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ppt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三、青霉素发酵,青霉素的生产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工序种子制备;发酵;提取与精制。,2,二.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菌种和发酵生产工艺及控制 1.生产工艺流程,(液氮)甘油管,斜面孢子,米孢子,种子罐,发酵罐,发酵液,划线涂布或接斜面,25度培养7-9天,洗液接米培养基,25度培养6-7天,接种子罐,26度通气搅拌,培养60-68小时,按10-15%种量接发酵罐,25度通气搅拌,补料培养200-240小时,放罐,葡萄糖硫酸铵氨水苯乙酸消泡剂,3,二.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2.发酵工艺控制点 发酵温度:25度 pH值:6.5 通气量:0.5-1 VVM 罐压:溶氧:30%葡萄糖补率:3h 发酵液NH4+
2、浓度:250-300ppm 苯乙酸浓度:约100ppm,4,二.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3.青霉素典型发酵曲线,5,二.青霉素生产工艺技术,青霉素提取工艺流程,发酵液,发酵滤液,一次萃取液,一次水提液,二次萃取液,脱色液,冷却、絮凝、过滤,调节,乙酸丁酯逆流萃取,碳酸氢钠溶液逆流反萃取,加活性碳脱色,调节,乙酸丁酯逆流萃取,加乙酸钾丁醇溶液,共沸结晶,结晶悬液,湿晶体,青霉素钾盐,6,菌种(strain):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孢子培养(spore cultivation):25 C,6-7 d种子培养(seed cultivation):25 C,2-3 d
3、 发酵培养(fermentation):22-26 C,6-7 d加糖控制(sugar feeding):残糖降至0.6,青 霉 素 发 酵(1)Penicillin Fermentation,7,补氮(nitrogen feeding):氨控制在 前体(precursor):残余苯乙酰胺 温度控制(temperature):前期 25-26 C 后期 23 C通气与搅拌(aeration&stir):1:0.8 VVM泡沫(foam):天然油脂,如豆油,青 霉 素 发 酵(2)Penicillin Fermentation,8,青霉素发酵过程主要变量的典型变化曲线,9,Penicillin
4、Fermentation Profile 变化曲线,10,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流分布,发酵100小时。括号内数字是代谢流分布摩尔百分比。,11,青霉素生产工艺,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三级发酵的方法,12,.菌种,青霉(Penicilli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点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13,一、青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种子制备与发酵,14,(二)种子制备,种子制备包括孢子培养和种子培养,孢子培养以产生丰富的孢子为目的,种子培养以繁殖大量健壮的菌丝体(种子罐培养)为主要目的。国内青霉素的生产菌种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丝状菌又分为黄孢子
5、丝状菌及绿孢子丝状菌;球状菌分为绿孢子球状菌和白孢子球状菌。生产厂大都采用绿色丝状菌,球状菌发酵单位虽高,但对原材料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且提炼收率也低于丝状菌。,15,1.丝状菌的种子制备,丝状菌的生产菌种保藏在沙土管内。大米茄子瓶内孢子成熟后进行真空干燥,制成大米孢子,并以这种形式低温保存备用。种子质量要求:菌丝稠密,菌丝团很少,菌丝粗壮,有中小空胞,处在第期。种子罐以达到对数生长的后期为培养成熟指标,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培养时间;同时要考虑培养液的流动性,以不影响通过管道向发酵罐接种的速度为宜。,16,2.球状菌的种子制备,球状菌的生产菌种是冷冻管孢子。三角瓶培养原始亲米孢子,再移入茄子瓶生产
6、大米孢子(又称生产米)。亲米、生产米孢子都需保存在5冰箱内。新鲜的生产米(10d内)接入种子罐培养球状菌以新鲜孢子为佳,其生产水平优于真空干燥的孢子,能使发酵单位的罐批差异减少。,17,(三)发酵培养基组成/1.碳源,青霉菌能利用乳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天然油脂等。葡萄糖是容易利用的碳源,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乳糖能被产生菌缓慢利用而维持青霉素分泌的有利条件,故为最佳碳源,但货源少、价格高。玉米油、豆油也能被缓慢利用作为有效的碳源,但不可能大规模使用。采用葡萄糖和乳糖两种碳源就能适合青霉菌发酵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发酵初期利用氧化速率快的葡萄糖使青霉菌大量、迅速、强壮地繁殖菌丝体;当葡萄糖耗尽时青
