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教案.ppt
《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教案.ppt(5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 代 漢 語王力 主編,主讲教师:梁光华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緒 論,一.什么是“古代漢語”?1.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是古代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因為口頭語言無法超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代漢語,都是指被記錄下來的書面語,也就是古代文獻語言。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源與流的關係,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發展變化而來的,因此,現代漢語在語音、辭彙、語法等諸方面,都與古代漢語有著密切的關聯。一般說來,現代漢語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所形成的、漢民族通用的、口語與書面基本一致的語言。但是,並不是1919年以前的漢語都是我們要教學的古代漢語。,緒 論,2.古代汉语的分期从有文
2、字记载到1919年到“五四”運動,古代漢語可以分為四個歷史階段:(1)远古期殷、商时期,(2)上古期周、秦、兩漢時期,(3)中古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4)近古期元明清時期到“五四”運動。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的語言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部分。,緒論,二.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繫: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如:诗书春秋等)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如两汉诗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文)。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
3、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如:“话说王婆拿银子出门,便向妇人满脸堆下笑来,说到:老身去那街边取瓶酒来,有劳娘子相待官人坐一坐。”(金瓶梅第四回),緒論,三、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1.是一门语言课。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像古代文学那样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
4、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2.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a.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b.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
5、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緒論,四.學習古代漢語目的(1)為了閱讀和研究古代文獻、文學作品,並批評地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産。(2)豐富、研究和掌握現代漢語。五.學習方法:大量閱讀,背誦名篇,使用辭書,掌握實詞詞義、虛詞用法。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六.講授內容: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者並重,使它們貫通而為一體。,第一单元左传,1.作者:相傳是春秋晚期魯國史官左丘明。2.內容: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傳(zhun)春秋的。到了晉代,杜預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邊。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所載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
6、(公元前468年),實際記事到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與春秋 基本相同,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3.語言特色:簡約而不簡單地把紛繁的事物準確傳神地描寫出,有許多外交辭令。4.註本:通行的註本有晉杜預註、唐孔潁達的 春秋左傳註疏、當代楊伯峻的春秋左傳註,鄭伯克段于鄢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题解:鄭伯克段于鄢。鄭伯:鄭屬伯爵,鄭國國君統稱鄭伯。這指鄭莊公。段:共(ng)
7、叔段,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間的排行。叔段與其兄長莊公爭奪君位,失敗後出奔共(今河南輝縣市),就以“共”為氏。克:戰勝说文:“克,肩也”。甲骨文作:。像下蹲以负物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任此物谓之克。”于:介詞,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初,(说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引申为开端。在古文献中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鄭武公娶于申,于,介詞,從。曰武姜。武姜:武公的妻子姜氏。“武”是其丈夫的諡號,“姜”是其娘家的姓。按:“武公”和下文的“莊公”、“共叔段”,都是本人死後纔有的稱呼。這是史學家用後來的稱呼來追稱歷史人物。生莊公及共gng叔段。
8、莊公寤生,驚姜氏,驚,吃驚,使動用法。故名曰“寤生”,寤,通“啎”,逆,倒着。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亟,多次,会意字,是“”(古極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示“极于踵。读j时本义:极点,尽头。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亟其乘屋。诗。读q时为:屡次:请(屡次请求)。於,介詞,向。公弗許。,及莊公卽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及,等到、到了。本义是赶上,甲骨文作“”“”从又从人。像是后面的人赶上了前面的人,用手抓住了前面的人。说文.又部:及,逮也。卽,说文.皀部卽食也。从皀 卪聲一曰
9、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许慎之说误,卽甲骨文作 像一人下跪于簋前就食之形,当为会意字。焉,在那(于是),兼詞,兼代詞和語氣詞佗同“他”,異體字。指示代詞。別的;其他的。唯命:“唯命是聽”的省略。“唯是”,是賓語前置的凝固格式。“唯”是副詞。“是”是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京,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为。像高高的台观形。郭沫若云:在古朴素之世,非王者所居莫属,王者所居高大,故京有大义,有高义。更引申之丘之高者曰京,囷之大者曰京.大,ti:“大”的本义指大人,引申为凡大小之大,由大小之大又引申指最大、最高,再引申为极大。“太”是由“大”字中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乃至两汉简牍
10、中,“太牢”、“太室”、“太子”、“太保”、“太师”、“太公”、“太后”等“太”字皆写作“大”。,关于“谥”文化,1.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2.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3.谥号
11、来自于谥法。谥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称美谥、上谥,有:文、武、景、烈、昭、穆等,批评的称恶谥、下谥,有:炀、历、灵等,同情的称中谥,有:哀、怀、愍、悼等。4.谥法标准:举例: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
12、可除,况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雉,通“纼”,量詞,長三丈,高一丈。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國,國都。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制,先王的制度。君將不堪。”堪,能忍受。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問代詞,那裏、怎么,作狀語。辟,今作“避”。對曰:“姜氏何厭之有?厭的本義是“壓(压)”,通“猒”,滿足。(賓語前置句)不如早為之所,為,安排。(雙賓句)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下。子姑待之。”,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已。公子吕曰:“
13、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鄭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已。既而,由副詞“既”和連詞“而”組成固定結構,常用來表示一件事情過去不久又發生另一件事。可譯為“不久”。貳,兩屬。於,介詞,到。公子吕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生,産生。使動用法。公曰:“無庸,無庸,不用,指用不着除之。將自及。”及,趕上。,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於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
