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过程第15讲344化学吸收.ppt
《化工分离过程第15讲344化学吸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分离过程第15讲344化学吸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工分离过程 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sses,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 分析与简捷计算,2,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3.1 设计变量3.2 多组分精馏过程(普通精馏)3.3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特殊精馏)3.4 吸收和蒸出(解吸)过程 3.4.1 吸收和蒸出过程流程 3.4.2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 3.4.3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的简捷计算法 3.4.4 化学吸收,3,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3.4.4 化学吸收 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 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 3.4.4.3 化学吸收计算,4,3.4.4
2、 化学吸收,工业上许多吸收过程都带有化学反应,称之为化学吸收。化学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增强吸收速率和吸收率。在化学吸收中,溶质由气相主体向气液截面的传质机理与物理吸收相同,液相中的化学反应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1.增强传质推动力;2.提高传质系数;3.增大有效传质面积。,5,3.4.4 化学吸收,在化学吸收中不仅存在液相中的扩散,而且还存在化学反应,两者交织在一起,使过程较为复杂。不同反应类型决定了液膜和液相主体对化学反应所起的作用,表现出各类化学吸收过程具有不同的浓度分布特征。,6,吸收过程的机理,一、传质的基本方式(1)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浓度差。(2)对流扩散
3、 对流扩散速率主要决定于流体的 流动型态。,3.4.4 化学吸收,7,二、双膜理论,(1)气液两相间有一稳定的相界面,在相界面的两侧分别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流体做层流流动,双膜以外的区域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双膜主体内流体处于湍动状态;(2)气液两相的界面上,吸收质在两相间总是处于平衡状态,界面上无传质阻力;(3)两膜主体内因湍动而浓度分布均匀,双膜内流体做层流流动,主要依靠分子扩散传递物质,浓度变化大,因此,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膜和液膜双膜内。,3.4.4 化学吸收,8,气体溶质从气相主体到液相主体,共经历了三个过程,即:气膜扩散溶解(反应)液膜扩散,三、化学吸收溶质传递机理,气膜扩散
4、液膜扩散化学反应共同决定吸收过程的总速率,3.4.4 化学吸收,9,定义:组分A与吸收剂中的活性组分B一旦相遇立即完成反应。特点:反应速率远大于传质速率,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图3-41a,1.瞬时反应,不可逆反应:反应在膜内某个面瞬时完成;(如果活性组分B的浓度很高,传递速度又快,反应面将与液膜界面重合)可逆反应:在膜内达到平衡。,10,定义:当组分A与活性组分B反应速度足够快时,反应速率大于传质速率。特点:反应速率大于传质速率,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图3-41b,2.快速反应,被吸收组分A在液膜中边扩散边反应,被吸收组分的浓度随液膜厚度的变化不是直线关系,在液膜内存在一
5、个反应物A和B的共存区,反应在该区域内完成。,11,特点:反应速率与传质速率相当,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图3-41c,3.中速反应,反应从液膜开始,边扩散边反应、反应区一直扩散到液相主体。,12,特点:反应速率远远小于传质速率,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图3-41d,4.慢速反应,组分A通过液膜扩散来不及反应就进入液相主体,反应在液相主体中进行,液膜的传质阻力是整个化学吸收过程的阻力的组成部分。,13,化学吸收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汽液相平衡关系,而且也影响传质速率,由于化学反应是在液相中进行的,故它仅影响液相传质速率。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结果会使液相传质系数增加,
6、但由于影响传质系数的因素很复杂,即有动力学方面的原因,也有在界面上影响物理传质的因素,因此,虽然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要从理论上出发预测液相传质系数还不成熟,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引入了“增强因子”的概念来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速率的增强程度。,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1 传质速率和增强因子,14,增强因子的定义:在相同的条件下,与纯物理吸收比较,由于化学反应而使传质系数增加的倍数。,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对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为:,增强因子的定义式:,(3-98),15,对于慢反应,在反应发生之前A已扩散进入液相主体,由于反应的结果,液相主体中A的浓度降低了,因此传质推动
7、力(cAi-cAL)比没有化学反应时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化学反应的存在是影响了传质推动力。对液相传质分系数没有影响,因此E=1。对于瞬时可逆反应,由于反应瞬时完成,在液相中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在该情况下,传质速率与化学动力学无关,而与反应物和产物的传递过程有关。增强因子E很大,其数量级为102104。在上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宽的范围,一般包括快速反应和中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分传质系数是反应速率的函数,同时也受到传质过程的影响。,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16,1 八田数(Hatta Number)(反映扩散与反应二者作用的大小,其数值越大,则溶质从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过程中在液膜
8、内的反应量越大),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增强因子的数值常表示为下列两个无因次参数的函数:,为了表示反应与扩散两者作用的相对大小,定义化学吸收参数(M)。八田数为:,对于不同级数的反应,化学吸收参数的表达式不同:若反应为溶质A与溶剂中活性组分B的一级不可逆反应:,17,若反应为溶质A与溶剂中活性组分B的二级不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比,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八田数(或化学吸收参数)的数值越大,则溶质从截面扩散到液相主体过程中在膜内的反应量越大;此值为零,表示在膜内无反应(即为物理吸收)。,2 浓度-扩散参数:为了表示液膜内B向界面扩散的速度与A向液相主体扩散速度的相对
9、大小,定义了如下的浓度-扩散参数:,18,为了研究化学吸收中的液相传质,必须要建立反应-扩散微分方程,然后根据具体的反应过程进行积分求解,最终求得增强因子和伴有化学反应的液相传质分系数。根据图3-42,化学吸收中单位面积的微元的传质分析建立反应扩散方程。,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2 反应-扩散方程,图3-42 化学吸收微元液膜,19,在Z+dZ处扩散离开微元液膜组分A速率为:,图3-42 化学吸收微元液膜,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在Z处扩散进入微元液膜的组分A的速率为:,20,在dZ之间组分A的积累速率为:,图3-42 化学吸收微元液膜,3.4.4.2 化学吸收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分离 过程 15 344 化学 吸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4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