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第二章.ppt
《环境毒理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毒理学第二章.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欢迎选修,主讲:刘章现教授,环境毒理学,第二章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2.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2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2.3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2.4 生物蓄积与生物放大,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1.概述 2.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3.环境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外源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其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决定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在空间位置或形态特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污染物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或其它生物体,发生作用时的污染物距离污染源可能已经很远很远,而且很可能污染物的状态、浓度、组分等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从污染源释放出的
2、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有时也称其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或环境转归。(environmental fate),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的意义: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规律,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物,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迁移和转化的相互联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往是相互依赖和伴随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迁移为转化提供了环境条件,而转化又为迁移提供了新的理化特征等物质基础,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污染物的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可归纳为
3、: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性迁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1、机械性迁移 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不同,我们一般可分为:气的、水的以及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等。,环境污染物的迁移1)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均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2)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的距离等因素影响。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
4、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3)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指污染物及其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环境中吸附了污染物的气溶胶、颗粒物、悬浮物等主要以重力沉降的方式在环境中自然迁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迁移方式 包括风化淋溶作用、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物理化学迁移常伴随污染物的转化!,环境污染物的迁移,1)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2)溶解挥发作用:溶解作用是一切可溶性污染
5、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方式之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酸碱作用:常表现为环境pH值变化。酸性环境使大多数污染物形成易溶性化合物,促进污染物的迁移。络合作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作用力。当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时,经常和其他离子、离子团或有机大分子络合。络合分子或离子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因而大大改变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及归宿。,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吸附作用:吸附是发生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对其他物质的一种吸着现象,也是一种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作用力。氧化还原作用:是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反应。,环境污染物的迁移,3、生物性迁移 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叫做生物性
6、迁移。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三种类型。,1)生物浓缩(boiconcentration):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的程度用浓缩系数表示(BCF):,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生物浓缩的意义,生物种类不同,代谢机能不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种物质的浓缩系数不同。生物浓缩的研究对于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迁移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的危害,以及确定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和制定环境标准均有重要意义。,环境污染物的迁移,2)生物蓄积(bioaccumulation)指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
7、种污染物,而使BCF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蓄积的程度用生物蓄积系数(BAF)表示。:,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生物蓄积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取决于该生物摄取和消除该污染物的速率之比,摄取量如果大于消除量,就会发生生物积累。,环境污染物的迁移,3)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BMF)表示生物放大的程度:,环境污染物的迁移,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food chain)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
8、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种类:陆生食物链水生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白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绿藻。,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的程度,都用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表示,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生物浓缩是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和环境中的浓度相比;生物蓄积是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代谢阶段机体内的浓度相比;生物放大是同一食物链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浓度相比.,2.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新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取决于
9、 污染物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2.环境污染物的转化,(一)物理转化作用 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物理转化与污染物迁移两者之间存在的伴随关系较为密切.,2.环境污染物的转化,(二)化学转化作用 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1)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污染物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2)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污染物的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3)在土壤中的化学转化,一些农药的水解反应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催化作用而被加速。,2.
10、环境污染物的转化,(三)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 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生物转化结果:生物转化使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或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生物转化使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思考题,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有何异同和联系?2、何谓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描述生物性迁移过程?3、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的基本类型?,第二节 外源性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和转化,2.1 概述环境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一般可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化学物在组织
11、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化学物的毒性大小和部位,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密切关系。研究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 目的是了解化学物在体内的转归、生物学效应和毒作用机理。,2.2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2.2.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吸收 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均需通过各种生物膜屏障才能进出细胞、组织和机体。因此,要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对化学物的生物转运有深刻的理解。,2.2.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一、质膜与生
12、物膜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三、生物膜的功能作用,一、质膜与生物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称为细胞膜,亦称质膜。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等)外面也包围有膜。细胞膜(质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各种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基本上是相似的。,二、生物膜的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生物膜的功能主要通过蛋白质来完成。磷脂+蛋白质构成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物质转运的载体,有的是接受化学物质的受体,有的是能量转换器,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等。因此,生物膜在物质转运、毒物作用、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生
13、物膜的功能作用,保持细胞和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可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传递信息;膜上的酶类(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类等),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其他:与细胞的运动有关、参与细胞繁殖中的DNA分离过程、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有许多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与生物膜有关,特别是大多数毒性较强和作用较为专一的毒物。例如,氰化钾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有机磷化合物作用于半嵌入在质膜的乙酰胆碱酯酶。又如,有的镶嵌在膜上的蛋白质是某些有毒化学物质的专一受体,受体是某些环境化学物作用的靶,能使化学物有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靶细胞和靶器官)。,2.
