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改革:市场化与金融控制.ppt
《国有银行改革:市场化与金融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银行改革:市场化与金融控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有银行改革: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一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国有银行体系的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据估计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4倍以上;持有存款准备金的成本自1999年以来持续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的低谷升至14.5%(2007年12月25日),再到2011年6月21.5%的历史最高水平。国有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曾经长期徘徊在25%40%之间,仅此一项就被认为需要33%66%的利差。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为国有银行能够在运营成本与坏账比例极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盈利感到困惑不解,从而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国有银行盈利谜团”。,2004年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银行的“巨额盈利之谜”进行合
2、理解释。从总体上看,伴随资产与信贷的快速扩张,国有银行体系账面利润的增长十分惊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06年间,四大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税前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3.82。在国内前50家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中,四大国有银行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40陡然提升到2004年的75,2005年一度接近80的高位,2006年仍保持在75.32的水平。另据统计20012006年,五大国有银行平均净利润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21.57;截至2007年6月,已经上市的国家绝对控股国有银行(包括交通银行)的净利润平均增长依然接近50。这种结果的确让人惊叹不已,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中,看似
3、低效配置的国有银行资产竟然能够“挤出”如此丰厚的利润.,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市场化的历程1984年“拨改贷”政策,国有银行体制所提供的强有力金融支持,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高速增长历程。作为支持改革的部分成本,在国有银行的账面上,积累了一笔数额不小的所谓“不良贷款”。,1993年开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短暂徘徊和90年代初期的快速“反弹”之后,最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盘整时期。这一年,货币化比率(M2/GDP)首次闯过1.0的关口,通货膨胀率达到21.7%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可能触碰到了社会经济能够承受的某种“界限”。在1993年,为了实现13.5%的GDP
4、增长,国内信贷急速扩张了将近60,而当时的国有银行信贷规模独占国内信贷市场80以上的份额。尽快切断上述刚性依赖关系从而遏制国有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冲动就成为政策调整的当务之急。,1993年11月,在一项关于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决策者首次提出要将多年来由国有专业银行集于一身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加以分离。作为对该政策主张的落实,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目的: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可以 脱离原有的“刚性依赖”逻辑,其信贷行为转而遵循市场规则,进而形成自我约束机制。短期绩效初步表明,决策者对国有银行体系的政策性业务做出了过低的估价。这种业务所涵盖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已经分离出去的诸如长期信
5、贷、农产品产销融资以及进出口金融等领域,从广义上讲,几乎整个国有经济都是政策性金融的“照顾对象”。而且,国有银行与国有经济的信贷牵涉是如此之深,如若鲁莽行事,恐会伤及渐进改革过程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持机制,由此形成的外部性还将进一步危及社会稳定。,国家打算通过此次政策调整将原来的金融合约“一分为二”。也就是说,国家准备了两份金融合约,一份是与政策性银行有关的完全风险承诺合约,另一份是与原有国有银行有关的部分风险承诺合约。这两份合约一经签订,就意味着国家将原来给予四大国有银行的完全风险承诺“转移”给了新成立的政策性银行,而与原有的国有银行只维持有限的风险承诺。当然,后者仍然是一种过渡型合约,因为按照
6、国家的设想,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风险承诺将逐步从四大国有银行完全“退出”。到那时,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也就告一段落。随即将注意力放在梳理地方因素、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纠缠多年的复杂关系从而重建中央政府的金融控制权威上面。,1995年上半年,两部重要的银行法规相继出台。调整国有银行机构设置以及上收地方分支银行未经总行授权自行进行信贷活动的权力,削弱 地方政府对国有银行信贷过程的影响力。贷差规模在1995年陡然下降到1252.59亿元,1996年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1132.45亿元的存差,这种现象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相应地,通货膨胀率也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5年的1
7、4.8%,1996年的6.1%。当时国家针对国有银行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逐步变得清晰起来,即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制度调整强化中央政府的金融权威,以便清除地方行为等非经济因素对随后展开的市场化改革的干扰;另一方面在国有银行内部逐步确立信贷约束机制,以实现国有银行市场化转型。,不过,国家在风险承诺转移方面的收获却十分有限,几近无功而返。问题恰好在于,政策性贷款的实际转移比例要比预想的低出许多。到1998年初,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仅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6%,而据粗略统计,在四大国有银行的总贷款中,政策性贷款的比例一度高达35.25%。这意味着,在新的金融合约签订之后,四大国有银行与国有经济的政策性金融联系并未
8、松弛。这一结果多少有些出乎国家的意料,但却在国有银行体系的预想之中。国有银行体系在此次金融合约调整中还获取了巨大的额外收益在卸掉了部分政策性贷款责任之后,国有银行自身的相对信贷自主权有了提升;同时,由于大部分政策性贷款义务并未退出,因此国家依然被迫保持着对国有银行的风险承诺。,由于在此轮金融合约调整中,国家未能在有效削弱地方等因素干扰的条件下同步实现风险承诺的转移,导致了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控制的“内生需求”。从此,风险承诺与金融控制很快呈现相互胶着的状态,而兼顾市场化与金融控制抑或推进有控制的国有银行市场化也就被迫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诉求。据保守估计,四大国有银行当时无法履行的贷款比例高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有银行 改革 市场化 金融 控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