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与颜料介绍.ppt
《染料与颜料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染料与颜料介绍.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染料与颜料介绍,Dye&Pigment,5.1 概述5.2 颜色与染料染色 5.2.1 光与颜色 5.2.2 染料结构与颜色5.3 重氮化与偶合反应5.4 常用染料的合成及应用5.5 颜料,公元2600年,中国就有染料应用的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染料的国家;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我国染料和染丝技术相当成熟;纺织印染工业发展,天然染料(如靛蓝)合成染料;1856年,英国 Perkin 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18561861年,Verguin和Lanth合成了品红与甲基紫;合成染料:3000多个品种,几百个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世界染料生产的著名企业:德国BASF公司、Bayer公司;中国与西
2、欧是世界染料的主要生产地;我国染料与颜料生产与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染料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细化工行业。,5.1 概述,一、发展简史,二、概念,染料:是能使其它物质获得鲜明、均匀、坚牢色泽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染料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有机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和印花,如棉、麻、毛、丝、毛皮和皮革以及合成纤维如涤纶、尼纶、腈纶、维纶、粘胶等。此外,也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制品、油墨、墨水、印刷、纸张、食品、医药等方面。,天然染料,人工合成染料,染料通过被染色纤维吸附或与之发生化学结合或机械固着使纤维材料或其他物质染色,其自身颜色不代表织物上的颜色。传统用途
3、是对纺织品着色或染色。,颜料:是不溶于水和其他有机溶剂的有色物质,能以高度分散微粒状态而使被着色物着色,对所有的着色对象均无亲和力。,颜料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颜料与染料有什么区别?,颜料常和具有黏合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合用,靠黏合剂、树脂等其他成膜物质与着色对象结合在一起。传统用途:对非纺织品进行着色,有机染料和颜料都应该满足如下要求:,能使基质着色;色泽鲜艳;牢度优良;使用方便;具有无毒性;成本低廉。,三、应用途径,2.着色,1.染色,3.涂色,2.着色:在物体形成最后固体状态之前,将其分散于组成物之中,成型后即得有色物体,如塑料、橡胶及合成纤维的原浆着色。,
4、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到被染物内部而使被染物获得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的染色。,3.涂色:借助于涂料作用,使染料附于物体表面而使物体表面着色,如涂料、印花油漆等。,染色过程,(一)染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二)染料在被染物内的固着方式:染料在被染物内固着,不同的染料与不同的被染物,固着原理不同,染料的固着存在三种类型:1.纯粹化学性固色:指染料与被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染料固着在被染物上。例: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醚键结合。2.物理化学性固着:由于染料与被染物之间相互吸引及氢键的形成,使染料固着在被染物上。许多染棉的染料,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等都是依赖这种
5、引力而固着在被染物上。3.机械固着(物理性)将涂料制成分散液,通过浸轧使织物均匀带液,然后经高温处理,借助于粘合剂的作用,在织物上形成一层透明而坚韧的树脂薄膜,从而将涂料机械地固着于纤维上,涂料本身对纤维没有亲和力。如:分散染料与颜料,四、分类,染料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染料的应用性质分类;二是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分类。,(1)按照染料的应用性质分类,1.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和酸性络合染料是一类结构上带有酸性基团(绝大多数为磺酸钠盐,少数为羧酸钠盐)的水溶性染料。在酸性介质中染羊毛、真丝等蛋白质纤维和聚酰胺纤维、皮革的染色。2.中性染料结构上属于金属络合染料,但不同于酸性金属络合染料,它是
