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器漆施工技术内部培训教材.ppt
《木器漆施工技术内部培训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器漆施工技术内部培训教材.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第一章木器漆基础知识,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一、涂料的基本性能,1、容器中状态 容器中的状态 涂料在容器中的状况。涂料存放在容器中,在规定 的时间内,无硬块、结底,搅拌后呈均匀状态,即为合格。2、施工性 又叫作业性,指涂料产品施工的难易程度。涂料在使用期内采用刷涂、辊涂、喷涂等方法施工时应无障碍。,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3、涂膜颜色及外观 指涂料的颜色。一般和标准色板进行比较,通常用目测或用仪器测量样板和标准板的E来判定。涂料施工干燥后要求表面平整并符合色差范围,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4、干燥时间 涂料涂覆后干燥所需的时间,分表干和实干。表干是指涂料涂覆后表层干燥的状态;实干是指
2、漆膜完全干透的状态,与漆膜外层干燥,里层仍为流体的状态相区别。涂料干燥过快可能造成涂膜来不及流平,表面不平整;干燥慢则影响施工进度;干燥时间通常为表干2小时,硬干通常为12小时。,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5、遮盖力与对比率 有色涂料在涂刷后完全遮盖指定面积的物体所需要的最低用量。遮盖力高则同样施工面积所需耗用的涂料量少,木器用彩色涂料遮盖力通常要求120克/平方米。,黑白格,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6、粘度 表示涂料液体的粘稠程度。粘度过高涂刷后不易流平,涂膜不平整;粘度过低立面施工上料少,易引起流挂。手刷施工较适合的施工粘度为涂-4杯 1430秒。从专业角度讲粘度是表示流体流变特性的一个项目,它是对
3、流体具有的抗拒流动的内部阻力的量度。,涂 4 杯,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7、细度 主要用来检测涂料中颜料等的分散程度。常用检测仪器为刮板细度计检测。8、耐水性 是指涂膜对水的耐受能力。测定方法是将制备的涂板浸泡水中一定时间后 涂膜不起泡,不 掉粉为合格。,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9、固体含量 是测定涂料中不挥发份的含量。主要指成膜物(粘结料)颜料、填料。固体含量高则同样施工 量情况下形成的漆膜较厚,需要的施工道数少。10、光泽度 是指涂膜的光亮程度。主要根据光线的反射性能进行测定。通常以60角测定,高光漆光泽在90以上,半亚光在50左右,亚光在30以下。,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11、耐磨性 是漆膜的重
4、要指标之一。它与涂膜硬度和附着力有密切关系,通常采用旋转式耐磨仪来测定。在指定负荷下,磨耗数值越低越好。木器漆通常要求在750g的负荷下磨500转,磨耗数值0.03克。,磨耗仪,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12、硬度 是表示涂膜机械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涂膜的硬度与配方及干燥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同一配方的涂膜干燥得越彻底,硬度就越高。目前木器漆的硬度多采用铅笔硬度表示,分级由低到高分6B、5B、4B、3B、2B、B、HB、F、H、2H、3H、4H、5H、6H、7H、8H、9H等17级。地板漆要求铅笔硬度H、2H或更高,家具等立面对硬度要求低些,铅笔硬度B、HB就可满足使用要求。用手指甲难以刻划出痕迹的通常
5、为HB以上。,铅测笔试硬仪度,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13、附着力:是指涂膜与基材表面结合牢固的指标。评价木器涂料附着力通常采用划格法或画圈法,评级较低(0级、1级)性能好,级数高(5级)性能差。,划格法,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划圈法,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14、混和使用寿命(适用期):指非单组份涂料在指定温度下混和后,必须用完的最长期限。15、保质期(储存期限):储存有效期一般比较保守,过保质期后的涂料大多都仍然可以使用,而性能不会减弱。,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第二章常用木器漆产品介绍及常见认识误区,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目前家装用涂料中溶剂型涂料的常用品种 聚氨酯漆聚酯漆 硝基漆力架 醇酸漆玉磁漆、调
