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经济学基础.ppt
《城市土地经济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土地经济学基础.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第3节、第六章2、3节、第十五章1、2节),三者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的目的;建立并维护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根本保证;合理确定土地价值形式并使其恰当量化是正确处理土地关系,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房地产开发本质上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也应该遵循土地利用的客观经济规律。,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土地是房屋的载体,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影响着城市的形态,也关系到房地产经济活动遵循的内在规律。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越来越趋向于分区利用、集约利用与规模利
2、用,以获得最佳效益。土地经济利用本质上是对土地经济供给的挖潜,即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供给土地利用分类与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把握城市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行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1 城市
3、土地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土地开发整理 城市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控制城市用地的盲
4、目扩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主要由土地储备机构来完成。,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2 土地供给1.2.1 土地供给的概念1.2.2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1.2.3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2 土地供给1.2.1 土地供给的概念土地自然供给:地球所能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地经济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经济供给是针对土地具体的用途而言的。自然
5、供给是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有弹性,且不同的用途的土地弹性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2 土地供给1.2.2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2 土地供给1.2.3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调节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1 土地利用分类1.3.2 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
6、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1 土地利用分类 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土地分类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也是土地管理(地籍管理)的基础。2007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分个;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续分为个。,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2 土地利用结构 用地结构是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用地结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各类土地面积及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二是各
7、类土地在空间的布局,即用地空间结构。一般所提到的用地结构主要是指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地结构就是土地分类的数量表现。,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2 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用地结构 用地结构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用地结构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规划控制标准之一。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2 土地利用结构城
8、市用地结构 用地结构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用地结构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城市用地结构是城市规划控制标准之一。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2 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1.城市土地利用概述,1.3 土地利用分类与土地利用结构1.3.2 土地利用结构居住区用地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试结合土地区位利用原理阐述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未来趋势?(20
9、06年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地经济学试题),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运用房地产经济学的某一原理,说明为何高楼大厦和商贸中心一般都建在城市中心地段?(200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房地产经济学试题),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土地分区利用(区位利用)是根据土地的区位特点,对土地在空间上进行科学布局并合理利用的过程。区位与区位效益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城市土地分区利用房地产区位,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2.1区位与区位效益区位(Location)从狭义上讲,是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空间位置及其与相邻地块(宗地)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一切活动的
10、空间布局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与农业用地的选择,工厂的区位选择,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功能区的设置与划分,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2.1区位与区位效益区位(Location)区位的特征:多重性(位置布局):区位地理位置,区位是各种地理位置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的概念除了位置外,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动态性:土地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区位是可以变化的。层次性差异性(等级性)稀缺性,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
11、用,2.1区位与区位效益区位效益 所谓区位效益,其实质就是位置级差地租,即土地位置对经营收益的影响,也称为区位地租,大体相当于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态,即级差地租。对区位理论的研究,就是起源于级差地租,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研究的就是位置级差地租与距离的关系。研究土地区位、对土地进行分区(区位)利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区位效益的最大化。现在的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实际上就是通过区位环境优化增值,充分发挥位置级差地租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论概述,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论是土地分区利用的理论依据。,区
12、位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书中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发表关于工业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城市土地利用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19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又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提出商业(市场)区位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人口愈来愈多地集中在城市区域,有关住宅区位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得到了发展。,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论概述,2.土地分区利用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论概述,区位因子与区位学派 在区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3、过程中,区位因子分析一直是研究的基础,这些因子有: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市场因子,包括市场的规模、结构、分布等;劳动因子,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价格、分布等;运输因子,包括运输的设施、运费、运输时间、便捷程度等;集聚因子,包括集聚经济与规模、产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其他因子,如社会因子、技术因子等。不同的区位因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作用,人们对区位因子研究的侧重点和采用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就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区位研究学派,如:,2.土地分区利用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论概述,成本学派 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核心是追求最低的生产成本,以此确定最优区位。成本学派重视
