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ppt
《气固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固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气固相反应和反应器分析,从本章开始将用四章的篇幅讨论工业上最重要的几类非均相反应过程和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气固相非催化反应过程、气液相反应过程、液液相反应过程、固固相反应过程和气液固三相反应过程等。与均相反应过程相比,非均相反应过程的特征是在反应器内任取一尺度远小于反应器但仍含有大量分子的微元体,例如催化剂颗粒、气泡、液滴、液膜、固体反应物颗粒等,微元体内的组成和温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此,在非均相反应器中,除反应物料宏观运动引起的传质和传热外,还存在微元尺度的传质和传热。非均相反应体系中虽然存在多个相,但反应通常在一相中进行。例如,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反应在固体催化
2、剂的活性中心上进行,气液相反应中,反应在液相中进行。发生反应的相称为反应相,以区别于非反应相。为使反应得以进行,非反应相中的反应物必须先传递到反应相的外表面(外部传质),然后再由反应相外表面向反应相内部传递(内部传质)。外部传质和内部传质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前者为单纯的传质过程,后者则为传质和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由于化学反应均伴有一定的热效应,因此在质量传递的同时,在反应相内部和外部还存在相应的热量传递。对于放热反应,热量由反应相向非反应相传递;对于吸热反应,传热方向相反。当化学反应较之传质过程十分缓慢,反应自身成为非均相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时,反应相内外传质的影响可忽略,反应相内反应物浓度和反
3、应相外相等或处于相平衡状态,此时非均相反应过程可按均相反应过程处理;当反应相外传质为速率控制步骤时,反应相内反应物浓度为零或等于化学平衡浓度,此时非均相反应过程可按传质过程处理。若过程不存在速率控制步骤,则反应相内外均存在浓度梯度,进行过程计算时,必须同时考虑传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气固相反应过程,尤其是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化学工业中应用最广、规模最大的反应过程。本章将首先分析催化剂颗粒内外的传质和传热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然后讨论传递过程对气固相非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最后介绍几种应用最广的气固相反应器及如何进行反应器选型。本章讨论的内容原则上也可应用于液固相反应。,第一节 本征动力学与
4、表观动力学,如图4.1所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固体催化剂外表面;反应物经颗粒内微孔扩散到固体催化剂内表面;反应物被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吸附;在表面活性中心上进行反应;反应产物从表面活性中心脱附;反应产物经颗粒内微孔扩散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反应产物由催化剂颗粒外表面扩散返回气相主体。,反应速率归根到底是由反应实际进行场所的浓度和温度决定的,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而言,也就是由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的浓度cA和温度Ts决定的,当采用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时,可表示为:,这种排除了传递过程影响的动力学方程称为本征动力学方程,其中的参数k0i、Ei和ni分别称为本征的频率
5、因子、活化能和反应级数。,但在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实际进行场所的温度和反应物浓度往往难以测定,容易测定的是气相主体的温度Tb和反应物浓度cAb。由于存在传递阻力,Tb和TS,cAb和cAS一般并不相等。为了克服这种温度和浓度不一致带来的困难,通常采用两种工程处理方法来表示表观反应速率:效率因子法和表观动力学法。这两种方法的核心都是利用气相主体的浓度和温度来表示实际的反应速率。效率因子法系用气相主体的温度Tb和反应物浓度cAb代替式(4.1)中的温度TS和浓度cAS,但乘以效率因子来校正传递过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虑外部传递影响的效率因子称为外部效率因子,考虑内部传递影响的效率因子称为内部
