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涂裝技术-9单元车身涂装漆膜缺陷防治.ppt
《汽车涂裝技术-9单元车身涂装漆膜缺陷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涂裝技术-9单元车身涂装漆膜缺陷防治.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朱明 高级技师、经济师,工程师 高级技能专业教师 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单元七 常见涂装缺陷及防治 车身涂装漆膜缺陷,朱明工作室,单元七 常见涂装缺陷及防治,1 喷涂过程中产生的漆膜缺陷及其防治方法2 喷涂后产生的漆膜破坏状态及其防治方法,1 喷涂过程中产生的漆膜缺陷及其防治方法,涂装过程(含涂装后不久)中产生的漆膜缺陷,一般与被涂物表面的状态、选用的涂料、涂装方法及操作、涂装工艺及设备和涂装环境等因素有关。,11 颗粒,漆膜中的凸起物呈颗粒状分布在整个或局部表面上的现象。,11 颗粒,漆膜中的凸起物呈颗粒状分布在整个或局部表面上的现象。1、产生原因(1)涂装环境的空气清洁度差。调漆室
2、、喷漆间内有灰尘。(2)施喷件表面不清洁。如打磨后施喷件内外没有彻底清洁;选用质量较差的绵布做清洁,而绵布的纤维物留在施喷件上。(3)施工操作人员工作服、手套等材料掉纤维。(4)易沉淀的涂料未充分搅拌或过滤。(5)涂料变质,如漆基析出或反粗,颜料分散不佳或产生凝聚,有机颜料析出,闪光色漆的漆基中铝粉分散不良等。(6)喷漆间内温度过高或溶剂挥发太快。(7)漆雾过多(干喷涂),涂料的粘度过高。(8)输漆系统中用的泵不合适,喷漆间压力不平衡,压缩空气没有过滤或过滤时不充分。,11 颗粒,2、防治方法(1)调漆室、喷漆间内的空气除尘要充分,确保涂装环境洁净。(2)施喷件表面应清洁。如用粘性擦布擦净或用
3、压缩空气吹净喷涂表面上静电吸附的尘埃。(3)操作人员要穿戴不掉纤维的工作服及手套。(4)供气管路上要安装有过滤器。(5)不使用变质或分散不良的涂料。(6)调整喷漆间内的温度,添加高沸点溶剂。(7)注意喷涂顺序,注意喷漆间内的风速,调整油漆粘度。(8)推荐使用柱塞泵,调整压缩空气的压力。,12 异物沾污,由于铁粉、水泥粉、干漆雾、树脂或化学品等异物的附着,漆面变粗糙、脏污或带有色素物质的沾污,产生异色斑点等现象,令漆面腐蚀和脱色。严重的情况下,这些物质会破坏漆面的光洁度。,12 异物沾污,1、产生原因(1)在漆面干燥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铁粉、水泥粉、砂尘、干漆雾等异物的侵入和附着。(2)漆面接触
4、沥青、焦油、酸性物质、树脂、昆虫、鸟粪、化学物质和有色素的物质等。如焦油粘到油漆表面,脱色的情况就会产生,由于部分焦油分子迁移到油漆表面,留下污染的棕黑色斑点,而造成腐蚀。(3)工业废气、化学品等会穿透油漆表面,使漆面脱色。(4)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发霉。2、防治方法(1)保漆面干燥场所的清洁,消除污染物。(2)防止漆面与污染介质相接触,选用耐沾污性好的涂料。(3)选用防霉性强的涂料或在涂料中添加防霉剂。,13 气泡,搅拌引起的气泡或由溶剂蒸发产生的气泡,在涂装成膜过程中未消失而残留在漆膜中,统称为气泡。分别称为水气泡、溶剂气泡或空气泡。,13 气泡,1、产生原因(1)溶剂挥发快,涂料的粘度偏高。