7、霉菌进入发酵后期,此时利用氧化缓慢的乳糖,使发酵液pH较稳定,避免速效碳源的分解产物阻遏作用,有利于青霉菌大量、持久地分泌青霉素。,18,(三)发酵培养基组成/1.碳源,单独使用葡萄糖,常常因为发酵前期葡萄糖浓度过高,其分解代谢产物对青霉素合成酶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后期葡萄糖浓度降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连续流加的方法加入葡萄糖来替代乳糖,既节约了成本,又有利于青霉素的合成。目前生产上用的碳源是葡萄糖母液和工业用葡萄糖,最为经济合理。,19,(三)发酵培养基组成/2.氮源,玉米浆是青霉素发酵最好的氮源。玉米浆是淀粉生产的副产物,
8、含多种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以及以及为苄青霉素生物合成提供侧链前体-苯乙胺等。现因国内玉米浆产量少,且质量难以控制,也可选用便于保藏和质量稳定的花生饼粉或棉籽饼粉来代替,生产水平也可达到技术指标。目前生产上用的氮源是花生饼粉、麸质、玉米胚芽粉及尿素等。,20,(三)发酵培养基组成/3.前体物质,前体有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它们可以作为青霉素G侧链的前体物直接结合到青霉素分子中,也可以作为养料和能源被利用。前体物质对青霉菌都有一定的毒性。苯乙酸、苯乙酰胺等对菌体生长和生物合成均有毒性,其毒性的大小与培养基的pH有关。苯乙酰胺在碱性(pH8)
9、下抑制菌体生长;苯乙酸在酸性(pH5.5)下毒性较大;中性pH下苯乙酰胺的毒性大于苯乙酸。前体用量大于0.1时,除了苯氧乙酸外,其他都对青霉素合成产生抑制。,21,前体,苯乙酸:青霉素G苯氧乙酸:青霉素V辛酸:青霉素K.,22,(三)发酵培养基组成/4.无机元素,硫和磷:硫浓度降低时青霉素产量减少至1/3,磷浓度降低时青霉素产量减少一半。钙、镁和钾:镁离子少,钾离子多时,菌丝细胞将培养基中氮源转化成各种氨基酸的能力强。钙离子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培养基的pH。铁离子:铁易渗入菌丝内,它对青霉素发酵有毒害作用。Fe3+含量6gmL以下时无影响;超过3040gmL,则发酵单位增长缓慢。60gmL时降低产
10、量30;300gmL时降低产量90。,23,青霉素发酵培养基基本组成,葡萄糖10%;玉米浆45;苯乙酸0.508;猪油或植物油、消泡剂0.5。,24,2.3 发酵过程的控制:,三个不同的代谢时期:,菌丝生长繁殖期,青霉素分泌期,菌丝自溶期,25,(四)发酵条件控制,环境变量比较直观,容易控制。包括温度、pH值、基质浓度、溶氧饱和度等。生理变量,在许多情况下不能直接测定和定量,控制也较困难。包括菌丝浓度、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等。,26,1.加糖控制,乳糖是青霉素生物合成的最好碳源,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物会抑制青霉素的合成。可采用连续添加葡萄糖的方法来代替乳糖。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
11、葡萄糖、胺、苯乙酸等)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加糖主要控制残糖量,加入量主要决定于耗糖速度、pH值变化、菌丝量及培养液体积。目前,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根据糖浓度控制,而是间接根据pH值、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27,2.pH控制,前期60h内维持pH6.87.2,以后稳定在pH6.5左右。应尽量避免pH超过7.0。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加速其水解。通过补加糖和生理酸性物质(如硫酸铵等无机氮源),降低pH。通过补加CaCO3、氨水或尿素,也可提高通气量,促进有机酸氧化来提高pH。加油较多时要适当减少葡萄糖的量。用酸或碱来调节往往会超过控制范围
12、,导致菌体代谢朝不利于抗生素合成的方向变化。不同方法控制pH对青霉素合成的影响如图所示。,28,不同方法控制pH对青霉素合成的影响,29,3.补料及添加前体,分次补加硫酸铵、氨或尿素等氮源,可以延长发酵周期、调节pH、前体转化率为4690。浓度过大对菌体产生不利影响,除基础料中加入0.07%外,其余按需要同氮源另行灭菌,待菌丝稠密不再加油时补入。为了尽量减少苯乙酸的氧化,采用间歇或连续添加低浓度前体物质的方法,保持前体的供应速率仅略大于生物合成的需要,控制苯乙酸0.1、苯乙酰胺0.050.08。加入硫代硫酸钠能减少它们的毒性。,30,3.补料及添加前体,补入表面活性剂,如新洁尔灭50mg/L,
