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菏泽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几个基本概念,传染病感染免疫反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有关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宿主的一种寄生过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传染病有关概念,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四个疾病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考虑患者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传染病的有关概念,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治疗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使传染源无害化,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既遵循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综合性措施,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采取起主导作用的措施两者相结合的原则,传染病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种类 细菌性 病毒性 寄生虫病 根据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血液 性传播 密切接触 虫媒 人兽共患传染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 甲类 乙类 丙类,传染病预防控制原则,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依法防制 传染病防治法 国境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因地制宜、制定法规、综合防制,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指对人群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指导和评价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义任何有组织
4、的公共卫生实际或疾病控制活动,从总体上而言,都必须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部分组成,传染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病例为基础的监测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测医院为基础的监测实验室监测哨点监测,传染病监测目的,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的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早期识别流行和爆发,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和自然史对于已消灭(消除)或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病原学监测 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传染病监测的目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通过血清学监测进行人群免疫水平的监测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
5、措施的效果建立和检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发现新发传染病,监测系统设计,确定监测需求、澄清监测目的明确病例定义和分类确定系统框架、资料来源和报告方式制定数据分析方案确定监测信息分发和使用机制确定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我国传染病监测概况,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系统特定疾病监测系统,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疫情报告人报告程序与时限 责任报告人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向疾控机构报告疫情,并做好疫情登记报告方式通过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或通过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
6、卡片、电话报告等方式,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 室内通风、换气;加强饮水、饮食管理;除四害讲卫生;国境检疫;消毒降低人群易感性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锻炼身体,改善营养,劳逸结合,使用非特异性制剂等),学校常见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霍乱、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相关疾病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甲型肝炎,
7、病原体:甲肝病毒(HAV),属肠道病毒属72型,抵抗力较强,1005分钟灭活,紫外线1小时,含氯消毒剂敏感,只有一个血清型,IgM仅存在于发病后12周内,IgG抗体则长期保存流行病学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患者在病前2周至病后1周排毒量最多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流行地区发病集中于幼儿和少年儿童,免疫力持久,甲型肝炎-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天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起病急,畏寒、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少数以发热、头痛和上呼吸道症状开始,平均5-7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减轻,发热减退,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黄染,1-2周达高峰。可有大便颜
8、色变浅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有脾肿大,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体征消失,约2-4周急性无黄疸型自觉症状轻,仅表现为乏力、纳差、肝区痛、腹胀等,一般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细菌性痢疾,病原体-痢疾杆菌(志贺氏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4个群(志贺、福氏、鲍氏、宋内氏)39个血清型,对环境抵抗力强,水果、蔬菜、10的水中可存活10天,可引起水型和食物型爆发。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生活接触、水、食物、苍蝇等途径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不稳定 流行体征-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儿童高发,我国以福氏最常见,细菌性痢疾,潜伏期:数小时-7日急
9、性期 普通型:起病急,发热、发冷、全身不适、腹痛、腹泻,渐呈典型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腹部压痛,持续1-2周后缓解或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日数次、稀便,可有粘液,常无脓血,可有低热,病程数日。常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分为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和脑型(呼吸衰竭型)慢性期-病程超过2个月者 慢性迁延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发作型,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病原体 人轮状病毒属肠病毒科,分双壳颗粒和单壳颗粒,前一种有感染性,后一致无感染性流行病学 主要在青壮年中流行,也可使婴幼儿发病 流行季节,北方多
10、在冬春季,南方常在春夏季 常呈氺型爆发流行,但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 可能来源于某些动物,或者是人畜共患腹泻的病原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7日 突然起病以急性腹泻、腹痛、腹胀、腹鸣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等中毒症状,无发热或低热。每日大便10余次不等重者难以计数,呈喷射状水样便病程3-6日治疗原则补液是本病一项重要措施,预防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对病人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病原学 沙门氏菌-最常见,其显著特点是分布广泛,不耐热 副溶血弧菌-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球杆菌,对酸和热敏感嗜盐 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无致病性。包括肠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常见 传染病 预防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3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