5、(2)烘干时加热速度过快,晾干时间过短。(3)施喷件的表面(填料、裸露金属等)未进行充分的清洁;漆面中含有(或残留有)溶剂、水份或空气。(4)搅拌混入涂料中的气体未释放尽就喷涂。(5)当喷涂面漆后,工件长时间存放于潮湿环境中,而形成潮湿效应。(6)施喷件的温度过高从而加速了正常干燥相隔时间。2、防治方法(1)使用指定溶剂,粘度应按涂装方法选择,不宜偏高。(2)漆面烘干时升温不宜过急。(3)施喷件表面应干燥清洁,上面不能残留有水份和溶剂。(4)添加醇类溶剂或消泡剂。(5)喷涂面漆后,工件应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6)降低施喷件的温度,使其温度略高于喷涂环境温度。,14 流挂,喷涂在施喷件垂直面上的
6、涂料向下流动,使漆膜产生不均一的条纹和流痕的现象,根据流痕的形状可分为下沉、流挂、流淌等。,14 流挂,1、产生原因(1)所用溶剂挥发过慢或与涂料不配套。(2)一次喷涂过厚,喷涂操作不当,重枪过多,或喷涂距离和角度不正确。(3)涂料粘度偏低。(4)喷涂时环境温度过低或周围空气中的溶剂含量过高。(5)涂料中含有密度大的颜料(如硫酸钡)。(6)在光滑的被涂物或漆膜上喷涂新漆时,也容易发生垂流。(7)各涂层之间的相隔时间太短。(8)喷枪的喷嘴直径过大。2、防治方法(1)正确选择溶剂,注意溶剂的溶解能力和挥发速度。(2)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喷涂均匀,注意喷枪与喷涂表面的距离和角度,一次不宜喷涂太厚
7、(一般控制在20微米左右为宜)。(3)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黏度和温度。(4)加强换气,喷漆间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上。(5)调整涂料配方或添加阻流剂。(6)在喷涂前要预先打磨。(7)喷枪的喷嘴直径应适当。,15 缩孔、抽缩、鱼眼,受施喷件表面存在的(或混入涂料中的)异物(如蜡、油或硅酮等)的影响,涂料不能均匀附着,产生收缩而露出施喷件表面的现象。,15 缩孔、抽缩、鱼眼,1、产生原因(1)所用涂料的表面张力偏高,流平性差,释放气泡性差,本身对缩孔的敏感性差。(2)调漆工具及设备不洁净,使有害异物(有些是肉眼看不见的)混入涂料中。(3)被涂物表面不干净,有脂肪、油、蜡、肥皂、硅酮等异物附着。(4
8、)涂装车间中空气不清洁,有油雾、漆雾、蜡雾等。(5)涂装工具、工作服、手套不干净。2、防治方法(1)在选用涂料时,要注意涂料对缩孔的敏感性。(2)在喷漆间,无论是设备、工具还是生产用辅助材料等,绝对不能带有对涂料有害的物质,尤其是硅酮。使用前要进行试验检查。(3)应确保压缩空气清洁,无油无水。(4)确保涂装环境清洁,空气中应无灰尘、油雾和漆雾等漂浮。(5)严禁用手、脏擦布和脏手套接触被涂物表面,确保被涂物表面的清洁。(6)在旧涂层上喷漆时,应用砂纸充分打磨,并擦拭干净。,16 凹坑、凹陷、麻点,漆膜表面上产生象火山口那样的,直径大小为0.53的凹坑现象。凹坑、凹陷、麻点与缩孔、抽缩、鱼眼的差别
9、是不露出被涂物表面。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与缩孔、抽缩、鱼眼相似。,17 色不匀(色发花).,漆膜的颜色不均匀,出现斑印、条纹和色相杂乱的现象。一般是由涂料的涂装不当,及涂料组分变化等引起的。,17 色不匀(色发花).,1、产生原因(1)涂料中的颜料分散不良或两种以上的色漆相互混合时混合不充分。(2)所用溶剂的溶解能力不足或施工黏度不适当。(3)面漆层过厚,使漆膜中的颜料产生表里“对流”现象。(4)在涂装车间附近有能与漆膜发生作用的气体(如氨、二氧化硫等)。(5)喷涂时喷涂压力过高或过低。2、防治方法(1)选用分散性和互溶性良好的颜料。(2)选择适当的溶剂,采用符合工艺要求的涂装黏度及漆膜厚度。(
