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ppt
《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2016、12、16,1,4,3,A,B,C,D,E,5,2,纬度位置热量,纬度地带性,A,B,C,D,1,4,2,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理想大陆是指地面上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自然带在地平面上的分布。,你发现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吗?,珠穆朗玛峰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有7个,高寒荒漠带,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决定于山地的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基带的海拔高度。,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北坡处于青藏高原,南坡海拔较低,南坡面对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大
2、量水汽;北坡背靠大陆内部较干旱。,热量和降水量,虽纬度低热量多、但迎风坡降水量更多,(1)南坡的高差大(2)南坡的纬度低(3)南坡是迎风坡,讨论:,垂直自然带分异和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有无相似性?有何相似性?相似性怎样表示?,东,西,北,南,A,A,B,B,C,C,D,D,E,E,F,F,G,G,H,H,赤道上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山地基带,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3、垂直分异规律,海拔高度不同,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
3、一致,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偏高、在阴坡位置偏低,雪线高低与坡向、降水量的关系,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热量,太阳辐射,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高纬地区,水分,海陆分布,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亚欧大陆中纬度从沿海向内陆,水热状况,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低纬高山区,东西方向=纬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一)地带性分布规律,请分析A B C 三处的自然带并分析成因,想一想:为什么荒漠中会有绿洲?,鸣沙山和月牙泉,自然地理景观的斑块状分布,例如:绿洲,南半球
4、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思考:南美洲南部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不同原因是什么?,成因:海陆分布、地面起伏、洋流等因素,具体表现:,(二)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地方性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不很完整或不很明显,称为非地带性规律,也叫地方性分异规律。,(1)地带性自然带缺失。(海陆分布引起)例如:南半球无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非洲大陆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地形起伏引起)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
5、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天山山脉北坡有冷杉林,而南坡没有。,天山北坡夏季牧场分布于森林带之上,夏季牧场,山地草原,荒漠草原,1500,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物,积雪冰川,北 坡,南 坡,荒漠,荒漠草原,干旱山地草原,山地草原,高山草甸,积雪冰川,2000,2500,3000,3500,4000,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5)自然带发生纬度的偏移现象(洋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寒流降温降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具体表现:,(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约束。(地形分布引起)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侧自然带紧逼海岸。(4)自然
6、地理景观的斑块状分布。(水分差异等引起)例如:绿洲,启示:,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发展山区立体农业,研究性学习,材料: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即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阻塞河道、污染水源等生态灾难。,如:地理环境差异性与生物入侵研究,1纬度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4非地带性分布 局地环境因素的差异,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自然带,小结:,请说出以下古文反映了哪种地域差异:,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