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概论第6章.ppt
《汽车工程概论第6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工程概论第6章.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新能源汽车,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6.5汽车辅助装置的电子控制技术6.6新能源汽车,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汽车已由过去的以机为主、以电为辅的传统运输设备,发展到机械、液压、电气及电子并重,高度电气化及自动化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工业已进入了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电子时代。汽车电子化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标志。汽车电子最早实际应用的是德国Bosch公司1967年研制成功的电子燃料喷射
2、装置,它代替传统的机械式化油器,而后该系统进一步发展成为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始了计算机在汽车上的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汽车的电子化主要应用在发动机周围的零部件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电子化已全面深入到汽车各个方面,并呈现逐渐加速的趋势。,下一页,返回,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现代汽车已由计算机对其实现全面的电子控制,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从大的方面来分大致有以下五部分:1.发动机及传动系的电子装置(1)汽油机的最佳电子控制(空燃比、点火、废气再循环、怠速、爆震控制、喷嘴控制等);(2)柴油机的最佳电子控制(喷油、排气、增压控制等);(3)变速箱和离合器的电子控制;(4)发动
3、机和传动系联合程序控制;(5)无级变速器电子控制(CVT)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2.安全方面的电子装置(1)巡航控制;(2)制动防抱死电子控制(ABS);(3)电控式动力转向系统;(4)电控悬架系统;(5)安全气囊(SRS);(6)电子稳定性程序(ESP);(7)多功能行驶数据记录仪(黑匣子)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3.仪表及通信方面的电子装置(1)电子车速里程表和转速表;(2)车载电话;(3)卫星导航;(4)车载网络技术;(5)智能交通系统等。4.舒适性方面的电子装置(1)全自动空调(湿度、温度、清洁度、含氧量自控系统);(2)门
4、窗自动控制系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1汽车电子技术的现状,(3)座椅自动调节系统;(4)高级立体声音响;(5)无人驾驶等。5.新能源方面的电子装置(1)代用燃料及其控制;(2)蓄电池电动汽车控制;(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控制;(4)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等。,上一页,返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由传感器、电控单元ECU和执行元件三大部分组成,如图6-1所示。传感器将外部运行信号、汽车的状态信号、驾驶员操作信号等转换成电信号,并将其送入电控单元;电控单元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并产生一定的控制信号;执行元件接收电控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并输出相应的物理量控制汽车。,下一页,返
5、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6.2.1 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待控制的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输出的元件,它对于电控单元而言又是输入元件。传感器有很多种类,汽车各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如下:(1)发动机控制系统主要有进气压力、空气流量、空燃比、曲轴转角、爆震传感器,以及发动机转速、进气温度、冷却水温度、机油温度和氧传感器等传感器。(2)变速器控制系统主要有车速、节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自动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各传动轴的转矩、控制油压、自动变速器油温度、变速杆位置等传感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3)制动系统主要有车速、车轮转速、车辆加速度、滑动率、制动踏板力、制动踏板位置等
6、传感器。(4)车令向控制系统主要有转向、车辆加速度、车速等传感器。(5)悬架控制系统主要有车速、车高、转向角、节气门开度、制动力等传感器。(6)空调控制系统主要有外界气温、车内温度、日照量、冷却水温、冷媒压力、冷媒温度等传感器。(7)仪表、报警、诊断系统主要有燃油余量、冷却水温、机油压力、机油质量、进气压力、风窗洗涤剂液位、蓄电池液位、门开关、制动液量等传感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电控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其用途是汽车专用微机控制器,也叫汽车专用单片机。它和普通单片机一
7、样,由输入电路、模数转换器(A/D)、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OM,RAM)以及输出电路等组成,如图6-2所示。(1)输入电路。输入电路接收传感器和其他装置输入的信号,对信号进行过滤处理和放大,然后转换成一定电压的输入电平。由传感器送到ECU输入电路的信号既有数字信号又有模拟信号,若是数字信号,则直接输入微机;若是模拟信号,则由A/D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输入微机。(2)模数转换器(A/D)。模数转换器可以将传感器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传递给微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3)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也称微机,将上述已经预处理过的信号进行运算
8、处理,并将处理数据送至输出电路。(4)存储器。存储器有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两种:ROM中存储的数据是由制造厂写入的,不会因断电而消失;RAM中存储的数据是在机件运行中存入的,断电后消失,不留任何记忆。(5)输出电路。输出电路输出的是弱电流,不可能直接驱动执行元件,因此将数字信息的功率放大,有些还要还原为模拟信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2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执行元件 执行元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电控单元(ECU)输出的控制信号完成所需的机械动作,以实现某一系统的调整和控制。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运动的方式有多种,若按其实现机械运动的形式来分类,执行器大致可分为直行式执行器和旋转