14、。”厚,土地擴大。公曰:“不義不暱n,指對君不義對兄不親。暱同“昵”,亲近。厚將崩。”崩,山塌,這裏指崩潰、垮臺。,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完,修葺q,指修城墙。聚,聚集百姓。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具,准备。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為動用法。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通率。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於,介詞,到。公伐諸鄢。諸,兼詞,“之於”的合音字。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鄭伯克段于鄢,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
15、之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旣而悔之。,鄭伯克段于鄢,遂寘姜氏于城潁,寘:放置,安置(流放)。于,介词,到。而誓之曰:“不及黄泉,黄泉,地下泉水。這裏指墓穴。無相見也。”這句話說不到死後不相見。旣而悔之。,鄭伯克段于鄢,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舎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鄭伯克段于鄢,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封
16、人,管理疆界的官。聞之,有獻於公。於,介詞,給。公賜之食。食舎肉。舎、捨古今字。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羮。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賓語前置句)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闕通掘。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融融,和睦快樂。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y。”遂為母子如初。為,介詞,作為。“入、出”構成互文修辭方法。,鄭伯克段于鄢,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y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
17、,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純,篤厚。通“(大/屯)”。愛其母,施y及莊公。施,延續、擴展。擴大影響。詩曰:“孝子不匱ku,匱,窮盡。永錫爾類。”錫通賜,贈給。其是之謂乎?其乎,大概吧。(賓語前置句),鄭伯克段于鄢,一.語法1雙賓語:謂之京城大叔/不如早爲之所/永錫爾類2複雜謂語:爾有母遺(連動)、使居之(兼語)3前置賓語:姜氏何厭之有/敢問何謂也/其是之謂乎4判斷句:制,岩邑也5使動用法:驚姜氏/無生民心6兼詞:虢叔死焉/公伐諸鄢7分數表示法: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鄭伯克段于鄢,二.通假字、古今字1莊公寤生。(寤通啎)2食舍肉。(舍後作捨)3闕地及泉。(闕通掘)4永錫爾類。(錫通
18、賜),齊桓公伐楚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夹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伐楚,四年春,齊侯(公、侯、伯、子、男)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介詞,跟)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渉吾地也,何故?”管
19、仲對曰:“昔召康公(文王之庶子)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夹輔周室。賜我先君履(踐踏,名詞,踐踏的地方,權利範圍):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滲酒,又縮通莤,禮祭。),寡人是徴(賓語前置句);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伐楚,師進,次于陘。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恵徼yo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
20、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徳綏su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齊桓公伐楚,師進,次于陘。次,軍隊臨時駐紥。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兩句皆賓語前置句)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恵徼福於敝邑之社稷,徼,求。於,介詞,向。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徳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盟,用作動詞,結盟約。,齊桓公伐楚,一.通假字、古今字
21、1 無以縮酒。(縮通莤)2 王祭不共。(共後作供)二.語法1.複雜謂語:楚子使與師言曰。(兼語式)2.賓語前置:寡人是征,寡人是問。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3.語氣詞:五侯九伯,女實征之/君其問諸水濱4.判斷句: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5.小句做賓語: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爲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晉侯(晉献公)復假道於虞以伐虢。說文人部:“假,非真也。”說文又部:“叚,借也。”後“叚借”之“叚”作“假”。於,介詞,向。宫
22、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啟,啟發,啓發晉的貪心。寇不可翫。說文攴部:“寇,暴也。從攴從完。”金文作像持杖於房中拷打人形,正爲外來施暴者之形象。說文習部:“翫,習猒也。”按此與玩字異,“玩”義與“弄”相近。一之爲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輔,面頰。車,牙牀骨。脣亡齒寒者,“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當爲互文脩辭方法,即“輔、唇與車、齒相依,輔、唇亡則車、齒寒”。其虞虢之謂也。”,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勲在王室,藏於盟府。将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
23、荘乎,其愛之也?桓荘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况以國乎?”,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公曰:“晉,吾宗也,宗,同姓(姬)、同祖先。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儿子)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是以,所以。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儿子)也;為文王卿士,勲在王室,藏於盟府。(晉國)将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荘乎,其愛之也(晉爱虞国)?(倒裝句)於,介詞,比。其,指晉,之,指虞。桓荘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以之作為戮的對象)不唯偪乎?唯,因為。偪通逼,逼近,這裏有威脇之義。親以(而)寵偪,猶尚害之,寵,在尊位。况以國(偪)乎?”,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公曰:“吾
24、享祀豐絜,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徳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徳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公曰:“吾享祀豐絜,絜通潔。神必據我。”據,依附,保祐。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徳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徳繄物。人們祭祀的東西並不改變(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的人的祭品纔是(真正)的祭品。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馮通憑。說文馬部:“馮,馬行疾也。”將在
25、德矣。若晉取虞,取,攻取,滅掉。而明德以薦馨香,而,連詞,又。明德,使德明。薦,獻,向神獻。馨香,黍稷。神其吐之乎?”之,代詞,祭祀之物。此句義:晉國也可如虞國一樣祭祀豐潔,故神靈會保祐晉國攻打勝利,所以虞國的祭祀豐潔不能確保虞國免于災難。,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弗聽,許晉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宮之奇諫假道左傳僖公五年,弗聽,許晉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虞國的灭亡)不臘矣。臘,年終舉行的祭祀。用作動詞,舉行臘祭。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更,再。舉,舉兵。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王力版第 一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