足公共场所及公共空间的的日照、通风、防火
20、、防灾等功能。满足残疾人的活动要求,如设立坡道等。设计中提倡公众参与,增强社会对设计成果的认知。,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洪水等;人文环境特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征,包括体量、质感、色彩、风格等;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在设计中,通过宏观的结构平面、群体空间造型、天际轮廓线控制,和其具体的、特殊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道路和其它构筑物,乃至树木、水体、绿化、小区等,来反映这些特征。应特别注意某些重要地段,如城市的出入口、主要街道、广场、交叉口、制高点、滨湖滨河等的利用和表现。应充分考虑其空间的尺度、界面的处理技巧,综合考虑自然、人口、社会要
21、素、的对比与协调,增强可识别性与归属感。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析它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处理好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空间体系中去,深化城市设计的文化内涵。,4)考虑“时间空间”效果 大多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或处理空间与实体的相互关系时,常将设计因素固定在某个时间断面上,忽略了时间空间的一体性,忽略了城市发展及人的社会活动的“历时性”分析。城市的结构形态是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有的某个城市空间(如广场、道路交叉口、街道等)是城市不断延续发展的结果,对历史性城市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对其发展的改变应慎重,既要考虑其功能和现代使用要求,又应考虑其对城市整体的影响,其
22、文脉、场所感等问题。例:西安北大街的改造,满足了现代交通要求,拓宽了道路,却失去了古城的场所感,缩小了钟楼到北门的尺度。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关系各项物质要素 作为功能要求,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多样化活动要求外,还应做到:平面布置清晰,便于识别,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整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应做到多样的统一。从整体观念出发,讲究空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切感、生气感、充实感、平衡感,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4.1.3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1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加上“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
23、位,强调人的需求和保障、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主张从人的价值出发,反对在发展中对于人的异化,主张人的核心价值不变,人是万物之价值的赋予者。这种思想的源头来自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文主义者并不关注城市新的结构,而是着重于保护和加强现存的结构。意象、文化研究是人文主义的重要方法,如凯文林其认知城市的城市意象的研究,拉普拉特的侧重于建成环境的意义研究等等。人文主义特别关注个人对于城市的意象,关注个人的经验、感受、认知,其研究成果通常用行人视角的透视图表达。人文主义对于环境行为学有浓厚的兴趣,关注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关
24、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把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运用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中,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从个人的使用角度与感受出发以及对于城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功能分区的概念,提倡城市功能的混合。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也带来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民主观点,提出我们的城市是为谁而建的问题,随后引起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的改变,并直接促成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2 文化与城市设计 吴良镛(1985)指出,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有识之士也觉察到世界文化面临着危机,即在一种世界趋同或一致化的现象下面,有些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失去其光辉而走
25、向衰落的危险,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齐康(1997)认为,城市发展与地域上的深层文化结构是分不开的。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能看成是一种静态、单位的变化,而是要看它对人类活动深层社会文化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城市行为活动和文化特征。城镇环境设计可上升为一种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设计。黑川纪章(1994)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是二维对立的世界,而是在某一瞬间相互渗透共生的,物理学的原理证明了这一观点。精神维系于肉体。我们无法触摸到精神世界,因为它是无形的东西,不能被看到。它们之间有何关联,至今还没有得到证明,谁也不清楚。然而,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与我们能够见到的肉体和建筑,实际上是共生的,而这种共生的关系正是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设计 理念 基本要素 基本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