9、式执行器两大类;若从具体的结构来看,执行元件大致有电磁线圈、微型电动机(微电机)和压电元器件等。,上一页,返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对于汽车发动机而言,应尽可能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尽可能改善发动机运行的经济性,尽可能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采用机械控制的传统发动机,要同时满足以上三项目标是不可能的,只有采用电子控制技术才能同时达到这三项目标。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燃比、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标。,下一页,返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 进入20世
10、纪90年代,已有100多年应用历史的化油器式汽油机逐渐退出汽车领域,取而代之的是电控多点汽油喷射(Multi-Point Injection,MPI)汽油机,到了90年代的中后期,现了以分层稀燃为主要特征的汽油缸内直喷技术(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化油器式、MPI,GDI三种不同类型汽油机的供油方式比较如图6-3所示。化油器式发动机是在进气管道的化油器位置上吸出汽油,与空气混合,雾化形成混合气,经气门进入气缸图6-3(a);MPI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是在进气歧管,气门之前的位置上喷射汽油,再经气门进入气缸图6-3(b);GDI直喷式汽油发动机则是汽油直接喷入气
11、缸图6-3(c)。,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 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与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整个系统都是由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三大部分组成。电控柴油机所用的传感器,如转速、压力、温度等传感器以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与电控汽油机是相似的。处于机械控制时代的柴油机,就已经有直列泵、分配泵、单体泵等不同的系统,每个系统又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因此形成了柴油喷射系统的多样化。在传统喷射系统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了三代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第一代为位置控制系统,第二代为时间控制系统,第三代为高压共轨控制系统,这三代技术在柴油机上都有应用。,上一页,下一页,返
12、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柴油机位置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保留了传统的喷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器等系统,以及喷油泵中齿条、滑套、柱塞上的螺旋槽等控制油量的机械传动机构,只是对齿条或滑套的运动位置由原来的机械调速控制改为微机控制。柴油机时间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保留了传统的喷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器等系统,喷油泵中的齿条、滑套、柱塞上的螺旋槽和控制喷油正时的提前器等全部取消,用高速强力电磁阀直接控制高压燃油的喷射,喷油始点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刻,喷油量取决于电磁阀关闭的持续时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被世界内燃机行业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它改
13、变了传统的柱塞脉动供油原理,通过液力增压、共轨蓄压或高压共轨等形式形成高压,采用压力时间式燃油计量原理,用电磁阀控制喷射过程,实现对喷射油量和喷射正时的灵活控制。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与传统的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相比,喷射压力高而且可以控制,喷油速率也可以灵活控制;与传统泵-喷嘴系统柴油机相比,高压共轨系统对传统柴油机结构改造工作量小,应用比较方便。因此,高压共轨系统近年来得到积极发展,德国Bosch公司、日本Denso公司和英国Lucas公司等都研制出了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可以预见,高压共轨系统将成为21世纪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主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典型的柴油
14、机高压共轨系统如图6-4所示,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油泵总成、共轨管总成、喷油器总成、电控单元(ECU)以及各类传感器。输油泵从油箱将低压柴油泵入高压油泵的进油口,由发动机驱动的高压油泵将柴油增压后送入共轨管内。共轨管将增压后的柴油蓄积起来,并消除高压柴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各个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在相应时刻燃油喷射的开始和终止。,上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自动变速技术 汽车自动变速技术实现汽车变速器传动比的自动变化,与传统的机械变速器相比,具有操纵简单、行车安全、驾驶平顺舒适、改善汽车排放、提高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等优点。实现汽车自动变速的方法有多
15、种,但目前在汽车上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三种,即液力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AT)、机械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和机械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1.液力自动变速器(AT)液力自动变速器是将发动机的机械能平稳地传给车轮的一种液力机械装置,具有乘坐舒适性好、操纵方便、动力性优越、安全性良好等特点,目前在汽车自动变速领域占有主导地位。液力自动变速器一般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子
16、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6-5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液力变矩器是一种以油液为介质进行可控转矩传输的液力装置,它既能实现类似离合器的中断和传递动力、过载保护以及缓和冲击功能,又能在传递转矩时使输出转矩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液压控制系统是由一系列的阀体组成的,其主要任务有: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接受换挡信号,控制油泵的泵油压力,满足自动变速器各系统的工作需要;根据换挡杆的位置和汽车的行驶状态,控制液力变矩器及行星齿轮系统的工作,实现自动换挡;控制液力变矩器中油液的循环和冷却;控制液力变矩器中锁止离合器的工作状态。在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中,相关的传感
17、器和开关主要有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空挡启动开关、制动灯开关、换挡模式选择开关、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O/D(超速挡)开关等。传感器将信号传给电子控制单元ECU,ECU控制执行器工作,在自动变速器中的执行器主要是电磁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2.机械自动变速器(AMT)机械自动变速器是在现有的机械变速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变速器,保留了机械变速器绝大部分总成部件,既具有液力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的优点,又保留了机械变速器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等特点,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自动变速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是一个电子控制的发动机、干式离合器和机
