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儿童NICU).ppt
《感-染-性-休-克(儿童NICU).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休-克(儿童NICU).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感 染 性 休 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钱素云,基 本 内 容,休克的概念、小儿休克的分类感染性休克病因发病机制重要脏器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什么是休克?,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良,使氧供应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组综合征。,休克的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儿童最常见的休克病因为低血容量出血胃肠炎多尿液体转移至第三间隙,病例一,男,
2、1.5岁睾丸肿瘤术后2小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心率180次/分;术后6小时血HB6g/dl,Bp:80/30mmHg;考虑术后腹腔内出血,准备剖腹探察时心跳呼吸停,CPR后心跳恢复,但脑死亡。诊断: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因外周血管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在器官间和器官内的分布异常。包括: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儿童以感染性休克最常见。,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使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不足如暴发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病例二,女,6M,因低热、纳差2天,呼吸困难半天入PICU呼吸困难、面灰、
3、心率220次/分,四肢凉,CRT:4,肝肋下3cm胸片:心影饱满,两肺内带蝶形片影EKG:室上速诊断: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心包填塞、心房黏液瘤等,病例三,女,4岁,乏力1年,呼吸困难数日来院意识恍惚,消瘦、端坐位、面色发绀、心前区隆起,四肢凉,手足绀,CRT:5心脏彩超示巨大心房黏液瘤诊断:梗阻性休克,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又称“败血性休克”、“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和代谢产物的炎症反应失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感染与休克的关系,感染
4、,休克,SIRS,Sepsis,Severe sepsis,全身炎症反应(SIRS)(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严重感染时,局部释放的细菌毒素和结构成分可使机体防御系统活化,释放多种内源性介质,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内源性介质产生适量,有调节免疫、解毒及杀灭细菌作用;若产生过度,将引起一系列损伤效应。,全身炎症反应(SIRS)-诊断标准,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 体温38或90次/分,儿童90-100次/分,婴儿120次/分,新生儿140次/分 呼吸性碱中毒(自主呼吸时PaCO220次/分,儿童40次/分;婴儿50-60次/分 白细
5、胞计数12109/L,或10,Sepsis(脓毒症或败血症),感染+SIRS,Severe Sepsis(严重脓毒症或严重全身性感染),Sepsis+脏器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脓毒症+休克,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美国1970年每10万人中本病死亡人数为1.71980年为4.21990年达7.9,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因素常存在二种或多种休克发生机制国外报道病死率18-60%我院PICU为42.2%,感染性休克的趋势变化,原发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所致者发生率下降慢性病或肿瘤继
6、发感染后休克增加耐药致病微生物所致者发生率增加,病 因,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它注意:不同于既往细菌在循环血液中生长繁殖的“败血症”概念,病 因-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居多,近60;革兰氏阳性菌有上升趋势,约40。细菌谱有年龄、地区差异,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新生儿国外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B族 溶血性链球菌)国内葡萄球菌最多,其次大肠杆菌,细菌谱年龄、地区差异,婴幼儿: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较多。3个月以大肠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亦较常见。儿童:常见者有奈瑟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属等。假单胞菌属、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免疫功
7、能受损者多见。,发 病 机 制,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内分泌和体液因子学说免疫炎症反应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微循环:是指500m以下的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属循环系统的基本单位是脏器组织中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通路,直接通路迂回通路分流短路,直接通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回心,迂回通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到微静脉安静时仅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根据需要轮流开放,物质交换主要在此处进行。,短路分流,由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到微静脉,短路分流,一般处于关闭状态休克时大量开放,使血液经短路回流心脏因其管壁
8、厚,血流迅速、无物质交换作用,能加重组织缺氧,微循环的功能,分为营养血管、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三部分。微动脉周围平滑肌,是决定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总开关。它还与小动脉一起决定周围循环的阻力,故称为阻力血管。(3)。(4)。,微循环的功能,真毛细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不能舒缩为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称营养血管其血流量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微循环的功能,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体液因素、特别是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而收缩、舒张,恰似微循环的“分开关”决定相应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液灌注量对儿茶酚胺颇为敏感,而对缺氧与酸中毒的耐受性差,微循环的功能,微静脉能容纳较多血液,对静脉回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故称容量血管当
9、其收缩时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积,恰似“后开关”其静脉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耐酸,故在酸性条件下对缩血管物质仍能保持良好反应性,微循环障碍,根据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障碍程度,典型感染性休克分为三个时期: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细菌毒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内源性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肌性微静脉的痉挛性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短路分流,微循环灌注减少,组织缺血缺氧,真毛细血管流体静水压降低,组织间液内流,血液重新分布:皮肤及内脏灌注量显著减少,保证心、脑等“优先”器官血液灌注,肾小动脉痉挛肾素血管紧张素
10、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水、钠潴留,恢复血容量,休克早期-特点,回心血量不减少血压基本正常舒张压升高脉压变小,循环呈高动力,休克期(微血管扩张期),休克进展,组织缺血缺氧、血流障碍,酸性代谢产物聚积,组胺和激肽等物质增多,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灌注量增多,微静脉收缩,多灌少流微循环淤血,毛细血管静水压和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休克期-特点,血压下降循环低动力失代偿,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休克,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血管内皮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液粘稠,纤维蛋白原升高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微血管内微血栓,DIC,粘膜下胶原纤
11、维暴露,因子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儿茶酚胺类,微循环全部平滑肌完全丧失反应性,微血管麻痹行性扩张,血液淤滞流速缓慢甚停滞不流,低灌低流、出血,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特点:血容量、循环血流量、心输出量进行性减少,代谢障碍-特点,高氧需求量低氧摄取率高乳酸血症,代谢障碍,高代谢状态 高血糖 负氮平衡 蛋白质从骨骼肌向内脏组织转移 乳酸堆积 胰岛素抵抗,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休克的特殊征象,休克得分期,代偿性休克(血压正常)失代偿性休克(血压降低)休克不可逆期: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结构和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对治疗不起反应,最终死亡,儿童休克的各个阶段,早期晚期存活 立刻死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NICU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3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