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应用本科生讲座.ppt
《膜分离技术应用本科生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分离技术应用本科生讲座.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膜分离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学术讲座-,周俊波教授 博士生导师电话:,目录,发展简史基础知识常用技术设备简介,第一章 膜分离技术简介,第二章 膜分离技术应用,概述,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领域,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大致历程(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 40年代:透析 50年代:电渗析 60年代:反渗透 70年代:超滤和液膜 80年代:气体分离 90年代:渗透汽化,一、发展简史,国内研究历程,1958年开始研究离子交换膜;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
2、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进而进入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90年代国家科技部对无机陶瓷微滤膜的工业化技术组织了科技攻关,推进了陶瓷微滤膜的工业化进程。,二、基础知识,1.膜(membrane)(1)定义:在一定流动相(液体or气体)中,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把流动相分隔成两部分,这一薄层即为膜。其厚度在0.5mm以下。(2)分类:按孔径不同(or截留分子量):可分为 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按材料不同:无机膜(微滤膜,如: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高分子材料做成,如醋酸纤维素CA、聚
3、醚砜PES、芳香族聚酰胺、聚氟聚合物等)。,清洗:NaOH:水解蛋白质,皂化脂肪,溶解某些生物大分子 酸:HNO3,H3PO4,HCl(去除无机物)表面活性剂:SDS(乳化,湿润,分散生物大分子等 氧化剂:NaClO(强氧化能力)酶:一般不用,但如要去除某些多糖,淀粉酶有一定 作用。有机溶剂:20%-50%的乙醇可用于膜装置的灭菌和去除油脂等。但系统必须符合防爆要求。,2.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多孔薄膜为分离介质,使分离的溶液借助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通过膜,低分子溶质透过膜,大分子溶质被截留,以此来分离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的物质,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目的。示意图,3.
4、膜分离过程类型,4.膜过滤方式:,终端过滤(dead end filtration)以压力作为推动力,料液流动方向 与滤膜表面垂直,并且透过液方向与料 液一致。错流过滤(cross flow filtration)透过液方向垂直于进料的方向,而 料液流动方向与滤膜表面平行,进料以 一定流速冲刷膜表面,减小浓差极化效应。,以微滤为例,主要根据料液中固形物的含量多少来确定,0.5%则基本采用错流过滤。,三、常用技术分类,压力推动膜过程和各自分离特征,1.微滤(Microfiltration,MF),微滤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特别适
5、用于微生物、细胞碎片、微细沉淀物和其他在“微米级”范围的粒子。,2.超滤(Ultrafiltration,UF),原理: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分类:一般分为板框式(板式)、中空纤维式、管式、卷式等多种结构。应用:浓缩,脱盐,分离,纯化,去热原,缓冲液置换等。,两种压力差 p=p进-p出(回流液的循环动力)一般10 psi左右 调节方式:泵速,回流阀 pt=(p进-p0)+(p出-p0)*1/2=(p进+p出)*1/2-p0(膜过滤推动力),轴向、侧向压力差,pt对通
6、量的影响,压力较低:通量随pt成正比增加,如a压力增大:形成浓差极化层,趋势变缓,如b压力继续增大:浓差极化层达凝胶层浓度,通 量不随pt改变,如c,膜两侧平均压力差,3.纳滤(Nanofiltration,NF),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与其他压力驱动型膜分离过程相比,出现较晚。与反渗透相比,其操作压力更低,因此纳滤又被称作“低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Loose RO)。应用:食品工业、植物深加工、饮料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精细化工、环保工业,纳滤膜(陶氏),纳滤膜三大特点,MWCO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一般为 150 10
7、00 dalton;科学家推测其表面分离层可能拥有 1nm 左右的微孔结构,故被称之为“纳滤”。纳滤膜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因为它的表面分离层是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离子有静电相互作用。超低压大通量,即在超低压下(0.1Mpa 14.7psi)仍能工作,并有较大的通量。,4.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原理: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应用:美国最早用于将航天员的尿液回收为纯水。医学界还以反渗透法的技术用来洗肾(血液透析)。工业上已应用于海水脱盐,超纯水制备,从发酵液中分离溶剂等。特点:不需添加任何杀菌剂和化学物质,故不会发生化学相变。,示意图,
8、Vivaflow 50 回旋流/切向流超滤器,Vivaspin系列超滤浓缩离心管,25mm可换膜针头式滤器,(玻璃杯式)溶剂过滤器,四、设备简介:,QuixStand中空纤维柱系统,Pellicon超滤系统,不锈钢圆筒式正压滤器,0.1m2 陶瓷膜实验设备,22,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1 概述2.1.1 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的概念 分离膜是指能以特定形式限制和传递流体物质的分隔两相或两部分的界面。膜的形式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被膜分割的流体物质可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气态的。膜至少具有两个界面,膜通过这两个界面与被分割的两侧流体接触并进行传递。分离膜对流体可以是完全透过性的
9、,也可以是半透过性的,但不能是完全不透过性的。膜在生产和研究中的使用技术被称为膜技术。,23,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物质利用广度的开拓,物质的分离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分离的类型包括同种物质按不同大小尺寸的分离;异种物质的分离;不同物质状态的分离等。在化工单元操作中,常见的分离方法有筛分、过滤、蒸馏、蒸发、重结晶、萃取、离心分离等。然而,对于高层次的分离,如分子尺寸的分离、生物体组分的分离等,采用常规的分离方法是难以实现的,或达不到精度,或需要损耗极大的能源而无实用价值。,24,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具有选择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使上
