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新急护绪论.ppt
《修改新急护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新急护绪论.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急救护理学 绪论、院外急救,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 霞,学习的要求,1、记笔记,课件不容许拷贝 2、课堂纪律要保持安静 3、掌握的内容:概念、技能 4、每人有绷带、三角巾 5、操作课,一定要积极主动,动手去做,切忌不动!考试的形式: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分数一致,2001年美国五角大楼 9、11事件,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火灾造成54人死亡,68人受伤,恶性交通事故,2003年席卷世界的SARS,2008年我国汶川特大地震遇难人数达68,683人,失踪18,404人,受伤360,358人,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尸横遍地,禽流感比非典更让人不安,矿难遇难者家属无言的伤痛,以上都发生了什么?在哪里?
2、有伤员吗?我们医务人员该怎么办呢?生活中还有 突然房屋倒塌 游泳时还会发生?聚餐时或开会时突然有人晕倒了 歌舞厅突然起火了等等,等等 你该怎么办呢?,第一章 绪论,我国急救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急救医学的概念急救医学的新进展急救护理学的范畴急救医疗体系救护新概念,一、急诊(救)医学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医院都设置有急诊科,包括乡镇医院都设有急诊室。这个部门属门诊部管理,主要为了解决部分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治和门诊部下班时间处理急症病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固定编制的医生,或者只有1-2位负责行政管理的医生当主任,其他医生是由各个科室派出,在急诊科轮转的时间为数月至数年不等,故称“轮
3、转式医生”,但急诊科的护士是固定编制的,护士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床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其结果是专科医生对某些病种的临床诊治技能造诣较深,但知识面较窄,处理综合性的急危重症时常感力不从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急诊科脱离门诊部的管理而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9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等级医院评审中,对急诊科有明确的规定:24小时医疗服务,有设备齐全的诊室,抢救室、清创室、隔离室、监护室和观察区。具备心肺复苏、呼衰、各类休克、中毒等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能进行除颤、人工呼吸机、床旁血4流动力学监测等操作。由此推动了急诊科设备的更新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一、急诊(救)医学的现状,一、急诊(救)医学的未来发展,由于急救医学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临床医学发展的潮流,故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急救医学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国家和政府更加重视急诊急救工作,城市院前急救系统更加完善,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作为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学术地位牢固,吸纳更多的人才通过自身发展和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博士点,对急诊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焦点进行攻关研究采用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使急诊科医师的专业诊疗有统一的标准,二、急救医学的概念,急救医学:是一门多专业的综合科学。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病变和急性创伤的一门新专业,也就是指
5、在短时间内,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灾伤和疾病,所采取的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它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急救阶段,其内容主要是:心、肺、脑的复苏,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急性创伤,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急性中毒等。,关于“急诊医学”概念的探讨,急诊医学是一个时间维度的概念“急”与“缓”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相对专业化是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快速诊断是急救医学的关键低流行率和高病死率是急诊人群的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孟庆义教授,“急救医学”的误区,在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现在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 Me
6、dical Service,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 Medical 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道理很简单,“急诊”局限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们在现场或是在影视节目中看到美国的消防、急救人员,身着EMS服装,进行医疗救援工作,难道能说成是急诊?,急诊、急救、急救医学都属于急救医学的范畴,但他们又有着各自的特点。急诊是指医护人员在医院急诊科中对急症患者或伤员采取的紧急检查、诊断和处理的过程。急救是指为防止急、危、重患者或伤员而采取的抢救措施。(院内、院外)急救医学是研究现场急救、病
