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ppt
《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1,化学品安全管理知识,2,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一章 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1概述 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就是根据(化合物、混合物或单质)本身的性质,依据有关标准,确定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对危险化学品划出可能的危险性类别和项别。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3,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1.2国外化学品危险性分类情况介绍,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皆对化学品危险性进行了分类,
2、加拿大将化学品分为6类,欧共体分为15类,日本消防法分为6类,美国环保局分为4类,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将危险货物分为9类: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液化、加压溶剂或冷冻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和感染性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 第8类:腐蚀性物质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4,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1.3我国对危险化学危险性的鉴别与分类,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划分依据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6944-86)两个国家标准,我国将
3、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5,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1类 爆炸品 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爆炸性是一切爆炸品的主要特性 这类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界因素的作
4、用下,会进行猛烈的化学反应,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化学反应速度极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高压。对撞击、摩擦、温度等非常敏感。有的爆炸品还有一定的毒性:例如梯恩梯(TNT)、硝化甘油.与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由于爆炸品具有以上特性,因此在储运中要避免摩擦、撞击、颠簸、震荡,严禁与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6,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时,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
5、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第1项 易燃气体 此类气体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遇明火、高温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第2项 不燃气体 不燃气体系指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助燃气体有强烈的氧化作用,遇油脂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第3项 有毒气体 该类气体有毒,毒性指标与第6类毒性指标相同。对人畜有强烈的毒害、窒息、灼伤、刺激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易燃、氧化、腐蚀等性质。,7,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3类 易燃液体 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
6、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闪点等于或低于61。按闪点高低分为以下三项:第1项 低闪点液体 指闪点低于18的液体;第2项 中闪点液体 指闪点在18至23的液体;第3项 高闪点液体 指闪点在23至61的液体。易燃液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高度易燃性 易爆性 高度流动扩散性 易积聚电荷性 受热膨胀性 毒性,8,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1项 易燃固体 本项化学品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对于易燃固体应特别注意粉尘爆炸!第2项 自
7、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据自燃物品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遇湿易燃物质起火时,严禁用水、酸碱泡沫、化学泡沫扑救!,9,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1项 氧化剂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第2项 有机过氧化剂 有机过氧
8、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氧化剂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能力,有较强的氧化性,遇酸碱、高温、震动、摩擦、撞击、受潮或与易燃物品、还原剂等接触能迅速分解,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10,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1项 毒害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第2项 感染性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11,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7类 放射性物
9、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Bq/kg的物品。有以下特性: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可分为四种:射线,也叫甲种射线;射线,也叫乙种射线;射线,也叫丙种射线;还有中子流。各种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都大。许多放射性物品毒性很大 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者用适当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12,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8类 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超过6.25 mm的固体或液体。该类化学品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第1项
10、酸性腐蚀品 第2项 碱性腐蚀品 第3项 其它腐蚀品 有以下主要特性:强烈的腐蚀性 易燃性 氧化性,13,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二章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2.1有毒化学品及来源 有毒化学品 有毒化学品也叫化学毒物,通常是指以较小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能作用于机体,使机体的细胞成分发生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
11、样。,14,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有毒化学品的来源 有毒化学品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原料:指生产原料,如制造氯乙烯所使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用的铅,制造苯酚的苯,制造有机玻璃的氰化钠等。(2)中间产品:指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或副产品,如使用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制造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3)辅助原料:指生产、加工过程必须的各种添加剂、稳定剂、催化剂、硬化剂、着色剂等。橡胶行业用苯、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用作塑料稳定剂的有机锡等。(4)成品:也称产品,如汽油,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敌百虫。(5)夹杂物:也称杂质,如锌粉中夹杂的砷,乙炔气体中夹杂的磷化
12、氢、砷化氢。(6)反应物或废气:生产过程中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混合后产生的产物或废弃物,如加氢汽油中的混合苯,硫化物在酸性反应中产生的硫化氢,氩弧焊作业中产生的臭氧,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15,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2.2有毒化学品的形态和分类 有毒化学品的形态(1)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2)蒸气:为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生成。如磷蒸气、苯蒸气等。(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于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作业中的含苯漆雾(4)烟尘:又称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状固体颗粒,直径小于0.1m,是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
13、的蒸气在空气中氧化凝聚而成,如炼铜所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铅时所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5)粉尘: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尘粒,直径多在0.110m,固体物质在机械粉碎、碾磨时,或将粉状原料、半成品进行混合、过筛、包装、运输时造成粉尘飞扬,如石英粉尘、锰尘等。,16,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毒物的分类 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来源分类,有的按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分类,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系统分类等。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金属和类金属 刺激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农药 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17,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2.3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14、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2.3.1 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2.3.2皮 肤 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2.3.3消化道 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
15、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18,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2.4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转化,有些可解毒或排出体外,有些则在体内蓄积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各种中毒症状。毒物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2.4.2 生物转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
16、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19,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排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
17、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20,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2.5毒物危害的表现 呼 吸 系 统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2.5.2神 经 系 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周期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2.5.3血 液 系 统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
18、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000。,21,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消 化 系 统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2.5.
19、5循 环 系 统 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泌 尿 系 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22,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2.5.7 骨 骼 损 害 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
20、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2.5.8 眼 损 害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眼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2.5.9 皮 肤 损 害 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
21、金属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 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皲裂等。,23,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 同时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职业性肿瘤 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
22、为职业性肿瘤。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24,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第三章 化学品防火防爆,3.1燃烧爆炸的基本概念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往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防火防爆工作的要点在于采取措施控制产
23、生火灾与爆炸的基本因素和尽量减小火灾、爆炸的危害后果。燃烧条件人们通常说“起火”、“着火”,就是燃烧一词的通俗叫法。燃烧是一种特殊的氧化反应,这里的“特殊”是指燃烧通常伴随有放热、发光、火焰和发烟四个特征。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化合生成了与原来物质完全不同的新物质。如:C+O2=CO2+393.5KJ S+O2=SO2+296.9KJ,25,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可燃物 凡是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否则叫不燃物。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可燃物按其状态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三大类。一般
24、来讲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次是固体。同一可燃物的燃烧难易程度也会因条件改变而改变,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不燃物,而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可燃物。如铁、铝等在空气是难燃物质,而在纯氧中则能发生剧烈的燃烧。2.助燃物(氧化剂)凡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都叫助燃物。如空气、氧、氯酸钾、过氧化钠、浓硝酸等。发生火灾时,空气是主要的助燃物。空气中含氧量约占21%,如果空气中含氧量降低到14%以下,很多燃烧就会停止,利用蒸气、二氧化碳、泡沫等进行灭火,就是通过这些物质冲淡或隔绝空气,使燃烧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熄灭。,26,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3.点火源(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均称为点火源
25、(也称着火源)。点火源可以是明火,也可以是高温物体,它们可以由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转换而来。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在燃烧过程中缺一不可,统称燃烧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常见的助燃物是空气和氧气以及氯酸钾等氧化剂。,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可燃物包括: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统称为着火源。包括:明火、电火花、摩檫与撞击、高温体、雷电等。,助燃物,可燃物,点火源,物质燃烧的三要素,27,化学品安全管理教材,3.1.2 燃烧类型 燃烧可分为闪燃、自燃、点燃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燃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品 安全管理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4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