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工艺学第6章模具装配.ppt
《模具制造工艺学第6章模具装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制造工艺学第6章模具装配.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模 具 装 配,6.1 概述6.2 冷冲模的装配6.3 塑料模的装配,返回目录,第6章 模 具 装 配,模具装配就是根据模具的结构特点和技术条件,以一定的装配顺序和方法,将符合图样技术要求的零件,经协调加工,组装成满足使用要求的模具过程。因此,模具装配的质量直接影响制件的冲压质量、模具的使用、维修和模具寿命。,返回,6.1 概 述,模具装配的重要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及装配工艺方法达到装配精度要求,如何根据装配精度要求来确定零件的制造公差,从而建立和分析装配尺寸链,确定经济合理的装配工艺方法和零件的制造公差。,返回,正确的选择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保证模具装配质量和提高装配效率的
2、有效措施。1.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 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模具的生产批量的大小。通常有固定式装配和移动式装配两种。(1)固定式装配 固定式装配是指从零件装配成部件或模具的全过程是在固定的工作地点完成。它可以分为集中装配和分散装配两种形式。集中装配 这种装配是指从零件组装成部件或模具的全过程,由一个组(或工人)在固定地点完成。这种装配形式需要调整的部位较多,装配周期长、效率低、,6.1.1 模具装配的组织形式及方法,返回,工作地点面积大,必须由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来承担。适用于单件、小批量或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的装配。分散装配 这种装配是指将模具装配的全部工作,分散为各部件的装配和总装配,在固定
3、的地点完成。这种装配形式由于参与装配的工人多、工作面积大、生产效率高、装配周期较短,适用于批量模具的装配。(2)移动式装配移动式装配是指每一装配工序按一定的时间完成,装配后的部件或模具经传送工具输送到下一个工序。根据传送工具的运动情况可分为断续移动式和连续移动式两种。断续移动式 这种装配是指每一组装配工人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一定的装配工序,组装结束后由传送工具周期性地输送到下一道装配工序。该方式对装配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装配效率高、周期短。适用于大批量模具的装配工作。连续移动式 这种装配形式是指装配工作在输送工具以一定速度连续移动的过程中完成。其装配的分工原则基本与断续移动,返回,的过程中完成
4、。其装配的分工原则基本与断续移动式相同,不同的是传送工具做连续运动,装配工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该方式对装配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低,但必须熟练,装配效率高、周期短,适用于大批量模具的装配。2.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 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有互换法、修配法和调整法。模具生产属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具有成套性和装配精度高的特点。所以,目前模具装配常用修配法和调整法。今后随着模具加工设备的现代化,零件制造精度逐渐满足互换法的要求,互换法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1)互换装配法 互换法的实质是通过控制零件制造加工误差来保证装配精度。按互换程度分为完全互换法和部分互换法。完全互换法 这种方法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