7、员转送、医院内急诊科工作、药物学、灾难医学、急诊医学体系管理学和危重症监护等内容的临床独立学科。,三、急救医学新进展,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急救医学是急救医学而不是急诊医学急救医学的特点国际、国内急救医学的模式急救中一些观点和认识,A、时代的发展更加需要急救医学,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笼罩着灾难事故的阴影。随着人们交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多,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市在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城市人为的恶化事件也在增多,2、意外灾害在近20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2008年我国汶川特
8、大地震 3、至于飞机失事、沉船落水、大桥断裂、油库失火、森林大火也此伏彼起。,B、是急救医学而不是急诊医学,从理论上也很难给急诊医学下一个完善的定义,作为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是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不可预测的疾病与创伤,包括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症状、任何事件,以及病人自己认为患有疾患,进行初始评估、治疗和处置,或某人对他(她)的伤害,需要迅速给予内、外科及精神科的关注。,B、是急救医学而不是急诊医学,急救医学:从另一个角度对求救后的急救反应,包括急救人员、车辆、通讯调动准备,现场抢救、转运,医院急诊科的急救,更加突出抢救生命和稳定生命指征的组织管理过程,以及其中涉及急救技
9、术的熟练和有效使用,也可有了解掌握一些急救技术的非专业人员参加。沈洪教授,C、急救医学的特点,1、专业急救机构已由医疗卫生部门扩展到多功能的救护机构,相互渗透,具备了在现场开展及时有效的脱险救治,并具备医学照护下输送病人的能力,2、专业急救机构由城市、地区单一的若干个组织逐步联合协作,形成了城市、地区的专业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社会“大救援”观念正在形成。,3、为国际救援机构创造了条件,因而出现了跨洲越洋距离的急救运输。传统的由医疗卫生部门办“急救”的状况已在发生着急剧的“松动”。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必将成为新世纪急救、灾难医学发展的趋势。,4、社会已较全面充分地评估了现
10、代急救医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从而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传统的红十字会员救治活动中,出现了方兴未艾的救援活动的“志愿者”。5、此伏彼起的灾害事故的增多,使灾害救援医学充实了急救医学的内容,并形成其院外救援医学的特色,6、急救医学的学术内容:以CPR的创立、发展、创伤救护的现场处置的逐步完善。主要由院外急救(包括灾害医学及医学监护运输)、院内急诊、院内危重症监护医学等学科融合形成,,由于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有其自己独立的和已形成较规范的学科体系,而院外急救有更广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因此急救医学的院外部分是现代急救医学的主体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本学科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D、国际急
11、救医学的两大模式,英美模式:“把病人送到医院”其观点是病人被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从而得到更好的医护。在这种模式中急诊医护开始于来医院之前,由有关专业人员如急诊技师和护士进行救护,到医院急诊后由急诊医生等相关人员进行急诊治疗。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院外救援工作多以社会中受过一定医学训练的人员组成,在意外伤害、灾难事故的现场救护中发挥很好的作用。,C、国际急救医学的两大模式,法德模式:“把医院带到病人家中”其具体操作是医生及有关专业人员如:技术人员或护理人员到某一个有关地点对患者实施急诊治疗。医生大多是麻醉师,他们所采取的急救手段多为救生和止痛。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生没有受过很好的培
12、训和监管,因此没有英美模式中的医生那样有质量保证;患者急诊治疗时间长、存活率低等。,D、我国急救医学的四种模式,实行院前急救科(室)重症监护室一条龙的急救体系,急救半径3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35分钟急救中心拥有现代化的调度通讯设备,可以和市政府卫生局、北京各大医院直接进行通信联系。院前急救工作由医生、医士、护士协助承担。,1、北京急救中心(独立型),不设床位,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的模式(资源共享)我国大多城市采用天津、南京、武汉、安徽由医疗救护中心站及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医院紧密协作的急救模式。市区急救半径为4.5公里,平均反应时间为10分钟,急救电话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外貌,2、上海
13、模式(运输型),依托一所综合性医院的院前急救模式。具有强大的急救医疗支持力量,特点在于院前、院内急救有机地结合,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是附属于一家综合医院,拥有现代化的急救仪器设备和救护车,经院外处理后送到附近医院或收入自己的附属医院。该模式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迅速发展院前急救事业。,3、重庆模式(依托型),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通信指挥中心,院前急救由各医院分片出诊的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总调度,以若干医院急诊科为区域,按医院专科性质分科负责急救模式。仅此城市使用。优点:有效合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缺点:本身不具有生命支持能力,质量控制难度大。,4、广州模式(指挥型),急救半径和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修改 新急护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4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