10、3)调配复色漆时应使用同一类型的颜料,最好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类型的颜料。(4)喷涂时喷枪走枪要均匀,喷涂压力大小要适当。,18 浮色(色分离),涂料中各种颜料的粒度大小、形状、密度、分散性、内聚性等的不同,使漆膜表面和下层的颜料分布不均,各断面的色调有差异的现象,与色不均的差别在于浮色漆膜外观色调一致,但湿漆膜和干漆膜的色差大。,18 浮色(色分离),1、产生原因(1)在涂装含有两种以上颜料的复色涂料时,由于溶剂在涂层的表里发挥不一,易出现对流而产生浮色现象。(2)涂料中颜料的密度相差悬殊。(3)喷涂时喷涂压力过高或过低。2、防治方法(1)改进涂料配方(如选用不易浮色的、易分散的颜料)。(2
11、)添加防浮色剂,如硅油对防止浮色有明显的效果。(3)喷涂时喷枪走枪要均匀,喷涂压力大小要适当。,19 云斑(银粉不匀),在喷涂金属银粉漆面时,因喷涂的厚度不均匀,施工方法不当和所用溶剂与涂料不配套而引起的银粉分布不匀,定向不匀,导致漆膜外观颜色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缺陷常常发生在喷涂大面积的金属银粉漆面时。,19 云斑(银粉不匀),1、产生原因(1)涂料配方不当(如银粉含量偏低、溶剂的密度大、树脂的分子量低等)。(2)喷涂时涂料黏度过低或过高。(3)涂层过厚或膜厚不均匀,雾化差,喷涂操作不熟练。(4)喷涂银粉漆与清漆采用“湿碰湿”工艺时,中间相隔时间过短。(5)喷涂环境温度低。(6)涂层受湿空气或
12、潮湿天气影响。2、防治方法(1)改进涂料配方,使用油漆厂指定的溶剂。(2)选用合适的喷涂黏度。(3)提高喷涂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采用专业喷涂工具。(4)采用“湿碰湿”工艺时,中间相隔时间要足够。(5)将喷涂时的环境温度调节到合适的范围内。,110 砂纸打磨划痕,喷涂面漆和干燥后仍能清楚地看到大量呈凹槽状印记的现象。这是由于在喷涂面漆之前的砂纸打磨痕迹,且影响涂层外观(光泽、平滑度、丰满度和鲜映性)。,110 砂纸打磨划痕,1、产生原因(1)所选用的打磨砂纸太粗或质量差。(2)底漆层未干透(或未冷却)就打磨。(3)施喷件表面状态不良,有极深的锉刀纹和打磨纹。(4)喷涂厚度不足。2、防治方法(1)应
13、按工艺要求选用打磨砂纸。在打磨填料及底漆时,最好先喷涂一层黑色指导层,待涂层干固后,使用800号较细砂纸作彻底打磨。(2)待底漆层干透后和冷却至室温后再打磨。(3)对于要求较高的场合,以湿打磨代替干打磨。(4)提高施喷件表面的质量。(5)提高喷涂的漆膜厚度。,111 遮盖力差,透过面漆可以看见旧的油漆、少许底漆或部分底材颜色。漆膜有斑点且颜色不均匀,这种缺陷称为涂料遮盖力差。,111 遮盖力差,1、产生原因(1)所用涂料的遮盖力差或涂料再喷涂前未搅拌均匀。(2)涂料的施工黏度(或施工固体份)偏低,喷涂过薄。(3)选用的溶剂不正确。(4)喷涂不仔细或被涂物外型复杂,发生漏涂现象。(5)底、面漆的
14、色差过大,如在深色底漆上喷涂亮度高的浅色漆。2、防治方法(1)选用遮盖力强的涂料,增加涂层厚度或增加喷涂道数,涂料在使用前和涂装过程中应充分搅拌。(2)适当提高涂料的施工黏度或选用施工固体份高的涂料,每道漆应达到规定的喷涂厚度。单工序颜色漆的最佳漆膜厚度为50m70m(某些不含铬酸铅的黄、红色则例外),双工序金属银粉漆的最佳漆膜厚度为15m30m(某些很透明的颜色则例外)。(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走枪速度要均匀。(4)底漆的颜色尽可能与面漆的颜色相似。,112 咬起,喷涂面漆后底漆(或旧漆层)被咬起脱离,产生皱纹、胀起、起泡等现象称为咬起。喷涂含强溶剂涂料(如硝基漆)时,易产生这种现象。