5、经选择、修理和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返回,要使装配零件达到完全互换,其装配精度要求和被装配零件的制造公差之间应满足以下条件,即:(6-1)式中:装配允许的误差(公差);各有关零件的制造公差。采用完全互换法进行装配时,如果装配的精度要求高,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较多,则易造成各组成环的公差很小,零件加工困难。但该法具有装配工作简单,质量稳定,易于流水作业,效率高,对装配工人技术要求低,模具维修方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模具和其他机器制造业。特鹗视糜诖笈、尺寸组成环较少的模具零件的装配工作。部分互换法(概率法)这种方法是指装配时,各配合零件的制造公差将有部分不能达到完全互换装配的要求。这种
6、方法的条件是各有关零件公差值平方之和的平方根小于或等于允许的装配误差,即,返回,(6-2)显然与公式(6-1)相比,零件的公差可以放大些,克服了采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出来的零件尺寸偏高,制造困难的不足,使加工容易而经济,同时仍能保证装配精度。采用这种方法存在着超差的可能,但超差的几率很小,合格率为99.73%,只有少数零件不能互换,故称“部分互换法”。(2)修配装配法 修配装配法是指装配时修去指定零件的预留修配量,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的模具装配工作。常用的修配方法有以下两种。指定零件修配法 指定零件修配法是在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中,预先指定一个零件作为修配件,并
7、预留一定的加工余量,装配时再对该零件进行切削加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加工方法。指定的零件应易于加工,而且在装配时它的尺寸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尺寸链。如图6.1所示,为热固性塑料压模,装配后要,返回,求上、下型芯在B面上,凹模的上、下平面与上下固定板在A、C面上同时保持接触。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简化,选择凹模为修配件。凹模的上、下平面在加工时预留一定的修配余量,其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或经验确定。修配前应进行预装配,测出实际的修配余量大小,然后拆开凹模按测出的修配余量修配,再重新装配达到装配要求。,返回,返回,合并加工修配法 合并加工修配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合零件装配后,再进行机械加工,以达到装
8、配精度要求的方法。零件组合后所得到的尺寸作为装配尺寸链中的一个组成环对待,从而使尺寸链的组成环数减少,公差扩大,更容易保证装配精度的要求。如图6.2所示,当凸模和固定板组合后,要求凸模上端面和固定板的上平面为同一平面。采用合并修配法,在单独加工凸模和固定板时,对和尺寸就不严格控制,而是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后,进行磨削上平面,以保证装配要求。,图6.2 合并加工修配法,返回,3.调整装配法 调整法是用改变模具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变化的一组固定尺寸零件(如垫片、垫圈)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方法。其实质与修配法相同,常用的调整法有以下两种。(1)可动调整法 可动调整法是在装配时,用改变调整件的位置来达
