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制氢装置介绍.ppt
《合成气制氢装置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成气制氢装置介绍.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合成气制氢装置简介,主要内容,五、制氢装置主要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四、制氢装置的正常调节,三、制氢装置主要开停工步骤、注意事项,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1、项目由来,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2、制氢装置的规模、组成,3、制氢装置的平面布置,4、制氢装置的主要设备,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项目由来:设计初始为燃料气缺少,氢气足量,实际运行情况为燃料气富足,而氢气不足。燃料气富足,导致焦气化装置长期低负荷运行,运行艰难,同时,氢气不足影响经济效益,综合考虑,通过改建将焦气化装置变成制氢装置解决我司的氢气、燃气矛盾。,1、项目由来,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2、制氢
2、装置的规模、组成,合成气制氢装置利用现有的焦气化装置产出的水煤气为原料(水煤气中的主要成分详见下表),通过变换反应将水煤气中的绝大部分CO转化成H2,再经过后续的脱硫、提纯等工序向后系统提供纯度为99.9%的氢气。同时,充分利用全厂的尾氢资源(加氢低分气及甲烷氢),并入制氢装置PSA单元提纯,收集尾氢,提高效益。,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2、制氢装置的规模、组成,1)、装置生产规模 制氢装置每小时耗13万Nm3/h合成气(干气)+2万Nm3/h加氢低分气+2.3万Nm3/h甲烷氢原料气,产氢量10.8万Nm3/h。产品氢规格如下:2)、操作弹性 40105%。3)、年操作时数 8400小时,连
3、续运行时间为3年。,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2、制氢装置的规模、组成,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2、制氢装置的规模、组成,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3、制氢装置的平面布置,1)、变换单元,2)、脱硫单元,3)、VPSA脱碳单元,4)、压缩单元,5)、PSA提氢单元,6)、生物脱硫单元,一、合成气制氢项目概述,4、制氢装置的主要设备,1)、1#变换炉、2#变换炉、3#变换炉,2)、AGR吸收塔、AGE吸收塔,3)、AGR再生塔、AGE再生塔,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2、脱硫单元,3、VPSA脱碳单元,4、PSA提氢单元,5、生物脱硫单元,1、变换单元,2、脱硫单元,4、PSA
4、提氢单元,5、生物脱硫单元,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耐硫变换工艺原理 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O+H2O=CO2+H2+Q 一氧化碳变换是一个放热、等体积的可逆反应。从化学平衡来看,降低反应温度、增加蒸汽量和除去二氧化碳,可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从而提高一氧化碳变换率;从反应速度看,提高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有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增加。CO在某种条件下,能发生下列副反应:CO+H2=C+H2OCO+3H2=CH4+H2OCO2+4H2=CH4+2H2O这几个副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副反应的发生对变换操作的正常进行是不利的。由于这些副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和体积
5、减小的反应,所以低温高压有利于副反应的进行。在变换的正常操作中,提高反应温度或是选用对变换反应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催化剂就可以防止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变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对变换反应的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较大,而且对正逆反应速度的影响不一样。温度升高,放热反应即变换反应速度增加得慢,逆反应(吸热反应)速度增加得快。同时,一氧化碳的变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当变换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大,提高温度可加快变换速度。反应末期,需降低反应温度,使逆反应速度减慢,这样可得到较高的变换率。同时,反应温度的确定还和汽气比、气体成份、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