6、效率因子,同时考虑两者影响的为总效率因子。表观动力学法即将非反应相主体的温度Tb、反应物浓度cAb与反应速率直接关联得动力学方程,式中,k0a、Ea和na分别为表观的频率因子、活化能和反应级数。虽然,表观动力学方程和本征动力学方程在形式上并无二致,但方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则不相同。本征动力学方程中的k0i、Ei和ni仅由反应特性决定,而表观动力学方程中的k0a、Ea和na则由反应特性和传递特性共同决定。,无论采用效率因子法还是表观动力学法,在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方程中均只出现气相(非反应相)主体的温度和浓度,因此前面介绍的各种均相反应器模型仍可沿用,所以这两种处理方法都属于拟均相的处理方法
7、。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效率因子法将反应特性和传递特性对表观反应速率的影响作了区分,而表观动力学法则将两者交融考虑。显然。前者有益于剖析,后者便于应用。为了揭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传递的影响,本章主要采用效率因子法进行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方法实际应用机会的多寡。处理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和其他非均相反应过程的基本方法是过程的分解和综合。即先将过程分解为反应相外部(传递)问题和内部(传递和反应)问题,分别研究其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及定量表述,然后综合外部过程和内部过程,得到对全过程的描述。分解和综合不仅在此处用到,也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第二节 外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无论催化
8、剂具有多高的活性,只有在反应组分能传递到达催化剂表面(对多孔催化剂,主要是微孔的内表面)的活性中心的条件下,催化剂才能发挥作用。这种反应组分的传递需要以气相主体和催化剂表面的浓度差为推动力。这种浓度差的大小取决于催化剂颗粒周围气体的流速、物性和化学反应的本征速率。与此类似,由于反应的热效应,在气相主体和催化剂活性中心之间还存在温度差,才能导致传热。这种温度差的大小则取决于气相和催化剂颗粒间的传热系数、催化剂颗粒的导热性、反应的本征速率和反应热。本节将定量地讨论这种浓度差和温度差对表观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和热量传递,包括气相主体和固体催化剂之间的传递问题和固体催化剂
9、内部的传递问题。前者简称为外部传递,后者简称为内部传递。为了叙述方便,分别处理外部和内部问题。本节先略去内部问题,而只考虑外部传递问题。因而此处涉及的内容仅适用于在无孔隙的催化剂表面发生的反应,如氨在铂丝表面上的氧化反应,烃类在铂丝上氨氧化生产HCN,甲醇在无孔银催化剂上氧化生成甲醛等。对多孔催化剂,只适用于仅外表面具有催化活性的情形。为了定量地描述外部传质和传热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定义外部效率因子为:,下面分别就气相主体温度和催化剂外表面温度相等(气相和催化剂之间的温差可以不计)和不相等的情况,探讨对不同类型的反应,外部传递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一、等温外部效率因子 相间质量传递和表面反应是一串联
10、过程,在定态条件下,两者的速率必然相等,对于简单反应AB有:,式中,kg为气相传质系数,a为单位体积催化剂的外表面积,k为反应速率常数。由于存在传质阻力,cAs cAb,导致表面反应速率下降。只有当kga足够大,(cAs-cAb)趋近于零,即cAs=cAb时,表面速率达到最大值 kcnAb,相际传质的影响才可忽略。对一级反应,式(4.5)中的n=1,于是可解得:,式中,Da为第二Damkohler数(丹克莱,Damkohler在反应器分析中曾提出过三个量纲为一的数,但以此量纲为一的数运用最多,故常被简称为Damkohler数,本书从此通例),对一级反应:上式中分子表示表面浓度等于主体浓度时的反
11、应速率,即本系统可能的最大反应速率,分母表示表面浓度为零时的传质速率,即本系统可能的最大传质速率。,式中,Da为第二Damkohler数(Damkohler在反应器分析中曾提出过三个量纲为一的数,但以此量纲为一的数运用最多,故常被简称为Damkohler数,本书从此通例),对一级反应:上式中分子表示表面浓度等于主体浓度时的反应速率,即本系统可能的最大反应速率,分母表示表面浓度为零时的传质速率,即本系统可能的最大传质速率。这里引入可能的最大速率,是为了用这些极限的情况进行比较,以获得速率控制步骤的定量判据。可能的最大反应速率是指可能出现的最高反应物浓度下得到的反应速率,而可能的最高反应物浓度为c
12、。b,可能的最大传质速率,是指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浓度为零,传质推动力最大时的传质速率。Damkohler数的物理意义即为可能的最大反应速率和最大传质速率之比。于是,对n级反应可得:,Da也可视为外部扩散时间tDe和特征反应时间tr之比:,tDe为外部扩散时间,表示以最大传质速率将主体浓度为cAb的反应物全部传递到催化剂外表面所需的时间:,与第二章中用以表述均相反应进行程度的Da1类同,此处的Da亦反映了两个特征时间的相对关系。所不同的仅是,这里是以外部扩散时间代替了反应(停留)时间。反应工程的核心问题是反应速率(选择性的实质也只是主、副反应速率之比)以及反应速率与各种传递过程速率之比。特征时间