6、和漆,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聚氨酯漆及特性:聚氨酯漆是聚氨基甲酸酯树脂涂料的简称。市场上绝大多数双组份木器漆(套装漆、地板漆)都是聚氨酯漆。特点:这类涂料所形成的涂膜具有优异的综合物理性能,例如硬度、附着力、耐磨性、耐碱性以及耐溶剂性能等均非常好。聚氨酯漆的耐热性能是其他一些涂料(例如丙烯酸涂料、醇酸涂料等高性能涂料)所不能比拟的,此外,聚氨酯漆的涂膜光亮丰满,装饰效果非常好。因而,高质量的聚氨酯漆(特别是双组分型)是目前常用的家用涂料中档次最高的。,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硝基漆及特性 以硝酸纤维素为主要成膜物质,再添加合成树脂等制成的涂料称为硝基漆。特点:干燥速度快,涂膜光泽柔和,坚硬耐磨,可以
7、打蜡上光,便于修饰。但这类漆具有良好的施工性和可修补性,所以在市场上仍有较大的销售量。缺点:在硝基的组成材料中溶剂的比例很大,干燥快。硝基漆的施工固体含量较低(一般只有20左右),因而每道涂刷得到的涂膜较薄,必须涂刷多次,漆膜的耐水性、耐久性、耐溶剂性和耐化学腐蚀性不如聚氨酯漆。这种漆要消耗大量溶剂、不经济。,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醇酸漆及特性 以长油醇酸树脂作为主要成膜材料制成的涂料称为醇酸涂料,即醇酸漆。优点:醇酸漆的涂膜硬度不如硝基漆和聚氨酯漆,但柔韧、耐醇类溶剂性良好。漆膜丰满度好。缺点:性能上的不足是涂膜的耐水性不良,不耐碱,在涂装时干燥成膜的时间有气味放出,但完全干透的时间较长。,木
8、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有关涂料的一些常见认识误区,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料(乳胶漆和木器漆)的组成:成膜物质和溶剂组成。溶剂分为水溶剂和化学溶剂。由水为溶剂的涂料(油漆)称为水性涂料(漆)。他是完全无毒的。但受水的物理性能决定,水溶剂的分子结构相对不紧密,附着力不强,大多数水溶剂目前只能成功的运用在乳胶漆上,所以大品牌乳胶漆是绿色安全的。既然水溶剂的安全性能这么高,那么水性涂料能不能用在木器漆上呢?,关于涂料的安全性,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因成本和性能的原因,水性漆用在木器上要么成本高,一般的家庭不能承受。要么性能很低、效果很差,达不到木器涂装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质量达标,而
9、消费者也能买得起的水性木器涂料呢?这也是当今世界涂料业正在全力攻克的难题。目前绝大多数的木器漆仍然是以化学溶剂为组成部的,化学溶剂以其本身的性质总会挥发出一部分化学物质,所以木器漆要做到绝对的绿色环保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品牌的厂家通过良好的设备、上乘的原料,可以将化学物质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的不足以伤害人体的程度,这样的木漆器本身就是安全可靠的。那么怎样判断木器漆是安全的呢?油漆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两点,油漆中的游离TDI的含量与苯的含量,他们的含量越少安全性能就越高。,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关于常见的安全误区涂料的气味大是否就意味着毒性大?油漆中的气味产主要生于油漆中的溶剂挥发,所有的油漆都有气味,只
10、不过有大有小,各有不同。现在市场上油漆的溶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甲苯、二甲苯溶剂含量高,一种是苯含量低的,甚至不含苯的。因为苯、甲醇等刺激气味小,基本上无味。所以苯含量高的油漆气味小,但众所周知,苯类物质的毒性相对较大。而苯含量低的,甚至不含苯的油漆的主要是采用酯类溶剂,酯类溶剂具有较大的刺激性气味,却对人体的更安全。因此油漆气味大并不以味着毒性大,关键是要分清这是什么味。,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关于涂料的品质误区:是否油漆越粘越好?粘度与固体含量是油漆的两个基本特征,好的油漆是高固体含量低粘度的。油漆的粘度大并不是固体含量就高。固体含量是油漆最后有效成膜物质的含量,固体含量越高,油漆的漆膜性能越
