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
《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学者专访/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窒息创造性思维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三、正确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四、端正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五、培养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五个环节,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曾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并曾多次在报刊上开展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全民性讨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民大讨论,发端于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在“世纪观察”栏目上刊登的一组关于忧
2、思中国语文教育的三篇文章(家长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中学教师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大学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分别就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标准化考试、教材教法与教学模式以及文学教育的目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的剖析和提出尖锐的批评,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共鸣与反响。,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综观这次大讨论,其规模是空前的,意义是深远的。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不仅在语文教育界前所未有,就是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也是罕见的。正像记者李建平的系列报导中所反映的,这次大讨论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争论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
3、是二者兼而有之),阅读、识字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标准化考试对阅读教学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次大讨论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以下三个方面:,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
4、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 1:“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
5、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九十年代以来,语文科高考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是一个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考查,命题是一个难题。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标准化的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即对文章中的一段话列出四种分析,让学生把最确切地反映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的一种选出来。由于这四种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其余三项都是似是而非的,在意思表达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必须经过仔细比较、斟酌,才能作出判断。显然
6、,要将这类选择题出得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是很不容易的。另外,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很难都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因此目前语文界对选择题的争议较大。,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支持用标准化选择题来考阅读能力的一派(例如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这种题型是在使用计算机阅卷之后出现的,目的是追求评分的准确性、科学性,避免人工阅卷的随意性,而在此之前,阅卷的随意误差是比较大的:据北京师大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几位教师分别阅同一份试卷,其评分差异最大达到35分。这就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机器阅卷,没有人
7、为的主观因素影响,要相对公平些。,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反对用标准化考试的一派则认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
8、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
9、练: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冲上二类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了。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些专家、学者曾为此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明确的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
10、力?!,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在这次全民大讨论批判矛头所指的三个方面中,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所造成的后果是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表明,这次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现状与改革的大讨论,批判的矛头虽然指向三个方面,但其批判的焦点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认为当
11、前语文教育是在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扼杀创新人材这正是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即症结所在。,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尽管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由于强调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使上述状况逐渐有所改变,但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总体上看,对上述根本问题只能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进行改革,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应当如何来缩短这个距离,以便尽快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
12、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的认识。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就是我们关于如何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论述。,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是争议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但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语言决定论语言与思维统一论思维决定论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1、语言决定论 这是由美国人
13、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一种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对英语和美洲各种印地安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对说话人来说,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都在运用这种背景知识。一种语言的背景知识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人在使用差别显著的语法时,这些语法就表明,观察外部相似行为有不同类型的观察和评价方式,从而使观察者得出不同的看法,并形成对世界的某种不同观点。”沃尔夫还明确指出:“总的来说,语言是影响说话者世界观和思维过程的最重要因素。”很清楚,沃尔夫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语言是思维的支配者,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二、端
14、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1、语言决定论 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系,有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的思维、可以决定人们的世界观。正如语言学家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6:“决定人们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按其经济地位不同而组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等级,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果真语言可以决定世界观的话,世界上就没有等级了。既然资本家和工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语言,世界观都是一样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劳资纷争。”可见,语言决定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2、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虽属不同
15、范畴,但是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所以二者是统一的。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华生(J.Watson),他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运动。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按照这种观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也在进行一种没有发出声音的说话,这种无声的、并非用于交际而是用于自我思考的言语活动一般称之为“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可以转换为外部言语(即可由听觉感知的具有语音形态的外显言语),人们有时自言自语,或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就是这种“转换”的表现。,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2、语言与思维
16、统一论 这种“统一论”不仅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在我们国内也得到不少语言学家的支持,甚至还有人进一步把“统一论”变成“等同论”,将语言和思维看成同一件事情。例如有人就认为“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另外还有人在赞同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看成是单纯的语言能力是不科学的”,“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写四个字。请大家想一想,议一议,这四个字能否包括语文能力的全部内涵?甚至能否包含它的主要内涵?我以为非。听、说、读、写还只是一种外部形式,核心是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2、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17、在“统一论”或“等同论”的指引下,语文学科变成了思维学科!甚至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再是语文能力的主要内涵!这类观点恐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不仅“等同论”显然不可能为学术界所接受,就是“统一论”也存在较大的漏洞。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足以驳倒这类理论天生的聋哑人或是失聪者,他们从小就丧失言语能力,但是他们仍可通过手势语、体态语等进行正常的思维(当然这种思维能力不可能达到像运用言语概念思维那样的高级程度)。,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3、思维决定论 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一种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思维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很密切,但并非“
18、同源”(同源是指物种的进化有相同的起源),当然更非“统一”或“等同”,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是思维决定语言。尽管这种观点承认,除了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以外,还存在无需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但只要是以语言为外壳的思维,那就必定是由思维所决定的。由于这种观点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这种思维决定论也被称作是“认知假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学者维果茨基。,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3、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在考察了德国的心理学家科勒用4年时间对黑猩猩所做的有关动物思维的大量实验研究后指出,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而这种
19、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因为众所周知,黑猩猩并不能说话,这表明黑猩猩无需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所以维果茨基认为,在黑猩猩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另外,黑猩猩也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声音来进行交际,它们能了解彼此的表情、手势、声音。问题是这些表情、手势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而声音则是表达欲望、感情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黑猩猩虽能发出声音,但并不是有声语言,它和思维没有联系。所以维果茨基认为,在黑猩猩向有声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前思维阶段”。,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3、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不仅从类人猿的发展进化角度考察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文教 中的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33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