10、述的分离问题迎刃而解。膜分离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作为分离的手段,实现物质分子尺寸的分离和混合物组分的分离。膜分离过程的推动力有浓度差、压力差和电位差等。膜分离过程可概述为以下三种形式:渗析式膜分离 料液中的某些溶质或离子在浓度差、电位差的推动下,透过膜进入接受液中,从而被分离出去。属于渗析式膜分离的有渗析和电渗析等;,25,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过滤式膜分离 利用组分分子的大小和性质差别所表现出透过膜的速率差别,达到组分的分离。属于过滤式膜分离的有超滤、微滤、反渗透和气体渗透等;液膜分离 液膜与料液和接受液互不混溶,液液两相通过液膜实现渗透,类似于萃取和反萃取的组合
11、。溶质从料液进入液膜相当于萃取,溶质再从液膜进入接受液相当于反萃取。,26,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的共同优点是成本低、能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并可回收有用物质,特别适合于性质相似组分、同分异构体组分、热敏性组分、生物物质组分等混合物的分离,因而在某些应用中能代替蒸馏、萃取、蒸发、吸附等化工单元操作。实践证明,当不能经济地用常规的分离方法得到较好的分离时,膜分离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往往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膜技术还可以和常规的分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技术投资更为经济。,27,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
12、膜与膜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没有相的变化(渗透蒸发膜除外),常温下即可操作;由于避免了高温操作,所浓缩和富集物质的性质不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膜分离过程食品、医药等行业使用具有独特的优点;膜分离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对无机物、有机物及生物制品均可适用,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上述优点,近二三十年来,膜科学和膜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成为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分离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医药、电子、电力、冶金、轻纺、海水淡化等领域。,28,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1.2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A
13、.Nelkt)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的研究。1861年,施密特(A.Schmidt)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29,第二章 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米切利斯(A.S.Michealis)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
14、真正的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渗透膜的研究。1967年,Du Pont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化。,30,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简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获得很大的发展。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能膜的地位又得到
15、了进步提高。,31,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1968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项专利。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高选择、多功能等特点,分离膜已成为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功能性高分子。,32,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1.3 功能膜的分类1.按膜的
16、材料分类,表21 膜材料的分类,33,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 根据分离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3.按膜断面的物理形态分类 根据分离膜断面的物理形态不同,可将其分为对称膜,不对称膜、复合膜、平板膜、管式膜、中空纤维膜等。,34,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4.按功能分类 日本著名高分子学者清水刚夫将膜按功能分为分离功能膜(包括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化学功能膜)、能量转化功能膜(包括浓差能量转化膜、光能转化膜、机械能转化膜、电能转化膜,导电膜)、生物功能膜(
17、包括探感膜、生物反应器、医用膜)等。,35,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1.4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分离膜的基本功能是从物质群中有选择地透过或输送特定的物质,如颗粒、分子、离子等。或者说,物质的分离是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实现的。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及其传递机理如表42所示。,36,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表22 几种主要分离膜的分离过程,37,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续上表,38,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目前,实用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有:纤维素酯类、聚砜类、聚酰胺类及其他材料。从品种来说,已有成百种以上的膜被制备出来,其中约40多种已被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以日本为例,
