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治疗对策饶明俐讲.ppt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治疗对策饶明俐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治疗对策饶明俐讲.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饶明俐,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治疗对策,一 脑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动脉瘤、血液病等。正常脑动脉能耐受1500mmHg压力而不破裂,故发生脑出血的动脉基本上均伴有管壁的破坏,特别是有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引起小软化后出血。,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二 脑出血后的组织学变化,1.初期:,多数出血于2030分钟形成血肿。脑出血急性期出血灶由液态或半液态的红细胞团组成,其中可能含有小块的坏死脑组织,其周边可见出血的瘀点及水肿,水肿多出现于出血后67小时,872小时加重,并达高峰。数
2、天后,血肿变得更稠呈褐色。出血2天后,出血灶周围可见多核白细胞。因脑出血的血肿一般均较大,对周围组织挤压,故周围组织常有缺血软化。,一般在出血后4天内。,血肿吸收后,形成胶质纤维瘢痕或中风囊。,2.血肿吸收期,持续515天。,大约在出血410天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逐渐被吞噬细胞吞噬。,3.后期:,三 脑出血后继发损伤,本科分析剖检的52例大脑出血中,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其中中脑出血12例(30.8%),桥脑出血9例(23.1%),中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1)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 干7例(18%),呈索条
3、状,多沿锥体束流入 中脑基底部。,(2)大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 者2例(5.2%)。,(3)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 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共8例(20.5%)。,(4)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点片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充血、水肿区界限相当明显,与旁正中动脉或长、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另外,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
4、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中31例(79.5%)的最高收缩压达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斜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1)破入脑室的部位:由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速度不同,血液破入脑室的部位亦不同。,2.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壳核出血:多破入侧脑室前角或体部。其中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尾核丘脑沟
5、处)占72.9%,侧脑室前角外方、尾核头上方占25%,直接穿破内囊膝部入侧脑室占2.1%。,丘脑出血:多破入第三脑室。,脑桥及小脑出血:多破入第四脑室。,(2)血液破入脑室的机理:早期直接破入脑室:出血量多、发 生急、或出血靠近脑室者;通过边缘软化处破入脑室:多见 于尾核与丘脑及胼胝体与尾核头之间 的白质因缺血软化,使血肿易于穿 过软化处破入脑室。,(3)血液破入脑室的后果:取决于破入脑室的血量,如破入脑室的血量较少,症状可无明显加重,甚至还可减轻症状;如大量破入脑室,不但可损伤丘脑下部、而且可阻塞导水管等部位,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1)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出血 病理 生理 改变 治疗 对策 饶明俐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9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