9、到装配要求的方法。图6.3所示为冷冲模上出件的弹性顶件装置,通过旋转螺母,压缩橡胶,使顶件力增大。,返回,返回,(2)固定调整法 固定调整法是在装配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形状、尺寸调整件,达到装配要求的方法。图6.4所示为塑料注射模具滑块型芯水平位置的调整,可通过更换调整垫的厚度达到装配精度的要求。调整垫可制造成不同厚度,装配时根据预装配时对间隙的测量结果,选择一个适当厚度的调整垫进行装配,达到所要求的型芯位置。,返回,模具装配中,将与某项精度指标有关的各个零件尺寸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封闭的链形尺寸组合,称为装配尺寸链。其特征是封闭性,即组成尺寸链的有关尺寸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构成封闭图形,没有开口,如
10、图6.5(b)所示。1.装配尺寸链的组成 组成装配尺寸链的每一个尺寸称为装配尺寸链环,如图6.5(a)所示,共有5个尺寸链环(A0、)。尺寸链环可分为封闭环和组成环两大类。,6.1.2 模具的装配尺寸链,返回,返回,(1)封闭环的确定 在装配过程中,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它往往是装配精度要求或是技术条件要求的尺寸,用A0表示,如图6.5中的A0尺寸。在尺寸链的建立中,首先要正确地确定封闭环,封闭环找错了,整个尺寸链的解也就错了。(2)组成环的查找 在装配尺寸链中,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组成环,用表示,如图6.5中、和。由于尺寸链是由一个封闭环和若干个组成环所组成的封闭图形,故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尺
11、寸变化必然引起封闭环的尺寸变化。当某组成环尺寸增大(其他组成环尺寸不变),封闭环尺寸也随之增大时,则该组成环为增环,以表示,如图6.5中和。当某组成环尺寸增大(其他组成环不变),封闭环尺寸随之减小时,则该组成环称为减环,用表示,如图6.5中的和。(3)快速确定增环和减环的方法 为了快速确定组成环的性质,可先在尺寸链图上平行于封闭环,沿任意方向画一箭头,然后沿此箭头方向环绕尺寸链一周,,返回,平行于每一个组成环尺寸依次画出箭头,箭头指向与封闭环相反的组成环为增环,箭头指向与封闭环相同的为减环,如图6.5(b)所示。2.装配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计算装配尺寸链的目的是要求出装配尺寸链中某些环的基本
12、尺寸及其上、下偏差。生产中一般采用极值法,其基本公式如下:,返回,返回,式中:包括封闭环在内的尺寸链总环数;m增环的数目;n-1组成环(包括增环和减环)的数目。上述公式中用到尺寸及偏差或公差符号见表6.1。,返回,3.装配尺寸链的计算举例 应用装配尺寸链来解决装配精度问题,其步骤是:建立装配尺寸链,确定装配工艺方法,进行尺寸链计算,最终确定零件的制造公差。以下采用互换法,举例说明装配尺寸链各组成环的公差和极限偏差的计算过程。图6.6所示为塑料注射模斜楔锁紧滑块机构。模具装配精度和工作要求是:在空模闭合状态时,必须使定模内平面至滑块分型面有0.18mm0.30mm的间隙;当模具在闭合注射后,两哈
13、夫滑块沿着斜楔滑行产生锁紧力,确保哈夫滑块分型面密合,不产生塑件飞边。,返回,返回,已知各零件基本尺寸为:mm,mm,=37mm,的尺寸变动范围为0.18mm0.30mm。试分别采用互换法和修配法装配,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和极限偏差。解:首先绘制装配尺寸链简图,如图6.6(b)所示。由于A0是在装配过程中最后间接形成的,故为封闭环,为增环,、为减环。封闭环的基本尺寸A0:mm 符合模具技术规定要求A0=0。封闭环的公差T0:mm(1)各组成环的平均公差mm式中:组成环环数。(2)确定各组成环公差 以平均公差为基础,按各组成环基本尺寸的大小和加工难易程度调整,取:,返回,(3)确定各组成环的极限偏
14、差 留为调整尺寸,其余各组成环按包容尺寸下偏差为零,被包容尺寸上偏差为零,确定为:mmmm 这时各组成环的中间偏差为:mm。计算组成环的中间偏差:,返回,返回,冷冲模主要包括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型模和冷挤压模等。以上模具的装配,就是按照图样要求,将各个零件、组件通过定位和固定而连接在一起,确定各自位置,达到装配技术要求,并保证冲压出合格的制件。,6.2 冷冲模的装配,6.2.1 模架的装配,1.模架技术条件 冲压模模架技术条件(GB/T2854-90)的主要内容如下:(1)组成模架的零件,应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条件(GB/T12446-90)的规定。(2)装入模架的每对导柱和导套的配合状况
