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理论.ppt
《城市治理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治理理论.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讲 城市治理理论,(Urban Governance),主要内容,5.1治理理论及其发展5.2西方城市治理5.3中国城市治理的现状与发展,5.1治理理论及其发展,5.1.1 治理的概念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广泛地被用于国际、国家、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进行多种力量协调平衡的问题之中。,例如,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布一份名为“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联合国开发署(UNDP)1996年的一份年度报告
2、的题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管理的发展和治理的分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7年也提出了一份名为“治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联合国有关机构还成立了一个“全球治理委员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目前对其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森瑙(Rosenau)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
3、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罗茨(Rhodes)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接着,他还详细列举了六种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这六种定义是:,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
4、-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库伊曼(Kooiman)和范弗利埃特(Van Vliet)指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研究治理理论的另一位权威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对目前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
5、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它认为政府幷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层面上的权力中心。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进一步说,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
6、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幷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幷
7、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幷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5.1.2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governance vs.government)在不少学者眼中,区分治理与统治两个概念甚至是正确理解治理的前提条件。正如让彼埃尔戈
8、丹(Jean-Pierre Gaudin)所说,“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首先,治理与统治的最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幷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
9、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第三,管理手段不同。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有时甚至是军事控制。而治理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各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5.1.3 网络治理(Network governance)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等认为网络治理是第三方政府、协同政府、数字化革命和公民选择四种有影响力的发展趋势的集合。公共服务网络治理既包含高度的公私合作,又意味着政府强有力地对公私合作网络的管理。陈振明指出,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
10、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利,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网络治理的特征:比较的视角,金字塔or网络型复杂问题Pyramid(egocentric)or network?,5.2 西方城市治理,西方城市新特点及其管理内容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西方城市层级分明的行政体系、纵向协作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转变,西方城市进行重新定位,促进和鼓励地方经济发展外向型政策,需要一系列新的代理及机构支持,公共部门开始与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使得城市管理内容发生如下特征:,特征一:地方政府成为制定发展战略的焦点。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转移和流动迅速,中央政府无力组织生
11、产和分配,使得地方政府的指挥和协调权力增加,因而地方城市政府的能力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确立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特征二:多中心治理。主体:政府、私营企业、NGO/NPO等多个中心。结构:网络型,每个中心都是一个节点,相互连接。目标:实现公民利益,满足多元需求。治理方式:合作与竞争。,5.2.2 城市治理的概念 早在1942年,V.Jones出版了Metropolitan Government,探讨大都市区政府管理模型,随着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城市管理也逐渐转向城市治理,对于城市治理的理解,常见的有三类:(1)城市治理=好政府。常见于国际援助组织的报告、文件,认为城市治理
12、是管理第三世界城市的关键,认为这是提供援助的先决条件,如城市治理的指标包括民主、透明、人权等。,(2)城市治理是向市民和社会赋予权力的过程。此种理解常见于迄今尚未开放的国家的民主化过程。(3)城市治理是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二者根本区别是:市民社会的加入,即城市治理是政府与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互动过程,地方政府只是主角之一。城市治理注重的是过程,即地方政府协同私人组织力求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因而城市治理的焦点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调整。,西方城市治理的模式 治理,核心是权力再分配和向非公共机构让渡。而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由于存在差异
13、化的价值观、规则,带来不同的城市治理模式,即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中西方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同)、分配形式以及地方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比较精炼的分类,是美国学者Pierre的四类:1)管理模式(Managerial):强调专业参与而非政治精英的渗入,“让管理者管理”是其口号,主要参与者是组织生产和分配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例如将公共服务承包给赢利组织、建立内部市场进行竞争等。2)社团模式(Corporatist):直接参与的是各利益集团的高层领导,间接参与的是利益集团的基层。其主要目标是分配环节,确保以集团成员的利益塑造城市的服务和政策。,3)支持增长模式(pro-growth):主要参与
14、者是商业精英与当选的地方官员,在推动地方经济问题上利益共享。目标是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此模式是最常见的治理模式,随着近几十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国际化趋势的兴起,城市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引进与投资的增加,因此该模式的参与者将城市作为吸引技术与投资的工具,在此过程中,二者紧密合作,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此模式的弊端在于其参与者的狭隘性,一般大众很难参与无法调动最广泛的群体尤其是市民社会的参与到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公众分享程度低,而且极有可能造成他们与利益即得者的冲突。,4)福利模式(welfare):城市政府通过国家预算资金的划拨维持地方的福利水平、复兴地方经济,因此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治理 理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