6、围等因素有关。,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变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压力变换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提高压力不能改变反应过程的平衡状态,但提高压力后,反应物浓度增加,促进了分子间的接触,并且还能增加催化剂内表面的利用率及气体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故其空速随压力提高而加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生产强度。加压后,CO能发生一些副反应,同时受设备材质、催化剂强度的限制,压力不宜控制太高。,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变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汽气比生产中常用水蒸汽与干水煤气的体积之比作为汽气比。汽气比对一氧化碳的变换率有很大的影响,平衡变换率随汽气比提高而增加,但其趋势是
7、先快后慢,当汽气比提高到某一值时,平衡变换率曲线逐渐趋于平坦。汽气比对于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在汽气比较低时反应速度随汽气比增加而上升较快,而后随汽气比的不断上升逐渐缓慢下来,适当提高汽气比对提高一氧化碳的变换率及反应速度均有利,但过高汽气比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且会造成催化剂的反硫化反应。变换反应的影响因素 催化剂性能,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耐硫变换工艺流程,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耐硫变换流程简述 由气化装置送来的165.7、1.36 MPa(G)的粗合成气,进入进料分离器分离出液相后,进入脱灰槽。脱灰槽内装无催化活性的催化剂保护剂,用于阻挡
8、煤粉尘、碳黑、焦油等杂质和毒物,以保护后续的耐硫变换催化剂。脱灰槽设两台,切换使用。离开脱灰槽的粗合成气经粗合成气加热器/中低压蒸汽过热器加热至220后,进入1#变换炉,在炉内进行深度CO变换反应,出口变换气温度约为410,CO含量约为5.2%(干基)。离开1#变换炉的高温变换气经过粗合成气加热器/中低压蒸汽过热器、中低压蒸汽发生器降至200左右,进入2#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出口气中CO含量约为0.7%(干基)。2#变换炉出口的233变换气,经中低压蒸汽发生器降至190左右后进入3#变换炉继续进行变换反应,反应完成后的出口气体中CO含量降至约0.4%(干基)。3#变换炉出口的193变换气,依次
9、经过并联的低压锅炉水预热器和变换净化凝液加热器、变换气空冷器,降至90后进入变换气第一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液相后的变换气经变换气水冷器冷却至40后进入变换气氨洗塔,经锅炉水洗涤、分液后送去MDEA脱硫单元。中低压蒸汽发生器产生的1.0MPaG,188中低压饱和蒸汽进入粗合成气加热器/中低压蒸汽过热器,经高温变换气过热至250后送入中低压蒸汽管网。,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耐硫变换流程简述 中低压蒸汽发生器锅炉排污进入锅炉排污分离器,闪蒸出的低压蒸汽用于凝液汽提塔,分离出的液相经锅炉排污冷却器冷却至40后送至清净下水系统。变换气第一分离器分离出来的冷凝液与变换气氨洗
10、塔塔底凝液汇合后,进入汽提塔进料加热器,预热至120左右,与进料分离器分离出来的冷凝液汇合后进入凝液汽提塔。该塔的下部通入低压蒸汽作为汽提蒸汽进行汽提,汽提塔顶部排出的富CO2酸性气体经汽提塔进料加热器换热至95后进入酸性气洗涤分离塔,经锅炉水洗涤、分离凝液,分离器顶约42酸性气送至硫回收装置,底部的冷凝液经汽提污水泵加压至1.0MpaG后,经汽提污水冷却器冷却至40后送至炼厂汽提。汽提塔塔底的变换净化凝液的NH3含量小于50ppm,基本不含H2S及CO2,该凝液先经变换净化凝液泵加压,再经变换净化凝液加热器加热至170左右送往气化工段。本工序开工催化剂预热采用低压氮气。为满足开工时CO变换催
11、化剂升温的要求,分别设置了一台开工电加热器、一台开工循环压缩机。,1、变换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耐硫变换单元主要工艺指标:,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2、脱硫单元,MDEA工艺原理选择性脱硫:与CO2胺法脱除系统(完全吸收脱除CO2和H2S)相比,陶氏化学UCARSOLTM HS选择性脱硫技术是以基于叔胺的配方溶剂作为H2S选择性吸收剂。得益于CO2在UCARSOL HS溶剂中较低的吸收速率,UCARSOLTM HS选择性脱硫系统共吸收的CO2相对较少。从化学原理来说,UCARSOLTM HS配方溶剂是基于叔胺和抑制剂的胺液。因此,基于UCARSOLTM HS溶剂的选
12、择性脱硫系统,CO2的共吸收只能通过CO2水解形成碳酸氢根的形式被吸收。这样UCARSOLTM HS溶剂再生时能耗相对较低。相反,基于普通胺液(MEA,DEA,DIPA,活化MDEA)的脱硫脱碳工艺,溶剂可直接与CO2反应,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导致再生能耗较高。溶液:UCARSOLTM HS 溶剂(UCARSOL),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2、脱硫单元,MDEA工艺原理UCARSOLTM溶液脱硫脱碳的化学原理是基于酸-碱反应。和普通胺液的酸碱反应相比,叔胺与CO2不直接反应生成碳酸盐。H2S与UCARSOLTM溶液:RaRbRcN+H2SRaRbRcNH+HS-(瞬间快速反应)CO2与
