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ppt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词头词尾,1.语气词,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的连用“何(以)-为”,A.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语气词,是专门用来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作用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语气。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感叹等六类。,B、陈述语气词,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1)也 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
2、或确认。例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遊)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 先进),也常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末尾。例如: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也”还可以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和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或语调带出来的,句末“也”仍表确定语气,整个句子不单纯是疑问和祈使语气了。例如: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焉)公子有德于
3、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2)矣 作用是报道,把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一种情况报告出来,是动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一般用在陈述句或描写句末。可表示“已然”。例如: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矣”也可以表示“将然”,即事情尚未发生,但仍把它作为预料的已经发生的事,或假设的将来已经发生的事,来报道。例如:子曰:“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君能补过,袞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矣”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或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或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带出来的
4、,而“矣”在句末仍表示已然或将然语气。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3)已 由动词虚化成的语气词,与“矣”接近,但有不同,“矣”报告变化的事实,“已”表示事情不过如此,略带有限止语气特点。例如: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荀子劝学)虽舜禹复生,弗能改已。(战国策秦策三),4)耳 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5)尔 用于句末,和“耳”的意义相近。例如: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
5、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公羊传僖公二年)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6)焉 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样”,虚化为语气词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C.疑问语气词,有:乎、与(欤)、邪(耶)1)乎 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6、(孟子梁惠王下)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有时“乎”用在反诘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也可以在句中与“其”(难道)“岂”、“宁”、“况”、“不”等副词相配合,组成“其乎”、“岂乎”、“宁乎”、“况乎”、“不亦乎”等反问格式。例如: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有时句首或句中使用副词“其”(大概)和词组“得无”(该不会)“无乃”(恐怕)和句末“乎”相配合,组成“其乎”、“得无乎”
7、、“无乃乎”格式,表示委婉推测语气,“乎”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例如: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的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点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2)与 语气词“与”可以写作“欤”,表示要求证实的疑问语气,即说话人猜想如此,但不敢肯定,要求得到对方证实。一般用在是非问句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也用在选择问句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通论 十四 语气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