11、好。粘度是指液体的流动性,粘度越低,流动性越好,越便于施工。如果油漆很粘,流动性不好,导致成膜后表面流不平会影响工程质量。,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关于开放型装饰效果和封闭型装饰效果 目前装饰效果一般分为二种,封闭效果和半开放效果。按我国的国情,绝大多数都采用封闭效果。封闭型装饰效果是指整个木材表面的木纹和鬃眼全部被油漆填平,整个板面覆盖一层平整光滑的漆膜。开放型装饰效果是指整个木材表面虽然覆盖了一层漆膜,但它的的木纹和鬃眼仍然能显露。半开放型装饰效果是介于封闭性和开放型之间的一种装饰效果,木材表面的木纹和鬃眼全部被油漆填平,板面覆盖薄薄一层漆膜。,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关于色漆和亚光、半亚光漆的配
12、制注意事项,有时在色漆和亚光和半亚光清漆配制完以后,在涂刷过程中有很小的颗粒现象发生,这主要是在配置过程中添加稀释剂的顺序或方法不正确,由于稀释剂的大量冲入色漆(或亚光、半亚光清漆)中,导致颜料粉(或亚光粉)产生絮凝,造成此现象的发生。正确的配制方法应该是首先将固化剂慢慢倒入色漆(或亚光、半亚光清漆)中,边倒边搅拌,然后再将稀释剂慢慢倒入搅拌好的色漆(或亚光、半亚光漆)中,也必需边倒边搅拌,待搅拌均匀后,静止1015分钟后再施工。这样配制的色漆(或亚光、半亚光漆),可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此方法适用于所有品种的色漆(或亚光、半亚光漆)。,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使用好的漆一定会有好的装饰效果吗?要有一
13、个好的装饰效果,必须使用高品质的涂料。但是用了一个高品质的涂料是不是一定会有一个好的装饰效果?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再好的涂料也必须通过油漆工人的精心制作,才能取得好的装饰效果。俗话说;三分涂料、七分施工。,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第三章木器漆产品施工应用,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刷工艺的基本操作,基层打磨批腻子涂刷前的清洁准备配漆涂刷底漆涂刷面漆,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打磨,地板应先将地板用大型磨光机经粗磨、细磨二次磨光,涂刷家具、护墙板和门窗应先将板面磨光,板面经打磨后,颜色应一致,无油污胶迹和其他污痕。必须顺着木纹打磨,不要横磨,不要有遗漏。砂纸包在平整的小木块外面打磨,以确保平整。每道腻子、底漆和
14、面漆施工前都必须打磨。,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砂 纸,注意事项,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批腻子,对钉眼、孔隙等缺陷处进行局部嵌填。顺木板的纹理进行批刮。填补好的腻子应略有凸起。如用透明腻子满批时应该尽可能批得薄,而且彻底磨去板面上的腻子直至露出木筋。,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腻子必须压严、揿实,填补好的腻子应略有凸起,使劲将刮刀压紧,以使刮刀口紧贴物面并呈一斜形,顺地板的纹理进行批刮,不能横、斜胡乱批刮,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刷前的清洁准备工作,被涂物表面清洁施工工具清洁施工人员清洁施工环境和周边环境清洁,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主要清洁用具,吸尘器,除尘布,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刷底漆,底漆的配制时应适当
15、多添加一些稀释剂。涂刷应注意必须薄而均匀,不得过厚和漏刷。一般涂刷1道底漆即可(如遇木孔较粗的硬木家具,则可涂刷2道底漆)。应注意必须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均匀涂刷,避免漏刷。,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羊毛聚酯漆刷,配漆容器,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刷面漆,涂刷时应掌握薄层多道的原则。在常温下,每日涂刷一道为宜。夏天每道间隔不宜超过24小时,冬天则可长一些。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漆膜间的附着力。应注意必须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均匀涂刷,避免漏刷。如果需要刷半亚光或亚光,最好在涂刷一道或二道高光的基础上,再涂刷二道半亚光或亚光漆。空气湿度大于80%以上,应该停止施工,以防漆膜弊病。,木器漆技术培训
