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的灭菌与除菌.ppt
《发酵工程的灭菌与除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工程的灭菌与除菌.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灭菌与除菌,2,在当前的发酵工业中,绝大多数的发酵过程属于需氧的纯种发酵。发酵过程中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及合成代谢产物的需要。在整个发酵系统内存活的生物体只有需要培养的微生物,如果在发酵系统内除了需要培养的微生物以外,还有其他微生物存活,这种现象称为染菌。染菌会给发酵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轻则影响产物的产量,或使产物的提取变得困难,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或收率降低,重则导致产物全部损失,所以染菌是工业发酵的“大敌”。发酵使用的培养基、发酵设备、空气过滤器、附属设备、管路、阀门以及通入罐内的空气,在使用前均需彻底灭菌或除菌,这是防止发酵过程染菌、确保正常生产的关键。,3,本章主要
2、内容,第一节 染菌的危害第二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第三节 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第四节 空气除菌,4,第一节 染菌的危害,问题来了杂菌污染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为防止杂菌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5,在工业发酵中,发生杂菌污染会产生以下不良后果:营养物质和产物会被杂菌消耗而损失;杂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某些酶类会抑制生产菌株的生长;杂菌的代谢产物改变发酵液的某些理化性质(如溶解氧、黏度、pH),抑制产物的生物合成;污染的杂菌和产生的某些酶类会分解或破坏已经合成的产物;使产物提取变得困难,造成产率降低或使产品外观及内在质量下降;发生噬菌体污染,微生物细胞被裂解而使生产失败。,6,因此防止染菌是任何发酵的
3、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特别强调无菌操作:发酵设备、空气过滤器、附属设备、管路、阀门应严格密闭,整个系统要维持高于环境的压力,使用前应经过彻底灭菌;培养基和培养过程中加入的物料应经过彻底灭菌;通入罐内的空气应经彻底除菌处理;使用无污染的种子等。这是防止发酵过程染菌、确保正常生产的关键。,7,第二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有问题吗?词解:灭菌:消毒:防腐:化疗:致死温度:致死时间:热阻:相对热阻: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区别?,8,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湿热灭菌原理?灭菌彻底与否以何为标准?如何计算灭菌时间?对数残留定律的意义有哪些?k值的意义?如何确
4、定灭菌温度?阿累尼乌斯方程式的意义?高温短时灭菌方法的意义?为什么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相比温度高?时间长?,9,一、常用灭菌方法,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10,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灭菌: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所有的有生命的有机体的技术或工艺过程。消毒:是采用较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消毒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芽孢或孢子。除菌:是指用过滤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所有的微生物及其孢子。,11,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如:低温,缺氧,干燥,高
5、渗,高酸度,防腐剂。化疗即化学治疗:是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微生物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宿主无显著毒性)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传染病的一种措施。用于化疗目的的化学物质称化学治疗剂。最重要的化学治疗剂如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12,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发酵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灭菌方法:化学物质灭菌、热灭菌辐射灭菌过滤介质除菌臭氧(O3)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13,高温灭菌,干热灭菌法,火焰灼烧法热空气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高压12115min;低
6、压10530min。,低温长时间(LTLT,6265,30分钟),现在殆不存在,高温短时间(HTST,7275,15秒),能杀灭牛乳中之所有病原菌,在欧美主要被使用。超高温加热瞬时法(UHT法,120150、14秒),而成为今日牛乳杀菌法的主流,此有牛乳中乳清蛋白增进变性之虞。,14,二、高温湿热灭菌1.高温湿热火菌是利用饱和蒸汽直接接触需要灭菌的物品以杀死微生物。原理:蒸汽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冷凝时释放大量潜热,使微生物细胞中的原生质胶体和酶蛋白变性凝固,核酸分子的氢键破坏,酶失去活性,于是微生物因代谢发生障碍而在短时间内死亡。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基本灭菌方法,一般的湿热灭菌条件为121(