18、纤维素酯类膜占53,聚砜膜占33.3,聚酰胺膜占11.7,其他材料的膜占2,可见纤维素酯类材料在膜材料中占主要地位。,39,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2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及应用领域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有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渗析(D)、电渗析(ED)、液膜(LM)及渗透蒸发(PV)等,下面分别介绍之。2.2.1 微孔过滤技术1.微孔过滤和微孔膜的特点 微孔过滤技术始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以静压差为推动力,利用筛网状过滤介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分离的膜过程。实施微孔过滤的膜称为微孔膜。,40,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微孔膜是均匀的多孔薄膜,厚度
19、在90150m左右,过滤粒径在0.02510m之间,操作压在0.010.2MPa。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商品化的微孔膜约有13类,总计400多种。微孔膜的主要优点为: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能将液体中所有大于制定孔径的微粒全部截留;孔隙大,流速快。一般微孔膜的孔密度为107孔/cm2,微孔体积占膜总体积的7080。由于膜很薄,阻力小,其过滤速度较常规过滤介质快几十倍;,41,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无吸附或少吸附。微孔膜厚度一般在90150m之间,因而吸附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无介质脱落。微孔膜为均一的高分子材料,过滤时没有纤维或碎屑脱落,因此能得到高纯度的滤液。微孔膜的缺点:颗粒容量较小,易
20、被堵塞;使用时必须有前道过滤的配合,否则无法正常工作。,42,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微孔过滤技术应用领域 微孔过滤技术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1)微粒和细菌的过滤。可用于水的高度净化、食品和饮料的除菌、药液的过滤、发酵工业的空气净化和除菌等。(2)微粒和细菌的检测。微孔膜可作为微粒和细菌的富集器,从而进行微粒和细菌含量的测定。,43,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3)气体、溶液和水的净化。大气中悬浮的尘埃、纤维、花粉、细菌、病毒等;溶液和水中存在的微小固体颗粒和微生物,都可借助微孔膜去除。(4)食糖与酒类的精制。微孔膜对食糖溶液和啤、黄酒等酒类进行过滤,可除去食糖中的杂
21、质、酒类中的酵母、霉菌和其他微生物,提高食糖的纯度和酒类产品的清澈度,延长存放期。由于是常温操作,不会使酒类产品变味。,44,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5)药物的除菌和除微粒。以前药物的灭菌主要采用热压法。但是热压法灭菌时,细菌的尸体仍留在药品中。而且对于热敏性药物,如胰岛素、血清蛋白等不能采用热压法灭菌。对于这类情况,微孔膜有突出的优点,经过微孔膜过滤后,细菌被截留,无细菌尸体残留在药物中。常温操作也不会引起药物的受热破坏和变性。许多液态药物,如注射液、眼药水等,用常规的过滤技术难以达到要求,必须采用微滤技术。,45,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2.2 超滤技术 1.超滤和超
22、滤膜的特点 超滤技术始于 1861 年,其过滤粒径介于微滤和反渗透之间,约510 nm,在 0.10.5 MPa 的静压差推动下截留各种可溶性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酶等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及胶体,形成浓缩液,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及浓缩目的。超滤技术的核心部件是超滤膜,分离截留的原理为筛分,小于孔径的微粒随溶剂一起透过膜上的微孔,而大于孔径的微粒则被截留。膜上微孔的尺寸和形状决定膜的分离效率。,46,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超滤膜均为不对称膜,形式有平板式、卷式、管式和中空纤维状等。超滤膜的结构一般由三层结构组成。即最上层的表面活性层,致密而光滑,厚度为0.11.5m,其中细
23、孔孔径一般小于10nm;中间的过渡层,具有大于10nm的细孔,厚度一般为110m;最下面的支撑层,厚度为50250m,具有50nm以上的孔。支撑层的作用为起支撑作用,提高膜的机械强度。膜的分离性能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层和过度层。,47,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中空纤维状超滤膜的外径为0.52m。特点是直径小,强度高,不需要支撑结构,管内外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差。此外,单位体积中空纤维状超滤膜的内表面积很大,能有效提高渗透通量。制备超滤膜的材料主要有聚砜、聚酰胺、聚丙烯腈和醋酸纤维素等。超滤膜的工作条件取决于膜的材质,如醋酸纤维素超滤膜适用于pH=38,三醋酸纤维素超滤膜适用于pH=29,芳香
24、聚酰胺超滤膜适用于pH=59,温度040,而聚醚砜超滤膜的使用温度则可超过100。,48,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2.超滤膜技术应用领域 超滤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作为反渗透预处理、饮用水制备、制药、色素提取、阳极电泳漆和阴极电泳漆的生产、电子工业高纯水的制备、工业废水的处理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超滤技术主要用于含分子量500500,000的微粒溶液的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膜分离过程之一,它的应用领域涉及化工、食品、医药、生化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49,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1)纯水的制备。超滤技术广泛用于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除去,用于制备高纯饮用水、电
25、子工业超净水和医用无菌水等。(2)汽车、家具等制品电泳涂装淋洗水的处理。汽车、家具等制品的电泳涂装淋洗水中常含有12的涂料(高分子物质),用超滤装置可分离出清水重复用于清洗,同时又使涂料得到浓缩重新用于电泳涂装。(3)食品工业中的废水处理。在牛奶加工厂中用超滤技术可从乳清中分离蛋白和低分子量的乳糖。,50,第二章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4)果汁、酒等饮料的消毒与澄清。应用超滤技术可除去果汁的果胶和酒中的微生物等杂质,使果汁和酒在净化处理的同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操作方便,成本较低。(5)在医药和生化工业中用于处理热敏性物质,分离浓缩生物活性物质,从生物中提取药物等。(6)造纸厂的废水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离 技术 应用 本科生 讲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3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