13、或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单月桂酸酯和三油酸酯等也能增加青霉素的产量。加入少量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如40mgL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二乙胺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使青霉素产率增加。高分子化合物能使邻近搅拌叶的液体速度梯度降低,避免打断菌丝,高分子化合物起分散剂的作用,菌丝不致成团,增加了氧传递到菌丝体内的速度。同时还有利于除去CO2;,31,4.温度控制,青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而分泌青霉素的适宜温度是20左右,采用分段变温控制,可延缓菌丝衰老,增加溶解氧浓度,延长发酵周期,有利于发酵后期青霉素单位的增长,减少发酵液中青霉素的降解破坏,提高产量。种子罐培养丝状菌25,球状菌
14、28。发酵罐丝状菌26242322;球状菌262524。,32,5.溶氧浓度控制,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青霉素产量急剧下降;低于10%饱和度时,则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发酵液中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使呼吸强度下降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一般控制通气比为l(0.81)W/(Vmin),搅拌转速为150200rmin。中、后期减慢转速对球状菌的生理生化代谢有利,能提高发酵单位,并能节约能源。丝状菌种子罐的搅拌转速快于发酵罐,而球状菌种子罐的转速慢于发酵罐。氧消耗与糖消耗成正比,故溶氧浓度也可作为葡萄糖流加控制的参考指标之一。,33,6.菌体浓度,青霉素发酵分为生长和产物合
15、成两个阶段:菌丝生长繁殖期:糖及含氮物质迅速利用。对丝状菌而言,孢子发芽长出菌丝,分枝旺盛。对球状菌而言,孢子发芽后菌丝生长逐步发育成球状。此时青霉素分泌量很少,菌体浓度迅速增加,应通过限制糖的供给进行控制。青霉素分泌期:菌丝生长趋势减弱,青霉素分泌旺盛。应间歇添加葡萄糖、花生饼粉、尿素、前体。丝状菌pH要求6.26.4,球状菌pH要求666.9。氧传递率(OTR)及氧消耗率(OUR)与菌体浓度关系密切。每个具有固定通气、搅拌条件的发酵罐,都有一个使OTR和OUR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的临界菌体浓度,必须控制菌体浓度使之不超越临界值。,34,8菌体生长速度,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当比生长
16、率低于0.015h时,比生产率与比生长率成正比;当比生长率高于0.015h时,比生产率与比生长率无关。因此,要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最大比生产率,必须使比生长率不低于0.015h。这一比生长率称为临界比生长率。事实上,青霉素工业发酵生产阶段控制的比生长率要比这一理论值低得多,却仍然能达到很高的比生产率。这是由于不断有部分菌丝自溶,故虽然表观比生长率较低,但真比生长率却要高一些。,35,9.菌丝形态,丝状菌所有菌丝体都能充分和发酵液中的基质及氧接触,故一般比生产率较高。菌丝球则由于发酵液粘度显著降低,使气液两相间氧的传递速率大大提高,从而允许更多的菌丝生长(即临界菌丝浓度较高),发酵罐体积产率甚
17、至高于丝状菌。在丝状菌发酵中,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适当的分枝和长度并避免结球,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球状菌发酵中,使菌丝球保持适当的大小和松紧,并尽量减少游离菌丝的含量,也是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这种形态的控制,与糖和氮源的流加状况、搅拌的剪切强度及比生长率(稀释率)密切相关。,36,10.泡沫与消沫,前期泡沫主要是花生饼粉和麸质水引起的,泡沫多,可间歇搅拌,不能多加油;中期泡沫可加油控制,必要时可略为降低空气流量,但搅拌应开足,否则会影响菌的呼吸;发酵后期尽量少加消泡剂。“泡敌”(聚醚树脂类消沫剂)可部分代替天然油脂。BAPE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聚丙醇胺醚)的消泡能力强
18、、毒性较低,优于GPE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在菌丝生长繁殖期不宜多用,中、后期泡敌与豆油交替加入。,37,11.发酵终点确定及异常情况处理,发酵时间的长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累计产率(发酵累计总亿产量与发酵罐容积及发酵时间之比值)最高;单产成本(发酵过程中的累计成本投入与累计总亿产量之比值)最低;发酵液质量好(抗生素浓度高,降解产物少,残留基质少。菌丝自溶少)。前期菌丝生长不良,发酵异常时可采取倒出部分发酵液,补入部分新鲜料液和良好的种子。前期染菌或种子带菌,可采用重新消毒并补入适量的糖、氮成分。中后期发生染菌若是产气细菌则应及时放罐过滤、提炼,事后彻底消毒处理。发酵单位停滞不长,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霉素 头孢菌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4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