14、2.2 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通过方式,简单扩散、滤过作用,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动作用,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皮)扩散,称为简单扩散。,大多数环境化学物可以此方式通过生物膜。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如下: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等。,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之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凡脂溶性大、水溶性小的物质,即脂/水分配系数愈大
15、,一般愈易透过生物膜,如葡萄糖、氨基酸、钠、钾等离子。但是,对于脂溶性低而水溶性极高,即脂/水分配系数过小的物质,也不易经简单扩散进入细胞,如磷脂。只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均高的物质才更容易经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二、滤过作用,滤过是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生物膜上有一些亲水性孔道或间隙,它们是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中亲水性氨基酸构成。如在膜的两侧存在着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时,水就能携带小分子溶质经亲水性膜孔顺压差而透过生物膜。凡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化学物,均可随同水流透过生物膜。大多数细胞的膜孔较小,约为0.4nm,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膜孔较大,约为710nm。,在
16、一般情况下,凡分子量小于100200的化合物均可通过直径0.4nm左右的亲水性孔道,例如经口服的铅盐10,锰盐4,镉盐1.5和铬盐1可被胃肠道吸收;凡分子量小于白蛋白分子的化合物可通过直径34nm左右的亲水性孔道。例如水由肾小球滤过时,除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外,其余溶于血浆中的物质均可透过肾小球的亲水性孔道进入肾小管。,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化学物质,不能通过上述方式转运,需通过生物膜上的特殊转运系统转运。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需有载体(或称运转系统)参加。载体一
17、般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与被转运的化学物形成复合物,然后将化学物运入生物膜另一侧并将化学物释放。结合时载体构型发生改变,但组成成分不变;释放化学物后,又恢复原有构型,以进行再次转运。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如果两种化学物基本相似,又需要同一载体进行转运,则两种化学物之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少数外源化学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性质与体内某些营养物质或内源化学物相似,就会
18、假借后者的载体进行转运,例如铅可利用钙的载体,铊利用铁的载体,5-氟尿嘧啶通过嘧啶运转系统。,主动转运对化学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特别是对已吸收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通过肝肾从体内排出具有重要意义。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可通过主动转运透过生物膜。主动转运载体对维持细胞内正常的钠、钾、钙浓度有重要作用。又如铅、镉、砷等化学物,通过肝细胞的主动转运而进入胆汁排出体外。,四、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散或载体扩散。转运过程不消耗代谢能量。,由于利用载体,生物膜具有一定的主动
19、性和选择性,但又只能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故又属于扩散性质。一些水溶性化学物分子如葡萄糖的转运,由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和由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均通过易化扩散。,五、吞噬和胞饮,一些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异物包围进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称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液滴异物也可通过此种方式进入细胞,称为吞饮或胞饮作用(pinocytosis)。吞噬和胞饮作用可合称为入胞作用(endocytosis),或膜动转运(cytosis)。,2.2.3 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
20、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讨论:以人体为例,讨论环境化学物被机体吸收的途径或方式!,机体吸收环境化学物的主要途径,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注射等,消化道吸收,消化道是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最主要的途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但主要在小肠。,环境化学污染物通过口腔粘膜的吸收极少。在胃内和小肠内的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吸收。有机酸主要在胃内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但事实上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因此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小肠粘膜细胞膜上亲水性孔道直径为0.4nm左右,可滤过吸收分子量为100200以下的小
21、分子化学物。胃肠道上皮细胞还可通过胞饮或吞噬吸收一些颗粒状物质。,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形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如小肠内的菌丛能将芳香硝基化合物还原成可导致甲状腺肿和致癌的芳香胺。又如,饮用含高浓度硝酸盐的井水,在婴儿由于胃肠道pH较高并存在有大肠埃希氏菌等菌丛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从而使血中变性血红蛋白增高,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成人则不会发生此种疾病,呼吸道吸收,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从呼吸道侵入机体。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随同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危险性很大。从鼻腔到肺泡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对化学物的吸收情
22、况也不同,愈入深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吸收量愈大。,肺是呼吸道中主要吸收器官。,人体肺泡数量约3亿个,表面积达50100m2,相当于皮肤吸收面积的50倍左右。肺泡周围布满长约2000km的毛细血管网络,血液供应很丰富,毛细血管与肺泡上皮细胞膜很薄,仅1.5m左右,有利于外源化学物的吸收。,肺泡对气态物质的主要吸收方式是简单扩散。对气体如CO、NO2、SO2,挥发性液体如C6H6、CCl4的蒸气及气溶胶硫酸雾等物质经肺吸收的速度甚快,仅次于静脉注射。,抽烟人的肺!,影响肺泡吸收速度的因素,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愈大的气体愈易被吸收入血。例如乙醇的血/气分配系数为1300,乙
23、醚为15,二硫化碳为5,所以,乙醇远比乙醚和二硫化碳易被吸收。溶解度和分子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空气进入呼吸道后,较大的颗粒阻留在上呼吸道表面,由于表面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纤毛运动速度随在呼吸道的部位而异,一般每分钟1mmlcm之间,在1小时内可清除粘膜表面的沉积物达90以上。,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和惯性碰撞而大部分迅速沉积在上呼吸道;颗粒物直径为510m者,因沉降作用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甚至到达肺泡;直径小于1m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到达肺泡的颗粒物质的去向,直接
24、从肺泡吸收入血液;随粘液咳出或咽入胃肠道;游离或被吞噬的颗粒物可透过肺的间质进入淋巴系统。有些颗粒可长期留在肺泡内,形成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皮肤吸收,一般来说皮肤对环境化学物的通透性较弱,是将机体与外界环境隔离的良好屏障。但确有不少外源化学物可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毒性作用。例如,四氯化碳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肝损害:不少农药,例如某些有机磷农药,可经完整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皮肤吸收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表皮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环境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表皮;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但后者不如前者重要,因其只占皮肤表面积的0.11。,环境化学物通过表皮需通过三层屏障
25、:表皮角质层,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化学物不易通过无损伤的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能阻止水液、电解质及某些水溶性物质,但脂溶性物质可通过;基膜,位于表皮和真皮连接处,仅能阻止某些物质透过,大多数物质通过表皮后可自由地经乳突毛细管进入血液。,经毛囊吸收的物质不经过表面屏障,化学物可直接通过皮脂腺和毛囊壁进入真皮。电解质和某些金属,特别是汞,可通过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而被吸收。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大鼠与兔的皮肤较猫更易透过,豚鼠、猪及猴的皮肤通透性与人相似。各种杀虫剂对昆虫外壳的通透性远高于对哺乳动物和人的皮肤的通透性。因此,DDT注射染毒时,昆虫和哺乳动物的LD50几乎相等,而经皮肤染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毒理学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