18、械变速器组成的系统。它保持原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总成,仅少量改变了变速器的操纵系统。电控单元ECU代替了驾驶员的大脑,传感器代替人的感觉神经,执行机构代替驾驶员的手和脚的换挡动作,使车辆始终处于最佳挡位下行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6-6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根据当前汽车运行状态、路面状况以及驾驶员的意图等进行自动换挡控制。驾驶员通过加速踏板和选择器(包括选挡范围、换挡规律、巡航控制等)向ECU表达意图,发动机转速、输入轴转速、车速、挡位、节气门开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发动机工况和车辆的运行状况,并将相应的电信号输入ECU,ECU按存储在其中的预先设
19、定的由模拟熟练驾驶员的驾驶规律(最佳换挡规律、离合器最佳结合规律、发动机节气门的自适应调节规律等)对节气门开度、离合器结合以及换挡三者进行控制,以实现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最佳匹配,从而获得优良的行驶性能、平稳起步性能和迅速换挡的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3.机械无级变速器(CVT)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比能按照汽车的行驶要求在一个范围自动地连续变化,实现无级传递转矩。装备CVT的汽车,乘坐舒适、加速快、燃油经济性好1984年金属V形带的发明使得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得到广泛应用。CVT主要是由起步离合器、行星齿轮机构、无级变速机构、控制系统和中间减速机构等构成,如图6-
20、7所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前进时,前进离合器接合,倒挡离合器松开,动力从输入轴传到行星架,再传到与其相连的右行星架,经前进离合器传至太阳轮,通过太阳轮带动主动带轮,再由V形金属传动带将动力传递到从动工作带轮,带轮的可动部分和不可动部分形成的V形槽与V形金属带啮合。当主、从动工作带轮的可动部分在油缸内液压力作用下作轴向移动时,连续改变了金属传动带的工作半径,从而改变了传动比。然后动力经中间减速器、主减速器与差速器传递到车轮。汽车倒退时,前进离合器松开,倒挡离合器接合使行星齿圈固定,内行星齿轮与太阳轮啮合,外行星齿轮与行星齿圈进行内啮合,经这一双星行星排的行星
21、齿轮机构,传递到太阳轮的力矩方向发生改变,后面的力矩传递路线与前进时一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悬架电子控制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汽车速度的提高,人们对汽车悬架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机械式悬架的结构和主要参数不能随汽车行驶速度和路面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通过改善机械结构和优化参数来改善悬架的性能已近极限,于是电子控制的悬架系统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可以根据汽车的工作状况和路面的不平度,对悬架的阻尼、刚度及车体高度进行自动调节根据电子悬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两大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
22、子控制技术,半主动悬架根据路面的冲击、车轮与车体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信号实时调节悬架的阻尼系数,消耗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能量,而不需要提供能量,以改善悬架缓冲性能。这种电控悬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能量消耗小,是目前轿车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典型的半主动悬架结构简图如图6-8所示,在结构上与机械悬架接近,但其对振动的控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接近主动悬架,远远优于被动悬架。电控减振器的执行器一般采用置于减振器上方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旋转带动空心活塞杆内部的转子阀旋转,从而改变转子阀节流孔与活塞节流孔的相对位置,进而改变活塞两侧腔室之间的节流面积以调节悬架的阻尼特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
23、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主动悬架根据路面冲击、车轮与车体的加速度、速度与位移信号实时调节悬架的阻尼、刚度及车体高度。这种电控悬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主动悬架的组成如图6-9所示,一般包括决策和执行两大部分,决策部分由ECU和传感器等组成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监测道路条件、汽车的运行状态和驾驶员的需求,按照所设定的控制规律向执行机构适时地发出控制命令;执行部分包含装在每个车轮上的电液执行机构、动力源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主动悬架在其结构中植入了可人工或自动控制发力的调节机构,并能根据路面情况自动调节减振器刚度和阻尼,以获得良好的行驶舒适性。从这种悬架的组成种类来看,大
24、致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控制式主动液压悬架,它能通过车载电脑计算出悬架受力大小和加速度,利用液压减振器的伸缩来保持车身平衡;另一类则是电子控制式空气悬架,它也是通过车载电脑计算悬架的受力及感应路面情况,适时调整空气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系数,使车身的振动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两类电控主动悬架都能实现车身高度调节,能通过改变减振器阻尼来抑制车身姿态变化,不过在性能表现上却是各有千秋:电控主动液压悬架在舒适性上稍差一些,对于复杂路况的反应也比较吃力,甚至还会导致油压过高影响寿命;电控主动空气悬架所要求的悬架结构要复杂一些,成本高昂、维护保养成本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6.4汽车底盘电子控制
25、技术,汽车转向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转向性能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转向性能,目前普遍采用了动力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最早采用的动力转向系统形式,电子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得转向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和线控电动转向系统(Steering-By-Wire,SBW)。电液助力转向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缺点,降低了油耗,改善了助力特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工程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