13、UCARSOLTM溶液:2H2OH3O+OH-(水解离)CO2+2 H2O HCO3-+H3O+(CO2水解为碳酸氢根)HCO3-+H2OH3O+CO32-(碳酸氢根与水反应)RaRbRcN+H3O+RaRbRcNH+H2O(UCARSOLTM 质子化;慢反应)R2RN+CO2(不直接反应成碳酸盐)总反应式如下:CO2+H2O+RaRbRcNRaRbRcNH+HCO3-(慢反应)CO2+H2O+2 RaRbRcN 2(RaRbRcNH+)+CO32-(慢反应),2、脱硫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MDEA脱硫工艺流程,2、脱硫单元,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MDEA脱硫流程
14、简述 MDEA脱硫有合成气脱硫和H2S富集两部分组成,流程描述如下:合成气脱硫部分 来自变换单元的变换气,在进入界区后,在原料气分液罐中进行气液分离,气相送入H2S吸收塔底部,在H2S吸收塔中与贫液进行逆流传质,H2S吸收塔顶部的脱硫气经气液分离后,送去下游VPSA脱碳部分。H2S在H2S吸收塔底部富集,并随富液带出,经贫富液换热器后,被预热升温,送至再生塔塔顶,再生塔底部设置有再沸器,为再生过程提供热源。再生塔塔釜再生的贫液送至贫富液换热器后,用贫液泵加压后,经空冷器和水冷器换热冷却后,送往H2S吸收塔顶部作为吸收液使用。再生塔顶部的酸性气送至H2S富集部分。,2、脱硫单元,二、生产原理、工
15、艺流程、控制指标,MDEA脱硫流程简述 MDEA脱硫有合成气脱硫和H2S富集两部分组成,流程描述如下:H2S富集部分 来自合成气脱硫部分的酸性气浓度为了满足下游装置的接收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富集。其先进入H2S富集塔的底部,在此,其与贫液进行逆流传质,H2S基本被脱除,H2S富集塔顶部的CO2尾气经气液分离后送往生物法尾气脱硫单元进一步脱除尾气中的H2S,经脱硫后的尾气满足环保要求后送往锅炉烟囱放空。H2S在H2S富集塔底部进一步富集,随富液带出,经贫富液换热器后,被预热升温,送至再生塔塔顶,再生塔底部设置有再沸器,为再生过程提供热源。再生塔塔釜再生的贫液送至贫富液换热器后,用贫液泵加压后,至空
16、冷器和水冷器换热冷却后,去H2S富集塔顶部作为吸收液使用。H2S富集塔顶部产生的H2S浓度满足要求的酸性气送往界外硫回收装置。,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2、脱硫单元,MDEA工艺指标:,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3、VPSA脱碳单元,VPSA脱碳工艺原理本单元采用成都华西科技的抽真空再生工艺技术,12-3-6VPSA变压吸附流程。其核心为总共12台吸附器,3塔同时进料吸附,包括6次连续均压过程,逆放、抽真空再生过程连续运转。,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3、VPSA脱碳单元,VPSA脱碳工艺原理吸附是指:当两种相态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其中密度较低物质的分子在密度较高的物质
17、表面被富集的现象和过程。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多孔固体)被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一般为密度相对较小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吸着、活性吸附、毛细管凝缩、物理吸附。,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3、VPSA脱碳单元,VPSA脱碳工艺原理物理吸附是指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间的分子力(即范德华力)进行的吸附。其特点是:吸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吸附过程进行的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物质间的平衡在瞬间即可完成,并且这种吸附是完全可逆的。VPSA单元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工业变压吸附所用的吸附剂都是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固体颗粒,主要有:活性氧
18、化铝类、活性炭类、硅胶类和分子筛类。不同的吸附剂由于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分布、不同的比表面积和不同的表面性质,因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二、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控制指标,3、VPSA脱碳单元,VPSA脱碳工艺原理本装置所用吸附剂的特性如下:1).A-AS吸附剂华西的A-AS吸附剂对H2O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同时再生非常容易,并且该吸附剂还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因而适合于装填在吸附器的底部脱除水分和保护上层吸附剂。2).HXSI-02吸附剂本单元所用的HXSI-02吸附剂属于一种高空隙率的无定型二氧化硅,化学特性为惰性,无毒、无腐蚀性。其中规格为2-4球状的硅胶装填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成气 装置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