15、应符合表6.2的规定。,返回,返回,(3)装配成套的滑块导向模架分成级和级,装配成套的滚动导向模架分为0I级和0级,各级精度的模架必须符合表6.3中的规定。,注:(1)被测尺寸是指:A上模座的最大长度尺寸或最大宽度尺寸;B下模座上平面的导柱高度。(2)公差等级:按GB118480(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返回,(4)装配后的模架,上模相对下模上下移动时,导柱和导套之间应滑动平稳,无滞带现象。装配后,导柱固定端端面与下模座下平面保持1mm2mm的空隙,导套固定端端面应低于上模座上平面1mm2mm。(5)在保证使用质量情况下,允许采用新工艺方法(如环氧树脂粘接、低熔点合金)固定导柱和导套
16、,零件结构尺寸允许作相应变动。(6)成套模架一般不装配模柄,需装配模柄的模架,模柄装配应符合以下要求:压入式模柄与上模座呈H7/h6配合;除浮动模柄外,其他模柄装入上模座后,模柄轴心线对上轴座上平面的垂直度误差在模柄长度内不大于0.05mm。2.压入式模架的装配 压入式模架的导柱和导套与上、下模座采用过盈配合。按照导柱、导套的安装顺序,有以下两种装配方法。(1)先压入导柱的装配方法 其装配过程如下。,返回,选配导柱和导套。按照模架精度等级规定,选配导柱和导套,使其配合间隙符合技术要求。压入导柱。如图6.7所示,压入导柱时,在压力机平台上将导柱置于模座孔内,用专用工具的百分表(或宽度角尺)在两个
17、垂直方向检验和校正导柱的垂直度,边检验校正,边压入,将导柱慢慢压入模座。检测导柱与模座基准平面的垂直度。应用专用工具或宽座角尺检测垂直度,不合格时退出重新压入。装导套。将上模座反置装上导套,转动导套,用千分表检查导套内外圆配合面的同轴度误差,如图6.8(a)所示,然后将同轴度最大误差调至两导套中心连线的垂直方向,使由于同轴度误差引起的中心距变化最小。压入导套。如图6.8(b)所示,将帽形垫块置于导套上,在压力机上将导套压入上模座一段长度,取走下模部分,用帽形垫块将导套全部压入模座。检验。将上模与下模对合,中间垫上等高垫块,检验模架平行度精度。,返回,返回,返回,(2)先压入导套的装配方法 其装
18、配过程如下:选配导柱和导套。压入导套。如图6.9所示,将上模座放于专用工具4的平板上,平板上有两个与底面垂直、与导柱直径相同的圆柱,将导套分别装入两个圆柱上,垫上等高垫块1,在压力机上将两导套压入上模座。装导柱。如图6.10所示,在上、下模座之间垫入等高垫块,将导柱4插入导套2内,在压力机上将导柱压入下模座5mm6mm,然后将上模提升到导套不脱离导柱的最高位置,如图6.10双点划线所示位置,然后轻轻放下,检验上模座与等高垫块接触的松紧是否均匀,如果松紧不均匀,应调整导柱,直至松紧均匀。压入导柱。检验模架平行度精度。,返回,返回,3.粘接式模架的装配 粘接式模架的导柱和导套(或衬套)与模座以粘接
19、方式固定。粘接材料有环氧树脂粘接剂、低熔点合金和厌氧胶等。粘接式模架对上下模座配合孔的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不需精密设备。模架的装配质量和粘接质量有关。粘接式模架有导柱不可卸式和导柱可卸式两种。(1)导柱不可卸式粘接模架的装配方法 粘接式模架的上、下模座上下平面的平行度要求符合技术条件,对于模架各零件粘接面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装配过程如下。选配导柱和导套。清洗。用汽油或丙酮清洗模架各零件的粘接表面,并自然干燥。粘接导柱。如图6.11所示,将专用工具6放于平板上,将两个导柱非粘接面夹持在专用工具上,保持导柱的垂直度要求。然后放上等高垫块,在导柱上套上塑料垫圈3和下模座2,调整导,返回,柱
20、与下模座孔的间隙,使间隙基本均匀,并使下模座与等高垫块压紧,然后在粘接缝隙内浇注粘接剂。待固化后松开工具,取出下模座。粘接导套。如图6.12所示,将粘好导套的下模座平放在平板上,将导套套入导柱,再套上上模座,在上下模座之间垫上等高垫块,垫块距离尽可能大些。调整导套与上模座孔的间隙,使间隙基本均匀。调整支承螺钉6,使导套台阶面与模座平面接触。检查模架平行度精度,合格后浇注粘接剂。检验模架装配质量。(2)导柱可卸式粘接模架的装配方法 这种模架的导柱以圆锥面与衬套相配合,衬套粘在下模座上,导柱是可拆卸的,如图6.13所示。这种模架要求导柱的圆柱部分与圆锥部分有较高的同轴度精度;要求导柱和衬套有较高的