6、由两个染料分子与一个金属原子络合的,称1:2金属络合染料。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染羊毛、聚酰胺纤维及维纶等。3.阳离子染料分子结构中具有季铵盐阳离子基团,是聚丙烯腈纤维的专用染料,4.活性染料染料分子中含有能与纤维分子中羟基、氨基等发生反应的基团,在染色时和纤维形成共价键结合,用于棉、麻、毛等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5.直接染料是一类可溶于水的阴离子染料。染料分子对纤维素纤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它们不必通过其它媒介物质(媒染剂)而直接对纤维素纤维(棉、麻、粘胶纤维等)染色,它们也用于蚕丝、羊毛、纸张和皮革的染色。,6.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很小的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在染浴中用分散剂使染料成为小颗粒
7、的分散状态对纤维进行染色,用于憎水性纤维如醋酸纤维、涤纶、锦纶等的染色和印花。7.还原染料在碱液中将染料用保险粉(Na2S2O4)还原成所谓隐色体后溶解而染入纤维,然后经过氧化在纤维上重新还原成为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它们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有时也用于维纶的染色。8.冰染染料在棉纤维上由偶合组分(色酚)和重氮组分(色基)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水不溶性的偶氮染料。由于染色时在冷却条件下进行,故称为冰染染料。主要用于棉织物的染色和印花。9.硫化染料在硫化碱液中染棉、维纶用染料。,(2)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分类,按照染料分子结构中共轭体系结构的特点,主要类别有:1.偶氮染料含有偶氮基
8、(),偶氮基与芳环联接成为一个共轭体系。2.蒽醌染料包括蒽醌和具有稠芳环结构的醌类染料。3.醌亚胺染料醌亚胺是指苯醌的一个或两个氧换成亚胺基的结构。4.稠环酮类染料含有稠环酮类结构或其衍生物的染料。5.靛族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结构,两端连接不饱和芳香环状有机化合物,它们包括靛蓝和硫靛两种类型的染料。6.酞菁染料含有酞菁金属络合结构的染料。7.芳甲烷染料包括二芳甲烷和三芳甲烷染料,它们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由一个碳原子联接二个、三个芳环形成共轭体系的骨干。,靛蓝系染料早在189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由于它的纯度高,还有一些其它优点,很快就代替了天然靛蓝。,8.硝基和亚硝基染料在硝基染料的结构中,硝基(
9、NO2)为共轭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含有亚硝基(NO)的为亚硝基染料。9.硫化染料这是一类由某些芳胺、酚等有机化合物和硫、硫化钠加热制得,而在硫化钠溶液中染色的染料,它们有比较复杂的含硫结构。10.芪(1,2-二苯乙烯)染料这类染料具有芪(1,2-二苯乙烯)结构,它和偶氮或氧化偶氮结构联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共轭体系。11.活性染料染料分子中含有能与纤维分子中羟基、氨基等发生反应的基团,在染色时和纤维形成共价键结合的染料。12.(多)甲川和氮杂甲川染料含有一个或多个甲川基(CH)的染料为(多)甲川染料。在(多)甲川染料中有一个或几个甲川为所取代的染料为氮杂甲川染料。此外,还有氮蒽、氧氮蒽、硫氮蒽、噻唑
10、、喹啉等结构的染料。,(2)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分类,五、染料的命名(1)我国的染料命名体系 实行的是三段命名法,规定如下:第一段为冠称,表示染料根据应用方法或性质分类的名称,为了使染料名称能细致地反应出染料在应用方面的特征,将冠称分为31类,如酸性、弱酸性等 第二段为色称,表示染料在被染物上色泽的名称,色泽的形容词采用“嫩”、“艳”、“深”三字。第三段是尾称(字尾),以英文字母结合阿拉伯数字补充说明染料的色光、形态、强度、特殊性能及用途等。,1 冠 称2 色 称3 色 光4 色光品质5 性质与用途,中国染料命名用词,各国染料冠称基本上相同,色称和词尾有些不同,也常因厂商不同而异。中国根据需要,
11、拟采取统一的命名法。,活性艳红X-3B活性黑KN-B分散深蓝H2-GL,(2)国外染料产品的命名 国外染料产品的命名,大致也采用三段命名法,但非常混乱。(3)染料索引(Colour Index,CI)染料索引是一部国际性的染料、颜料品种汇编。它将世界大多数国家各染料厂的商品,分别按它们的应用性质和化学结构归纳、分类、编号,逐一说明他们的应用特性,列出它们的结构式,注明其合成方法,附有同类商品名称的对应表。,借助于CI,可方便地查阅染料的结构、色泽、性能、来源和染色牢度等参考内容。,5.2 颜色与染料染色,5.2.1 光和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一定波长(400760 nm)和频率范围内,它能引
12、起人们的视觉,这部分光称为可见光。当一束白光穿过狭缝,射到一个玻璃棱镜上,光发生折射,色散成按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的光谱带。太阳光线中,除了可见光外,还包括人的眼睛看不见的、波长不同的一系列光线,靠近红色光线的部分称为红外线,靠近紫色光线的部分称为紫外线。,一、光的性质,二、光和色的关系,自然可见光:400-760 nm;波长越短,能量越高,颜色越浅。反之亦然。互补光:若两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在一起能变成白光,则称其为互补光。如红与青绿色光等,具体见颜色环。,可见光不同光谱区域的波长和频率,当物质受到光线照射时,一部分光线在物质的表面直接反射出来,同时有一部分光透射进物质内部,光的能