13、则为比较各种过程的速率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基准。例如,Da1为反应(停留)时间和特征反应时间之比,本节讨论的Da为外部扩散时间和特征反应时间之比,及上一章提出的Peclet数为代表返混大小的有效扩散时间tD和物料的平均停留时间之比,这些量纲为一数的实质都是不同过程速率的相对大小。在后续章节中还将看到其他各种量纲为一数皆具有类似的物理意义。Da小表示极限反应速率小或外部扩散时间短,主体浓度和表面浓度接近,系统的行为接近均相反应系统,当Da趋近0时,表面浓度cAs趋近气相主体浓度cAb,表示反应十分缓慢,化学反应为过程的控制因素;反之,Da大表示极限反应速率大或外部扩散时间长,反应远较传质快速,主体浓
14、度和表面浓度的差别大,系统的行为充分表现出非均相的特点,当Da趋近无穷大时,表面浓度趋近于零,表观反应速率完全取决于传质速率。在等温条件下,采用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外部效率因子可表示为:,对非一级反应,外部效率因子e和Da的关系可通过如下推导得到。由式(4.5)得:,对一级反应由式(4.6)不难得到:,式(4.12)和式(4.14)(4.16)被标绘在图4.2中,可见,反应级数愈高,相间传质对等温外部效率因子的影响就愈大。这和返混对不同级数的反应的影响是相似的。,所以:,于是,当n=2时有,求解上述一元二次方程得:,用类似的方法可导得:,对于n=-1的异常情况,需要作些进一步的说明。这时e随着
15、Da的增加而增加,但e最大值为2,这时Da=1/4,当Da1/4,由式(4.16)可知效率因子无解。出现这种限制的原因是:根据负一级反应的定义,可知,当cAs=0时上述定义无意义;又对n=-1有:,n=-1时,,n=1/2时,Da4k/kga)下存在。一氧化碳在贵金属上的氧化反应常被作为负一级反应的例子。由第一章第三节知道,该反应只有在浓度较高时才表现为负一级,而当浓度很低时则为正一级。根据上面所述,外部效率因子e是Da的函数;而在Da中包含了本征反应速率常数k。因此,只有当k已知时,才能计算Da和e,对外部传质的影响作出判断。但更常遇到的是通过实验测定一定气相主体浓度cAb下的表观反应速率(
16、-rA),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为:,式中ka称为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在这种情况下,本征速率常数是是未知的,因而无法通过上述途径估计外部传质对反应的影响。而若将e表示为eDa的函数,这一困难将可避免。利用外部效率因子e,表观反应速率与气相主体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又有:,可见,eDa可以根据实验测定的(-rA)和cAb计算,因此被称为可观察参数。相应地,Da被称为不可观察参数。不同反应级数时eDa和e的关系,不难由式(4.12)和式(4.14)(4.16)得到,并已被标绘在图4.3中。十分明显,当过程由外扩散控制时,表观速率对于主体浓度呈一级关系,由传质速率决定,表观活化能很小,可视作接近零。如为
17、反应控制,则表观动力学与本征动力学一致。,二、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 气相主体和催化剂外表面温差不可忽略时,外部效率因子为:,将式(4.13)代入上式得:,将温度Ta和Tb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之比用量纲为一参数表示:,式中,=E/(RTb),为量纲为一活化能,=Ts/Tb为量纲为一表面温度。要得到非等温条件下的外部效率因子,必须将量纲为一表面温度和可观察参数eDa联系起来,利用传热、传质类似律可解决此问题。在定态条件下,催化剂和气相主体间对流传递的热量必等于催化剂表面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上式变化得:,引入传质 j 因子,j=(ka/u)Sc2/3,和传热j因子,j=(h/ucp)Pr2/3,根
18、据传质传热类似律jD=jH,于是有:,整理后有:,即:,式中,Sc=/(D)为Schmidt数,表示物系的扩散特性;Pr=(cp),为Prandtl数,表示物系的传热特性。两量纲为一数定义中的D和分别为分子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将上式代入式(4.22)得:,移项并整理得:,令=(H)cAb/(cpTb)=Tad/Tb 称为量纲为一绝热温升;Le=Sc/Pr=/(cpD),称为Lewis数,于是上式可改写为:,当eDa=1时,量纲为一外部温升达最大值(Le)-2/3,替代之,于是有:,即:,将式(4.23)代入式(4.20)和(4.19),可得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e和可观察参数eDa的关系为:,可见