21、配合精度;而且还要求衬套台阶面与下模座平面相接触后,衬套锥孔有较高的垂直度精度。,返回,返回,返回,返回,其装配过程如下。选配导柱和导套。配磨导柱与衬套。先配磨导柱与衬套的锥度配合面,其吻合面积在80%以上。然后将导柱与衬套装在一起,以导柱两端中心孔为基准磨削衬套A面,如图6.14所示,保证A面与导柱轴心线的垂直度要求。清洗与去毛刺。首先锉去零件毛刺及棱边倒角,然后用汽油或丙酮清洗粘接零件的粘接表面,并干燥处理。粘接衬套。将导套与导柱装入下模座孔,如图6.15所示。调整衬套与模座孔的粘模间隙,使粘接间隙基本均匀,然后用螺钉固紧,垫上等高垫块,浇注粘接剂。,返回,返回,粘接导套。粘接导套的工艺方
22、法和过程与前述的图6.12相同。检验模架装配质量。4.模架检验 导柱、导套分别压入模座后,要对其垂直度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测量,导柱垂直度测量方法如图6.16(b)所示。图中右侧是测量工具示意图,测量前将圆柱角尺置于平板上,对测量工具进行校正如图6.16(a)所示。导套孔轴线对上模座顶面的垂直度可在导套孔内插入锥度2000.015的芯棒进行检查,如图6.16(c)所示。但计算误差时应扣除被测尺寸范围内芯棒锥度的影响。其最大误差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x、y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的垂直度误差。,返回,返回,返回,5.模柄的装配 压入式模柄与上模座的配合为H7/m6,在装配凸模固定板和垫板
23、之前,应先将模柄压入上模座内,如图6.18(a)所示。装配后用角尺检查模柄圆柱面和上模座的垂直度误差是否小于0.05mm,检查合格后,再加工骑缝销孔(或螺纹孔),装入骑缝销(或螺钉)并进行固紧。最后将端面在平面磨床上磨平,如图6.18(b)所示。,返回,返回,凸、凹模的装配方法和模架的装配方法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方法。1.机械固定法 根据模具零件紧固的形式,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紧固件法和压入法。(1)紧固件法 它是利用紧固零件将模具零件固定的方法,其特点是工艺简单、紧固方便。常用的方式为螺栓紧固式和斜压块紧固式。螺栓紧固式 如图6.19所示,它是将凸模(或固定零件)放入固定板孔内,调整好位置和
24、垂直度,用螺栓将凸模紧固。,6.2.2 凸模和凹模的装配,返回,返回,斜压块紧固式 如图6.20所示,它是将凹模(或固定零件)放入固定板带有10锥度的孔内,调整好位置,用螺栓压紧斜压块使凹模固紧。,返回,(2)压入法 压入法如图6.21(a)所示,定位配合部位采用H7/m6、H7/n6和H7/r6配合,适用于冲载板厚6mm的冲裁凸模与各类模具零件。利用台阶结构限制轴向移动,需要注意台阶结构尺寸,应使HD,D1.5mm2.5mm,H=3mm8mm。压入法的特点是连接牢固可靠,对配合孔的精度要求较高,加工成本高。装配压入过程如图6.21(b)所示,将凸模固定板型孔台阶向上,放在两个等高垫铁上,将凸
25、模工作端向下放入型孔对正,用压力机慢慢压入,要边压入边检查凸模垂直度,压入后台阶面相接触,然后将凸模尾端磨平。,返回,返回,(3)铆接法 铆接法如图6.22所示。它主要适用于冲载板厚2mm的冲载凸模和其他轴向拉力不太大的零件。凸模和固定板型孔配合部分保持0.01mm0.03mm的过盈量,铆接端凸模硬度HRC30,固定板型孔铆接端周边倒角为0.545145。2.物理固定法(1)热套固定法它是应用金属材料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对模具零件进行固定的方法。常用于固定凸模、凹模拼块及硬质合金模块。,返回,图6.23所示为热套固定硬质合金凹模。凹模和固定板配合孔的过盈量为:图中A处为0.001mm0.002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具 制造 工艺学 装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