13、量部分被吸收。将太阳光照射染料溶液,不同颜色的染料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发生不同强度的吸收。黄色染料溶液所吸收的主要是蓝色光波,透过的光呈黄色。紫红色染料溶液所吸收的主要是绿色光波,青(蓝绿)色染料溶液主要吸收的是红色光波。如果把上述各染料吸收的光波和透过的光分别叠加在一起,便又得到白光。这种将两束光线相加可成白光的颜色关系称为补色关系。黄色和蓝色、紫红色和绿色、青(蓝绿)色和红色等各互为补色。,在纸张、洗衣粉和织物添加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但不良商家利用该原理在大米、面粉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光谱色和补色之间的关系可用颜色环的形式来描述,如图所示。每块扇形与其对顶扇形的光波为互补色。例如43548
14、0 nm波段的光波呈蓝色,它的补色是580595 nm波段的黄色。由此可见,染料的颜色是它们所吸收的光波颜色(光谱色)的补色,是它们对光的吸收特性在人眼视觉上产生的反映。染料分子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染料分子对光的吸收特性和它们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图1 颜色环 对角的两个颜色互为补色,物体的颜色:是对可见光选择吸收的结果,即吸收了某一互补光的结果。我们感觉到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而不是吸收光波长的光谱色。如吸收红色则显青绿色;反之则显红色。,5.2.2 染料结构与颜色,1、染料的发色理论概述染料的颜色和染料分子结构有关。早期的染料发色理论主要有:发色团和助色团学说,醌构理论,染料发色的
15、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从早期的学说反映有机化合物的颜色和分子结构外在关系的某些经验规律,发展到物质结构内部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的微观内在规律。,1876 年德国人维特(O.N.Witt)提出发色团与助色团论。认为:有机化合物的颜色是双键引起的,其结构中至少需要有某些不饱和基团存在时才能发色,这些基团称之为发色基团,主要的发色基团有-N=N-、=C=C=、-N=O、NO2、=C=O等,含有发色团的分子称为发色体或色原体。增加染料结构中共轭双键的数量,其颜色加深,羰基数目增加颜色也加深。当引入另外一些基团时,也使发色体颜色加深,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如氨基、羟基和它们的取代基、卤代基等。例如:,一、经
16、典发色理论发色团学说,发色团学说对于许多染料如:偶氮、蒽醌、硝基和亚硝基染料的发色性质、结构和颜色的关系都能较好的加以解释,至今仍被沿用着。,对各种被染物质也不一定具有染色能力(或亲和力),能够作为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还应含有助色团,它们能加强发色团的生色作用,并增加染料与被染物的结合力。主要的助色团有-NH2、-NHR、-NR2、-OH、-OR等。此外像磺酸基(-SO3H)、羧基(-COOH)等为特殊助色团,它们对发色团并无显著影响,但可以使染料具有水溶性和对某些物质具有染色能力。,二、近代发色理论 根据量子化学及休克尔(Huckel)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合物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该物质吸收
17、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而使其内部的电子发生跃迁所致。1927年提出了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能够作为染料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内部电子跃迁所需的激化能必须在可见光(400nm760nm)范围内。,当吸收光的能量与E相等时,有机分子才会显示出颜色。E越大,所需吸收光的波长越短;反之,E越小,所需吸收光的波长越长。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收波长应在400760 nm波段的可见光范围内。,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后,从基态被激发至较高的能态,叫激发态。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为E,与吸收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为:,物质的颜色主要是物质中的电子在可见光作用下发生*(或伴随有n*)跃迁的结果,因此研究物质的颜色和结构
18、的关系可归结为研究共轭体系中电子的性质,即染料对可见光的吸收主要是由其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图2 电子能级图,醌构理论是英国人阿姆斯特朗(Armstrong)于1888年提出的,认为分子中由于醌构的存在而产生颜色。如对苯醌是有色的,在解释芳甲烷染料和醌亚胺染料的颜色时,得到应用。,三、醌构理论,价键理论认为有机共轭分子的结构,可以看作电子成对方式不同,能量基本相同的共轭结构,其基态和激发态是不同电子结构共振体的杂化体,共振体愈多,其杂化后的基态和激发态能级差愈小,吸收光的波长愈长。所以在染料分子中,往往增加双键、芳环来增加共轭结构,使染料的颜色蓝移(深色效应)。,现代发色理论中所谓的
