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皮肤的基础理论.ppt
《绪论、皮肤的基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皮肤的基础理论.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容皮肤科学(Cosmetic Dermatology),学习的基本要求,难点:皮肤的解剖结构,重点:皮肤的解剖结构,皮纹及其皮肤的线,掌握:皮纹与皮肤的线,掌握:表皮与真皮的分层,掌握:皮肤的解剖结构,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及范畴,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是一门以皮肤科学为基础、以医学美学为指导,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和美容手段,旨在维护、改善、修复和塑造人体皮肤的健与美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它是皮肤科学与美学、美容学、化妆品学等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目的是为提高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专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美容皮肤科学的有关基
2、础理论建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美容学、美容皮肤科学等;研究美容皮肤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建设,如美学、美容心理学、美容伦理学等;研究美学、美容学、皮肤科学有机结合方法、途径。,临床实践,美容皮肤内科学 美容皮肤外科学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 皮肤护理与保健美容学 美容皮肤心理学的咨询技术 皮肤物理化学美容治疗技术 皮肤护理美容操作技术与方法 损容性皮肤病诊疗技术与审美评价,专业教育,医学教育中美容皮肤科学的教育,皮肤美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第二节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0世纪80年代: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90年成立专业组织处于初始阶段;落后于国外同行(理论、设备、原材
3、料);落后于皮肤科专业的其它领域、落后于美容市场的要求。学科展望:春天已到来、前景一片灿烂,近年来我国美容皮肤科的发展,正常皮肤生理、美学数据开始采集整理;皮肤美容外科异军突起;无创皮肤检测技术接近国际水平;激光美容走在世界前列;化妆品研究与皮肤科学结合日益紧密;中医中药成为民族特色;,第三节美容皮肤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医学美学的关系 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前者的应用与 实践与美容医学的关系 主要组成部分与皮肤科学的关系美容皮肤科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第四节美容皮肤科学特点及学习路径,一、熟悉了解皮肤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二、掌握常见皮肤病临床诊断和处理;三、掌握皮肤美容技术的原
4、理和基本操作。四、理论联系实际。,第二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第一节 皮肤胚胎学皮肤覆于人体的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6%,成人皮肤的面积约为1.52平米。,表皮来源于外胚层,真皮来源于中胚层。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构成。表皮由表及里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皮层、基底层(生发层)。真皮由浅及深可分为乳头层、网状层。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附属器官。,第二节 皮肤解剖与组织学一、表皮,表 皮(epidermis):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
5、。角质形成细胞由深向浅按分化程度有序排列,最终形成富含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质细胞而脱落,角蛋白的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外界物理、化学、微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角质形成细胞间以桥粒相连接,,桥粒是由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膜各自发出的卵圆形的致密的突起,主要由跨膜蛋白和桥粒斑蛋白构成。通过相邻细胞间张力细丝网形成连续的牢固的网状结构。具有很强的抗张力。角质细胞间由深至浅桥粒逐渐消失,这样角质层就既不断的形成又不断地有规则的脱落,使表皮厚度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形态、大小、排列)可将表皮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角质层 透明层 表皮 颗粒层 棘 层 基底
6、层,(一)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515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及细胞间质组成。角质细胞是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终点。角质细胞包埋于细胞间质之中,Peter Elias教授20世纪70年代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砖墙结构”。是皮肤吸收外界物质的主要部位,占皮肤吸收的90%,因角质间隙以脂质为主,故皮肤吸收也以脂溶性物质为主。,角质层具有防止水分丢失的重要功能,正常情况下角质层的含水量为10%20%。温度升高或角质损伤等因素使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增加。温度下降角质细胞含水量下降,并可发生皲裂。正常情况下经皮水分流失量为25g/h/m2。(教材P13有错误!参考资料附图),角质层还对紫外线、
7、微生物及理化因素具有防御作用。角质层细胞间质主要由脂质和少量天然保湿因子构成。来源于颗粒层、棘细胞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板层小体合成的脂质以胞吐作用的方式释放到角质细胞的间隙,能以共价键与角质细胞相结合,这些脂质就称为结构脂质。,结构脂质的主要成分:神经酰胺50%、胆固醇25%、游离脂肪酸10%20%。结构脂质的特点:有亲水极和亲油极;在角质细胞间和周边自动排列成双分子层;是防止水分和大多数化学物质进出皮肤的强大屏障。,天然保湿因子(NMF),天然保湿因子(NMF):是存在于角质层内能与水结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质的总称。是丝聚合蛋白水解后成的游离氨基酸;是水溶性的高效吸湿性分子化合物。天然保湿因子(N
8、MF)的作用:帮助角质细胞吸收水分;维持水合功能;促进酶的代谢反应;促进角质层分化成熟。导致NMF减少因素:过度使用洗涤剂、湿度降低、紫外线照射、年龄增大等。,NMF中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和乳酸盐占较大比重,在角质层保湿上起重要作用,但其本身无保湿性,在皮肤内形成钠盐,方能发挥保湿效果。,皮脂膜,皮脂膜:是润泽脂质(由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细胞崩解产生的脂质共同组成)与汗腺里分泌出来的汗液乳化形成覆盖于皮肤表面的一层透明的弱酸性薄膜(结构脂质的标志性成分:神经酰胺)作用:保湿、调节PH、保持表皮完整、促进吸收、抗微生物。,(二)透明层,透明层是在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有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
9、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形成防止水及电解质、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仅见于掌跖的表皮。,(三)颗粒层,颗粒层:位于棘细胞上方,由13层梭形细胞组成。胞内有较多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强嗜硷性的透明角质颗粒,故名颗粒层。在颗粒层上部,被膜颗粒增多,并向细胞膜移动,渐与胞膜融合,释放结构脂质,(四)棘细胞层,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棘细胞构成,胞核较大呈圆形,相邻细胞之间以突起的桥粒相连,由里及表棘细胞渐趋扁平。最深层的棘细胞具有分裂功能,参与表皮的损伤修复。棘细胞及颗粒层细胞内卵圆形双层膜包被的板层状颗粒称为Odland小体,板层小体、板层颗粒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绪论 皮肤 基础理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