16、教材,色精擦色施工,顾客可根据需要把多种颜色自行调配。颜色的深浅可以通过添加稀释剂进行调节。同一色精被使用在不同的木材表面时,会显现出不同的色泽。施工前应先在小面积上试涂对色,调整好后再大面积施工。以免与要求的色泽产生误差。施工方法之二:在木材表面先涂一道底漆,把色精调入清漆中再按规定的配比配好后使用。喷涂、刷涂均可。如颜色太浅达不到理想颜色,可反复喷(刷)涂,直至达到理想的颜色。,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色精施工,直接擦涂色精后,刷涂底漆后再喷涂色精,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地板漆施工流程图,木屑腻子的配制 用聚氨酯底漆或面漆加上筛选的木屑和适量的滑石粉配制而成。,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家具漆施工流程
17、图,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彩色家具漆施工流程,腻子的配制 用聚氨酯色漆或底漆加上适量的滑石粉配制而成。,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高级力架施工流程图,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第二章施工常见弊病和对策,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涂 膜 起 泡,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木材孔隙顶泡照片(气泡干燥后留下的气孔),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1.木材孔隙顶泡,原因:涂料向木材孔隙内渗透,渗透过程中涂料会把孔隙中的空气置换出来,使涂膜表面鼓出气泡。这里简称木孔顶泡。,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木材孔隙顶泡,对策:1)仔细打磨平整后,可将面漆多加些稀释剂兑稀后薄刷,并延长每道涂刷的间隔时间(一般要过夜),在消除起泡现象后,再正常涂刷12道。
18、(推荐采用此方法)2)硝基漆可打磨平整后,采用透明腻子用力薄批一道,干透后,用砂纸将漆膜表面的腻子彻底打磨掉,而只在泡眼内留下腻子起封孔作用。,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堆漆起泡照片,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油漆涂刷过厚造成起泡(堆漆起泡),原因:1)当涂膜被涂刷的太厚时,涂膜上下层的干燥速度会有很大差异,涂膜表面已经接近干燥,溶剂的透过率大大降低,造成涂膜下层的溶剂难以透过,结果汽化后留在表层接近干燥的涂膜下变成气泡。一般气温越高,出现堆漆起泡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阳光照射下和热空气强制对流(空调或热风机)会加剧起泡。,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油漆涂刷过厚造成起泡(堆漆起泡):,预防:涂刷时应按薄层多道的原则
19、。应避免在阳光直射下或高温下(空调或热风机)施工。,对策:如已出现涂刷过厚造成起泡现象,可打磨平后除去热源,采取薄层多道的涂刷方法,这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遇潮气起泡照片,木器漆技术培训教材,3.遇潮气起泡:,原因:涂刷时遇潮湿气候(空气中含水率达85%以上)或被涂装物潮湿、涂装工具中有水分。因聚氨脂涂料遇水时,会发生反应,并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预防:1)梅雨季、雾天及潮湿气候(空气含水率达85%以上)最好停止施工。2)被涂装物(板材)的含水率应当在10%以下。3)涂装工具(漆桶、漆刷)应该保持干燥。对策:打磨除去漆膜后重新涂刷,并保持被涂装物(板材)、涂装工具(配漆桶、漆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木器漆 施工 技术 内部 培训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3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