7、表压约0.1MPa),维持2030min。,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15,湿热灭菌优点:蒸汽来源方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本身无毒;蒸汽有强的穿透力(能杀死耐热的芽孢杆菌)和很大的潜热,灭菌效果可靠;因此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注意:将饱和蒸汽通入培养基中灭菌时,冷凝水会使培养基的浓度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应扣除冷凝水的体积,以保证培养基在灭菌后保持应有的浓度。,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16,2.几个概念各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如嗜冷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10,常温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嗜热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060,甚至更高。,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
8、原理,表几种杂菌适应温度范围,17,当微生物处于其最适生长温度的下限时,代谢作用几乎停止而处于休眠状态。当温度超过最适生长温度的上限时,细胞中的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变性,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死亡。热灭菌即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进行的。能够杀死微生物的温度称为致死温度。,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几种杂菌致死温度范围,18,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致死时间。对于同种微生物,在致死温度范围,温度愈高,致死时间就愈短。同种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胞子的结构不同,对热的抵抗力也不同,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微生物的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也有差别。一般无芽孢的营
9、养菌体在60保温l0min即可全部被杀死,而芽孢在100%下保温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才能被杀死,某些嗜热细菌在121下可耐受20-30min。,19,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常用“热阻”表示。热阻:指微生物在某一种特定条件下(主要指温度和加热方式)的致死时间。一般来说,灭菌是否彻底,是以能否杀死热阻大的芽孢杆菌为指标。相对热阻:是指某一微生物在某一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之比。,20,某些微生物的相对热阻及对一些灭菌剂的相对抵抗力(与大肠杆菌相比较),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21,2、灭菌时间的选择在灭菌过程中,微生物由于受到不利环境条件的作用而逐渐死亡,其死亡的速率(
10、dN/dt)与瞬间残留的微生物数目(N)成正比,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其中 N:时间t时培养基中残存的活菌数(个);t:灭菌时间(s或min);k:灭菌速度常数,或称菌死亡速度常数(1/s或1/min),与灭菌温度、菌种特性有关;dN/dt:活菌的瞬时变化速率,即死亡速率(个/s或个/min)。,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22,开始灭菌时,即t=0时,培养基中活菌数为N0。积分上式得:,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t,t,NO-灭菌开始时原有的活菌数(个)Nt-灭菌结束后残留的活菌数(个),可以由实验测出,此式表明:活菌残留率的对数与灭菌时间呈线性关系,这就是对数残
11、留定律”。,23,对数残留定律 的意义:热灭菌时间(t)取决于污染程度(N0)、灭菌程度(残留菌数Nt)以及热致死速率常数k值。因此配制培养基所用原料要含杂菌少,培养基配制后要尽快灭菌,以减少杂菌的生长。灭菌程度的确定:在对数残留方程式中,如果要达到绝对彻底地灭菌,即Nt=0,所需灭菌时间t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在生产设计上常采用Nt=0.001 为达到灭菌要求,即,在1000批次灭菌中只允许有1批失败;N0可以参考一般培养基中的活菌数,取为1107 2107个/mL。由此得到的是理论灭菌时间,实际设计和操作时可适当延长或缩灭菌时间。,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24,例:有一发酵罐内