19、,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为量纲为一活化能、最大量纲为一外部温升,和可观察参数eDa的函数,它们分别反映了活化能、反应热效应和外部传质阻力对外部效率因子的影响。对不同级数的反应,e和这些参数的关系被标绘在图4.4图4.6中。从这些图中可看到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的某些特征:(1)本征反应级数越高,传质限止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图4.4);(2)对负级数反应,外部效率因子将始终大于1(图4.4);(3)对放热反应(0),由于Ts Tb,e可能大于1;对吸热反应(0),e不可能大于1,且由于TsTb,e将小于等温情况(图4.54.6);(4)量纲为一活化能对e的影响比量纲为一外部温升 更敏感(图4.54.6
20、)。,图4.5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和可观察参数eDa的关系(一级反应,=10),三、外部传递对复杂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以上讨论均限于简单反应,故外部传递的影响仅涉及反应速率。对于复杂反应,外部传递不仅影响反应速率,而且影响反应的选择性,下面仍按等温情况和非等温情况进行讨论。1等温条件下外部传质对选择性的影响(1)串联反应 考虑如下串联反应:,设两个反应均为一级反应,且各组分的传质系数相等(kga)A=(kga)B=(kga)C设反应仅在催化剂外表面进行,在定态条件下,各组分的反应量和传递量相等,故有:,由式(4.25)可得:,Da1=k1/kga,将式(4.28)代人式(4.26)可求得:,Da2
21、=k2/kga,因此,B的产率为,K0=k1/k2Da1/K0=Da2,Da1=Da2=0,与均相反应的选择性计算式完全一致。,当B在气相主体中的浓度趋近零时,式(4.31)变为:,即B的产率仅取决于反应2的表面反应速率和组分B从催化剂表面逃逸的速率之比,当Da2趋近零时,yB接近1,当Da2趋近无穷大时,yB接近零。因此,如欲使A全部变成C,如汽车废气的催化燃烧,应使过程处于扩散控制;如果B是需要的产物,如萘氧化生产苯酐,则应尽可能减小扩散阻力,因为,外扩散阻力恒降低产物B的选择性。,(2)平行反应,因此组分B和C生成速率之比(称为比选择性)为:,如果外部传质阻力可忽略,即催化剂外表面组分A
22、的浓度等于气相主体浓度,则比选择性为:,B为所需要的产物,于是,外部传质阻力对比选择性的影响可表示为:,因为cAs恒小于cAb,所以由上式可知:当主反应级数n1高于副反应级数n2,外部传质阻力将使比选择性降低;当主反应级数n1低于副反应级数n2,外部传质阻力将使比选择性增高;当主反应级数n1和副反应级数n2相等时,外部传质阻力对比选择性无影响。,2非等温条件下外部传递对选择性的影响 在串联反应和平行反应的产率或比选择性表达式(4.31)和(4.34)中都包含一个参数K0=k1/k2,当气相主体温度和催化剂表面温度不相等时,产率或选择性将受这一参数的影响。根据Arrhenius公式,催化剂表面温
23、度下和气相主体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可表示为,式中,kb为气相主体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因此有:,Kb=k1(Tb)/k1(Tb),在定态条件下,表面反应发热量(或吸热量)q必等于相间传递热量:,所以,可见,相间温差对串联反应和平行反应的产率或选择性的影响取决于和q/(haTs)。,图47为和q/(haTs)不同情况下相间温差对K0/Kb的影响。无论对串联反应还是平行反应,K0增大都有利于提高选择性。因此,由图4.7可见,对吸热反应,TsEb时选择性将变差;对放热反应,TsTb,当EsEb时选择性将改善,当EsEb时选择性将变差。,四、外部传递引起的催化剂颗粒的多重定态 这个问题和第二章中
24、讨论的全混流反应器的多重定态是类似的。由式(4.21)可知,对放热反应,定态条件要求:催化剂表面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对流传递的热量。若反应为一级,放热量可表示为:,用式(4.6)替代上式中的cAs,则有:,将qg对Ts进行标绘,也可得到一条S形曲线,如图4.8所示。随着Ts增大曲线趋于平坦,这是由于外部传质限制了反应速率随温度的指数式增大而趋于一个极限。移热量则可表示为:,可见qr与Ts之间为线性关系,如图4.8中的直线qr1-qr2所示。qg线与qr线的交点即为定态点。当散热线为qr1时,A1为惟一的定态点,当颗粒初始温度高于或低于A1所示温度时,颗粒将被冷却或加热最终达到A1。当散热线为qr
25、2时,若催化剂初始温度低于C2,其最终温度将到达定态点A2,若催化剂初始温度高于C2,其最终温度将到达定态点B2,理论上,点C2也是一定态点,但它是不稳定的。当散热线为qr3时,B3是惟一的定态点,此时放热线趋于平坦,放热量qg由扩散速率确定,催化剂状态处于扩散控制区。而A1、A2所表示的催化剂状态则处于反应控制区。散热线qr4则代表不稳定状态,散热量恒小于放热量。固体颗粒的这种多重定态在气固相非催化反应中也可观察到.,第三节 内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和上一节讨论的外部传递相似,催化剂内部的传递过程同样会改变实际反应场所的浓度和温度,从而影响反应结果。但又有其特殊性:催化剂内部的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反 应和 反应器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