19、发色团,一般是指那些能吸收波长为400nm760nm内电磁波的基团,它们的分子结构里有若干个共轭双键组成的共轭体系,这些共轭体系往往还带有助色团,共轭体系和助色团共同组成为一个发色体系。所谓助色团指的是那些连接在共轭体系上的-NH2、-NHR、-NR2、-OH、-OR等供电子基团。,(1)乙烯发色体系(2)偶氮发色体系(3)次甲基/多次甲基(4)芳香发色体(5)稠环芳香体(6)蒽醌(7)酞菁,重要的发色体系如下所示:,金属酞菁,人们把能增加染料吸收波长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把增加染料吸收强度的效应叫浓色效应。反之,把降低吸收波长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把降低吸收强度的效应叫减色效应。,2、结构和颜色
20、的关系,(1)共轭双键长度与颜色的关系共轭双键的数目越多,*跃迁所需的能量越低,选择吸收光的波长移向长波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深色效应。分子结构中萘环代替苯环或偶氮基个数增加,颜色加深。共轭双键系统愈长颜色愈深。芳环越多,共轭系统也越长;电子叠合轨道越多,越易激发;激化能降低,颜色加深。在偶氮染料中,单偶氮染料大都为黄色、红色,少数为紫色、蓝色,而双偶氮染料大多数由红色至蓝色,多偶氮染料的色泽可以加深到绿色和黑色。,(2)取代基对颜色的影响,共轭系统中引入NH2、NR2、OH、OR等供电子基团时,基团的孤对电子与共轭系统中的电子相互作用,降低了分子激化能,使颜色加深。吸电子基团如硝基、羰基、氰基
21、等,对共轭体系的诱导效应,可使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从而使激发态分子变得稳定,也可降低激化能而发生颜色蓝移。在染料分子两端同时存在给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时,颜色作用更明显。,(3)分子的平面结构与颜色的关系,当分子内共轭双键的全部组成原子在同一平面时,电子的叠合程度最大,平面结构受到破坏,电子的叠合程度就降低,激化能增高,产生浅色效应,同时吸收系数也降低。,(4)金属络合物对颜色的影响,当将金属离子引入染料分子时,金属离子一方面以共价键与染料分子结合,又与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形成配位键,从而影响共轭体系电子云的分布,改变了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通常使颜色加深变暗。作为染料内络合用的金属离子通常有F
22、e、Al、Cr、Cu、Co等。不同的金属离子由于对共轭系统电子云的影响不同,所以同一染料与不同金属离子生成的络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如:,(4)介质酸碱性对颜色的影响,染料在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离子化生成电荷,使共轭体系内供电子基团的供电子性或吸电子基团的吸电子型获得加强,产生深色效应;反之离子化的结果使供电子基德供电子能力丧失则产生浅色效应。(pH指示剂原理),5.3 重氮化与偶合反应,偶氮染料是品种、数量最多,用途最广泛的一类染料,占合成染料品种的50%以上。在偶氮染料的生产中,重氮化与偶合反应是两个基本反应和主要工序。,一、重氮化反应,芳香族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可用
23、下式表示:,式中所使用的酸HX代表无机酸,常用盐酸和硫酸。,重氮化反应机理,游离芳胺首先发生氮原子上亚硝化反应,然后在酸液中迅速转化为重氮盐。,二、偶合反应,重氮盐和酚类、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偶合反应。而酚类、芳胺化合物称为偶合组分。,偶合反应机理,偶合反应是亲电取代反应。重氮盐正离子向偶合组分上电子云密度较高的碳原子进攻,形成中间产物,然后迅速失去氢质子,生成偶氮化合物。以苯酚和苯胺为例,反应为:,加入有机碱如吡啶、三乙胺等催化剂能加速反应。,萘酚或1-萘胺上若有磺酸基在3位、4位或5位,偶氮基进入邻位。如:,可以预见,偶氮基进入酚类或芳胺类苯环上羟基或氨基的邻、对位。一般情况是
24、先进入对位,当对位已有取代基时进入邻位。如:,苏丹红一号Sudan(),苏丹一号染色剂含有“偶氮苯”,当“偶氮苯”被降解后,就会产生“苯胺”,这是一种中等毒性的致癌物。过量的“苯胺”被吸入人体,可能会造成组织缺氧,呼吸不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其他脏器受损,甚至导致不孕症。,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一号”降解反应,5.4 常用染料的合成及应用,4.4.1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用于棉、麻等纤维素的直接染色。在染纤维素纤维时,不需媒染剂的帮助即能上染,故称为直接染料。直接染料的色谱齐全,生产方法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但耐晒及耐晒牢度较差。凡是耐晒牢度在5级以上的直接染料,称
25、为直接耐晒染料。,自从1884年保蒂格(Bottiger)用合成的方法获得第一个直接染料刚果红(Congored))以来,化学合成直接染料的方法及其染色理论不断发展。早期的直接染料在化学结构上多为联苯胺类偶氮染料,尤以双偶氮类的结构为主,如刚果红即为对称联苯胺双偶氮染料,其结构式为:,到上世纪6070年代,医学界发现联苯胺对人体有严重的致癌作用,各国相继禁止联苯胺的生产。为了提高纺织品的染色牢度,发展新型直接染料,主要有两大类:在染料分子中引入金属原子,形成螯合结构,提高分子抗弯能力,含有相当活泼的氢原子的亲核基团。如瑞士山德士(Sandoz)公司研究并生产了一套新型直接染料Indosol 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染料 颜料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2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