12、装40m3培养基,在121温度下进行实罐灭菌。原污染程度为2105/ml个耐热细菌芽孢,121时灭菌速度常数为0.03s1。求灭菌失败几率为0.001时所需的灭菌时间。,解:N0=40106 2105=8 1012(个)Nt=0.001;K=1.8(min1),25,如以活菌残留率的对数 与灭菌时间t的实测值作图,得出的残留曲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直线,其斜率为-k/2.303,k值随菌株及灭菌温度而异。若温度升高,残留曲线会变陡,也就是k值增加,表明微生物灭菌时容易死亡。,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log Nt/No),灭菌时间t(min),活菌残留率的对数,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残留
13、曲线,26,某嗜热芽胞杆菌在104 和131 时的残存曲线,27,k值是微生物耐热性的特征,与微生物的种类和灭菌温度有关。灭菌速度常数k是判断微生物受热死亡难易程度的基本依据。在相同的灭菌条件下,各种微生物的k值是不同的,k值愈小,表明这种微生物的热阻愈大,越耐热。细菌营养体、酵母菌、放线菌、病毒及噬菌体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如121 时,k=101010/min。而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如121 时,k=1/min左右,,28,在121,悬浮于缓冲液中的几种细菌芽孢的k值,29,三、干热灭菌是指在干燥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与温度有关的氧化反应速度迅速增加,使微生物的致死率迅
14、速增高的过程。常用灭菌条件:160下保温12 h。适用范围:需要保持干燥的器械和容器的灭菌,如培养皿、接种针、吸管等玻璃、陶瓷、金属可以耐高温的物品。灼烧,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方法,但它只能用于接种环、接种针等少数对象的灭菌。,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30,四、辐射灭菌辐射灭菌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来杀灭微生物。射线、X射线、射线、射线、紫外线、超声波等从理论上讲都能破坏蛋白质,破坏生物活性物质,从而起到杀菌作用。X射线、射线,波长0.11.4,含有极高的能量,使菌体内的水和有机物产生强烈的离子化反应,产生自由基,进一步与氧作用,产生一些具强氧化性的过氧化物,如HO2、H2O
15、2,使细胞内某些蛋白质和酶发生变化,阻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导致菌体损伤或迅速死亡。X射线的穿透力极强,但不经济,并且向四面八方辐射,不适于发酵生产使用。,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31,紫外线波长为21003100的紫外线有灭菌作用,最常用的波长2537的紫外线。主要是与菌体核酸发生光化学反应而造成菌体死亡。紫外线对微生物菌体和芽胞均有杀灭作用,有高度致死效果。但紫外线的穿透力很低,仅适用于表面和局部空间灭菌,如台面、洁净室、更衣室等。现在,紫外线常与HVAC相结合用于气相循环消毒。HVAC是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的英文缩写,就是
16、空气调节系统,是包含温度、湿度、空气清净度以及空气循环的控制系统。,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32,五、化学物质灭菌原理:某些化学药剂能与微生物细胞中的某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如使蛋白质变性、酶类失活、破坏细胞膜透性而具有杀菌或消毒的作用。常用的化学药剂:甲醛、氯(或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环氧乙烷、苯酚、季氨盐(如新洁尔灭)、氯化汞等。适用情况:因培养基里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亦易与上述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药物加入培养基之后很难除掉。适合于局部空间或某些器具的消毒,但不适合用于培养基的灭菌。使用方法:根据灭菌对象的不同有浸泡、添加、擦拭、喷洒、气态熏蒸等。,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
17、33,六、静电除菌静电除菌是利用静电引力来吸附带电粒子而达到除尘灭菌的目的。原理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其孢子大多数带有不同的电荷,没有带电荷的微粒进入高压(1000V/cm2)静电场时都会被电离成带电颗粒,受静电场库仑力的作用,向极板移动,吸附在极板上,得到净化的气体排出除尘器外。,34,空气进,空气出,钢丝电晕电极,钢管沉淀电极,+,+,35,优点:阻力小,约0.01MPa;除水、除油的效果好 耗电少,每处理1000m3的空气每小时仅耗电0.20.8KW。缺点:静电除菌效果不是很高,一般在8599%之间;当捕集的微粒积聚到一定厚度时,极板电压下降,微粒的吸附力减弱甚至随气流飞散,这时除菌
18、效率很快下降。一般当电极板上尘厚1mm时,就应该用喷水管自动喷水清洗,洗净干燥后重新投入使用。对于一些直径很小的微粒,它所带的电荷很小,当产生的引力等于或小于微粒布朗扩散运动的动量时,则微粒就不能被吸附而沉降,所以静电除尘灭菌对很小的微粒效率较低。设备庞大、一次性投资较高。,由于除菌效率不高,往往需要与高效空气过滤器联合用于洁净工作室空气除菌;或用于洁净工作台。,36,七、臭氧(O3)灭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原理是: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气(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须的酶,从而破坏