15、咬起一般还容易发生在新喷的面漆层与旧漆层的驳口处或经填补原子灰的中间漆上。,112 咬起,1、产生原因(1)底漆层未干透就涂下一层。(2)涂料不配套,底漆层的耐溶剂性差或面漆中含有能溶胀底涂层的强溶剂。(3)底漆层喷涂太厚。2、防治方法(1)底漆层干透后再涂面漆。(2)改变涂料体系,另选用合适的底漆。(3)在易产生咬起的涂层上,应先在底涂层上薄薄喷涂一层面漆,待稍干后再喷涂。,113 桔皮,在喷涂时不能形成平滑的干漆膜面,而成桔皮状的凹凸现象。凹凸度约3m左右。,113 桔皮,1、产生原因(1)涂料黏度大,流平性差。(2)压缩空气压力低,导致雾化不良。(3)喷涂时使用干喷式施喷,导致涂料从喷枪
16、到施喷件的(4)施喷件和空气的温度偏高,喷漆间内风速过大,溶剂挥发过快。(5)晾干时间短,喷涂厚度不足。(6)喷涂时喷枪与施喷件表面距离较远。2、防治方法(1)选用合适的溶剂,添加流平剂或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以改善涂料的流平性。(2)选择合适的压缩空气压力,选择出漆量和雾化性能好的喷涂工具,使涂料达到良好的雾化。(3)一次喷涂到规定厚度(控制到不流挂的程度),适当延长晾干时间,不宜过早进入烤房烘干。(4)施喷件温度应冷却到50以下,喷漆间内的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5)调整喷枪与喷涂表面的距离。,114 渗色,在一种漆膜上喷涂另一种颜色的漆,底漆层的颜色部分渗入面层漆膜中而使面层漆膜变色
17、的现象称为渗色。通常以红或黄色的形式出现。,114 渗色,1、产生原因(1)底漆层中含有的有机颜料或溶剂能溶解的色素渗入面漆层中。(2)施喷件表面上含有有色物质或底材上有附着物(如沥青、焦油残留物)。(3)面漆中含有溶解力强的溶剂(如酯类、酮类)或底漆层未完全干透就喷涂面漆。(4)聚酯填料(原子灰)中的过量过氧化物(硬化剂)被涂料中的溶剂溶解时会产生穿透性渗色。蓝、绿色调特别易于发生。2、防治方法(1)在含有有机颜料的涂层上不宜喷涂异种颜料的涂料(尤其是浅色面漆)。(2)为防止渗色,在喷涂面漆前,应先喷涂一层隔绝底漆。(3)面漆选用挥发快、对底漆层溶解力差的溶剂调配。(4)清洗除去底层上的着色
18、物质后再喷涂面漆。,115 白化、发白,涂装过程中和刚涂装完毕的涂层表面呈乳白色,产生似云那样的变白失光现象,多发生在涂装挥发性涂料的场合,严重时完全失光。,115 白化、发白,1、产生原因(1)喷漆间的湿度太高。(2)所用有机溶剂的沸点低,而且挥发太快,会使后漆膜过快冷却,发生水气凝结现象。(3)喷漆间内环境温度过高或施喷件的温度过低。(4)涂料和稀释剂中含有水份,或压缩空气中含有水份。(5)溶剂和稀释剂的选用及配比不合适,晾干过程中溶剂挥发过快,造成树脂在涂层中析出而变白。2、防治方法(1)喷漆间的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相对湿度不高于70%。(2)选用沸点较高和挥发速度较低的有机溶剂
19、,如添加防潮剂。(3)涂装前先将施喷件在喷漆间内放置一段时间或加热,使其比环境温度略高。(4)防止通过溶剂和压缩空气带入水份。(5)防止树脂在成膜过程中析出。,116 拉丝,在喷涂时涂料雾化不良,呈丝状喷出,使漆膜表面呈丝状。,116 拉丝,1、产生原因(1)涂料的黏度高,或制漆用的合成树脂(如氯化橡胶、丙烯酸树脂等)的分子量偏高。(2)选用的溶剂溶解力不足或溶剂在喷涂时挥发过快。(3)易拉丝的树脂含量超过无丝喷涂含量。(4)喷枪调整不当,喷涂压力过高。2、防治方法(1)通过试验选择涂料最适宜的施工黏度或最适宜的施工固体分。(2)选用溶解力适当(或较强的)溶剂。(3)使用分子量分布均匀的或分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技术 单元 车身 漆膜 缺陷 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