14、运输、劳动和集聚因子的研究,以古典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为代表。市场学派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市场的重要性在区位研究中更显突出,最大市场区成了企业最优区位准则。其代表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分析人的主观因素对区位决策的影响,重视行为因子的研究。,2.土地分区利用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区位论概述,区位理论发展古典区位理论 主要指杜能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最小、运费最省。近代区位理论 从成本学派发展为市场学派;从立足于单一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
15、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现代区位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位论研究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以空间经济研究为特征,着眼于区域经济。,2.土地分区利用2.2土地分区利用原理经典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1826)韦伯:工业区位论(190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1933),杜能(Von Thuene,屠能、邱念)(17831850)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寻求和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配置原则。为了研究的需要,他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Tellow)农场,依据他多年的研究理论,从事农产品经营,以其实验心得撰写了
16、巨著孤立国,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教材148页),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以虚构的与外界无联系的“孤立国”为例,通过抽象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证明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主要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费用的大小,并由此而设想农业分布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六个同心圆地带,即杜能圈。,(教材148页),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提出一些假设前提。在假设前提下,杜能认为农业经营和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由农业经营者的利润决定的,而利润则是由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所决定的,即:LR=Y(m-c-td),其中:LR利润,或称区位租,Location Rent;m 产
17、品单位价格;c 产品单位成本;Y 单位面积产量 t 单位产量之单位距离运输费;d 离开中心市场之距离。根据假设前提,Y、m、c、t 为常数,在短期都是不变的,因此LR 的大小完全决定于d,即d 越大,LR 越小;反之,d 越小,LR 越大。,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经济分析,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包围。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理条件相同。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
18、业结构以获得最大利润。,地租曲线(竞租曲线),耕作极限(m-c)/t,对同样的作物而言,地租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从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后,得出各种生产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地租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地租曲线(竞租曲线),耕作极限(m-c)/t,杜能圈,第一带,
19、最接近城市,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产品,主要是牛奶和蔬菜。第二带,生产林业产品。在杜能生活的时代,城市的主要燃料是木柴。木柴的运输费用比谷物贵,分布的距离比谷物近。第三带、第四带和第五带主要生产谷物和牧草。这三个地带,随着距离增加,经营的集约度不断降低。第三带没有休闲地,分六区轮作,谷物占耕地面积50。第四带分七区轮作,谷物占三个区,休闲地占一个区。第五带分三区轮作,休闲地、谷物、牧草各占三分之一,又称三圃制农业。第六带,是家畜养殖业。在这一地带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供应本地需要。谷物运到城市,距离远,运费贵,无利可图。家畜可以赶到城市销售,运费低廉。干酪不易腐败,便于运输,也是本区外销产品。在第
20、六带以外,是没有人烟的荒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揭示了农业地域空间分异规律,是农业土地区位利用的原理。(2)杜能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3)此原理不仅是农业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也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经典区位论之二,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德国经济学家,他在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于1909年出版了关于工业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 一书,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产生。韦伯在研究工业区位时,首先假设了若干前提条件,在这些假
21、设前提下,他认为:,经典区位论之二,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德国经济学家,他在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后,于1909年出版了关于工业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 一书,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产生。韦伯在研究工业区位时,首先假设了若干前提条件,在这些假设前提下,他认为:,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作出“简单化的假设”。他的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经典区
22、位论之二,运费对工业区位起着最有力的决定作用;工资影响可能引起运费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则进而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第二次偏离。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并以此为基础,考虑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分析复杂的工业区位现象前,用抽象的方法作出“简单化的假设”。他的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在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
23、论。第一阶段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第二阶段 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第三阶段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即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运费则主要取决于运输重量和运距。在分析中,韦伯对
24、工业原料作了如下分类:,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根据原料的产出和分布情况,分为:广布原料局地原料 根据原料转换过程中的重量变化,分为:纯重(纯粹)原料失重原料 通过分类,韦伯认为局地原料和失重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较大。为了明确工业区位指向,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业区位指向局地性原料产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时,工业区位指向消费区;如果原料指数等于1时,工厂既可建在原料地,也可以布置在消费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在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
25、费一个。第二阶段 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第三阶段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第二阶段: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劳动费指向论,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在工业区位的研究中,韦伯注意到了劳动力费用的地域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如在运费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工业区位,有可能由于劳动力费用的节约而得到弥补,也就是在所追加的运费小于所节省劳动力费用情况下,可使一个工厂企业离开运费最小的位置移向廉价劳动力的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土地 经济学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