19、其细胞膜,将它杀死;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阻,导致细菌死亡;作用于细胞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37,我国在GMP验证过程中人们大力推荐臭氧灭菌方法。臭氧灭菌有许多特点:O3为气体,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无死角,浓度分布均匀。臭氧灭菌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杀菌能力与过氧乙酸相当,高于其它消毒剂。杀菌广谱,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另外,O3对霉菌也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臭氧制备是利用我们周围的大气制取(现有成型产品:臭氧发生器),现制现用,不需储藏设施,节省原料储储所
20、需的占地面积。,38,臭氧分解形成的单个氧原子(O)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没有二次污染,故称无污染消毒剂(绿色消毒剂)。臭氧灭菌在药品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对管道容器的灭菌;与HVAC相结合,利用中央空调净化系统对洁净区的灭菌;对原辅助材料和工作器具的灭菌;对密闭空间的灭菌;对药厂用水的灭菌处理。,39,八、介质过滤除菌要去除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无菌要求,可以使用适当的材料进行过滤,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澄清流体的除菌。工业上主要用于热敏性物质(氨水、丙醇等)和空气的除菌。按过滤除菌机制不同而分为两者原理是不同的,绝对过滤介质间的空隙小于颗粒直径,是靠表
21、面拦截作用除去菌体;而深层过滤介质间的空隙远大于颗粒直径。是靠微生物微粒与滤层纤维间产生惯性冲击、拦截、扩散、重力沉降及静电吸附等作用,将其中的尘埃和微生物截留、捕集在介质层内,达到过滤除菌体目的。,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绝对过滤深层过滤,40,1、绝对过滤绝对过滤最常用的过滤材料是微孔滤膜。选择孔径为0.2m或0.45m的滤膜就可达到除菌的目的。对动物细胞血清培养基选用0 1m孔径的滤膜来除去支原体的污染。滤膜材料可以是醋酸纤维素、尼龙、聚醚砜、聚丙烯等。绝对过滤易于控制过滤后空气质量,节约能量和时间,操作简便。由于绝对过滤介质的拦截负荷大,所以滤膜的使用寿命短、处理量小,对预处理的
22、要求高。在空气过滤之前应设预过滤器将空气中的油、水除去,以提高微孔滤膜的过滤效率和使用寿命。,41,2、深层过滤(介质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细菌和芽孢,还有一定数量的霉菌、酵母和病毒。细菌的大小为零点几微米至几微米,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极少单独游离存在,基本都是附着在灰尘、液滴等微粒的表面上。,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微生物 细胞(m)宽*长 孢子(m)宽*长金黄色小球菌 0.511.0产气杆菌 1.01.5 1.02.5蜡样芽孢杆菌 1.32.0 8.125.8普通变形杆菌 0.51.0 1.03.0巨大芽孢杆菌 0.92.1 2.010.0 0.61.2 0.91.7霉状分枝杆菌
23、 0.61.6 1.613.6 0.81.2 0.81.8枯草杆菌 0.51.1 1.64.8 0.51.0 0.91.8酵母菌 35 519 2.53.0病毒 0.00150.225 0.00150.28,42,43,介质过滤除菌就是把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和游离微生物捕集起来,从空气中除掉。为适用于大量的空气净化处理,可用较大孔隙的纤维介质等滤材组成深层过滤层,来去除极微小的悬浮微生物。采用空气过滤器制备大量的无菌空气,滤材要求能耐受高温高压,不易被油水污染,除菌效率高,阻力小,成本低,易更换。常用的滤材介质有棉花、棒状活性炭、石棉板、超细玻璃纤维纸、烧结玻璃、粉末烧结金属、硝酸纤维酯类物质、多
24、孔陶瓷、聚四氟乙烯薄膜、聚砜、尼龙膜等。,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44,介质过滤除菌的原理与绝对过滤除菌的原理是不同的,介质过滤介质间的空隙往往远大于颗粒直径。如棉花纤维直径一般为1620m,充填系数(空气过滤器内过滤介质的体积占过滤器总体积的百分率)为8%时,棉花纤维间形成的空隙为2050m。球菌的直径一般在0.52m,杆菌一般长1-5m,宽0.5lm。带微粒的空气流过纤维滤层时,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菌体何以能被过滤除去呢?,45,当气流为层流时,气体中的微粒随空气做平行运动,接近纤维表面的微粒(指在流动空气宽度b内的微粒)被纤维捕获,而宽度大于b的气流中的微粒绕过纤维继续前进。因为过
25、滤介质层是由无数的纤维纵横交错组成的,形成的网格阻碍气流前进,使气流无数次地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这些改变引起空气中微粒的惯性冲击、拦截、扩散、重力沉降和静电吸附等作用,于是大大增加了微粒被纤维捕获的几率。,第一节 灭菌和除菌的基本原理,46,(1)惯性冲击截留作用:撞上去被吸附;灰尘微粒有一定的质量,因而在运动时有一定的惯性。当灰尘微粒随气流前进遇到过滤介质时,气流突然改变流向,而微粒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仍然沿直线向前运动,与纤维碰撞而被吸附于纤维的表面上,此微粒就被捕集。这种惯性冲击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微粒的动能、纤维阻力、气流速度。惯性冲击作用的强弱与气流流速成正比,空气流速大时,惯性冲击就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酵 工程 灭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5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