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分工).ppt
《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分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分工).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分工与布局),一、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概念,旅游产业区域结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产业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即旅游业的生产力布局。它反映的是旅游产业各要素的空间分布与布局、功能分区以及要素与地区间的空间联系状态等。旅游产业区域结构一般包括各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区域结构和综合旅游经济区域结构。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区域结构包括:旅行社区域结构;旅游饭店区域结构;旅游交通区域结构;旅游商品区域结构;旅游资源区域结构;旅游市场区域结构;旅游流区域结构;旅游投资区域结构,等等。,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内容,旅行社区域结构:是指旅行社在不同地区的配置情况,包括不同数量、规模、性质的旅行社在不同地
2、区的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内各旅行社的协作发展关系。旅游饭店区域结构:是指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及旅游市场需求特点而形成的旅游饭店分布格局,其中旅游资源集聚地的分布特点对旅游饭店区域结构具有决定的影响作用,因为大多数旅游者总是投宿到距旅游景区、景观较近的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地区差异同时受旅游资源与旅游客源分布的影响,一般在旅游景观附近的分布密度较大,从而决定了旅游交通的运力、规模及水平。旅游商品的地区分布不仅和旅游资源的分布相关联,而且同各地区其它产品生产,特别是名特土产品相关,从而形成不同地区旅游商品的分布特色。,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内容,旅游市场和旅游流的区域结构反映了旅游者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它对各
3、旅游供给因素特别是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合理布局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旅游投资区域结构是指资金在各旅游区域的流动及分布关系,它取决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源特征、经济政策等区域特点,旅游投资必须以有限的资金取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因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旅游投资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资源区域结构是以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为主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及特色,它是以自然资源本身的性质、特点、数量、质量为依据划分的,是综合旅游经济区域结构的基础。把上述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就形成综合旅游经济区域结构,其是整个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程度,即可将整个地区
4、分成若干个旅游经济区,每个经济区以下可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旅游经济区。,二、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理论基础,(一)区位理论1、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
5、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一)区位理论,2、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
6、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第三圈是谷物轮作
7、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3、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3、工业区位理论,(1)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是假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而言。韦伯认为,工厂企业自然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为最小的地方,因
8、此,运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即运费是运输物的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亦即运费与运输吨公里成正比关系。,3、工业区位理论,(2)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从旧址迁
9、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时,还考虑了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的影响。,(3)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集聚因素如同劳工成本可以克服运输成本最小区位的引力一样,由其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也可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而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集聚因素。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产生影响: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它对工业效益
10、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其二是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的。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城市的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二是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韦伯认为,生产集聚是一般集中因素,社会集聚则是特殊集中因素。前者是集聚的固定内在因素,而后者则是偶然的外在因素。所以在讨论工业区位时,主要注意一般集中因素,而不必注意特殊集中因素。分散因素。“分散因素”与“集中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
11、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1)中心地理论有关基本概念中心地。指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镇或居民点。更确切地说,是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中心地职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主要以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活动为主,同时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但不包括中心地制造业方面的活动。中心性。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
12、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者说中心地职能的空间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强”、“弱”、“一般”、“特殊”等概念来形容和比较。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在实际中,需求门槛多用能维持一家商服企业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来表示。这里的最低人口数,就称为门槛人口。商品销售范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他们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此价格就是商品的销售价格加上为购买这种商品来往的交通费用。显然,实际价格是随消费者选择商品提供点的距离远近而变化的。距离越短,交通花费越少。商品的实际价格越低,结果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13、。否则相反。由此可得出,商品销售范围就是指消费者为获取商品和服务所希望通达的最远路程,或者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劳务的最大销售距离和服务半径。,根据前面的论述,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的。例如,在一个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居民收入都很低的中心地,其每个单位面积内的商品销售量和服务需求水平亦低。不同规模的中心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互相作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就区域内各城镇而言,大城市的商服设施和商品种类向高级发展,多而全;中等规
14、模的城市具有中高级或仅能维持中级水平,服务项目少而不齐全;小城市具有中低或只有低级水平,种类少而不全;一般城镇(县城、建制镇)只有基本生活性商服,水平很低,种类更少。就城市内部而言,市级中心、区级中心和小区级商服中心也有类似的分异规律。就不同商业、服务行业而言。有些行业经营品类多,有些则少;有的以高级为主,有的以低级为主。商品的种类、级别不同,其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也不一样,由此形成的等级序列可归并为:低级商品和服务,其售价低,顾客购买频率高,需要量大,需求门槛则低,销售距离则短或服务半径较小。而高级商品和服务,因质量好、耐用、更新慢,故售价高,需要量相对少,购买频率则低,运费占售价的比重小,致
15、使其门槛高,销售距离长或服务半径大。按地域归并可以找出规律,即:高级商服中心,提供高级到低级的全部商品和服务;中级商服中心提供从中级到低级的全部商服活动;而低级商服中心只有低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也依次由高到低、由大变小。,区位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1、旅游中心地的界定实际上对于特定的旅游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其是否为该地域范围内的旅游中心地,比如说这个旅游地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被周边地区的大多数客源市场所消费;这个旅游地人均旅游业的收入占人均收入的比重较周边地区大等。般说来,旅游中心地必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因为这两个条件是旅游地成为区域旅游中心
16、的先决因素。,2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旅游地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影响范围。当然,除了旅游资源外,旅游产业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容量都会对旅游地的市场范围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之分。所谓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上限,就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或接待游客数量,但是上限值不能超过上述四个变量中的最小值。而旅游中心地的市场范围下限则可以引用克里斯泰勒理论中的门槛值来进行说明。在克氏中心地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
17、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需的最小的需求量。在旅游地的研究中,这个概念同样是适用的,此时门槛为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量。这一点要从旅游生产的经济性方面来理解:开发一定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市场对该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好、消费量很小,那么旅游区必然不能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旅游活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高昂的旅游产品成本又会造成人们旅游需求的进一步压抑,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旅游规划时要考虑到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门槛”问题。,3旅游中心地的等级,旅游中心地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它的市场范围即吸引力来进行的,所谓的高级旅游中心地就是指提供的旅游服务是市场范围较大的中心
18、吸引物;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则是指其提供的旅游服务为较小范围内的市场所消费的中心吸引物。一般来说,高级旅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档次高、功能多、品种全、质量好、价格相对服务质量低廉,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相对单一。,4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模式,高级和低级的旅游中心地具有不同的服务职能,由于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服务的市场范围各异,就产生了旅游中心地的均衡布局问题。即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如何进行均衡布局使得区域旅游在不同等级旅游中心地的带动下获得持续的发展,是布局模式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他谈到了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
19、最有利于物质销售和服务最方便为原则,即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区。在市场最优原则下,一个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服务能力应该实际上相当于三个低级中心地,用公式表示就是Kn3(n1),以K表示每个单元内各级中心地的数量,n表示中心地的级别高低。国内外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这样的一种布局模式在区域旅游市场中也是适用的,区域旅游中心地体系中,每个高级中心地都相应地属领几个中级或低级中心地。例如,国内学者在对北京市旅馆业的空间布局和锦州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中发现,上述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都能用这个模式来加以刻画。,旅游圈层,杜能认为,从城市向外延伸,不同距离的地方适宜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他从实际的研究中发现,以城市为中
20、心,由里向外依次可分为不同的生产圈层。圈层布局理论在旅游规划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就提出了环城市游憩带(ReBAM)的概念。所谓的环城市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指的是,位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以及(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这三者共同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这一地带的划分,形象地刻画了太城市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模式,即围绕城市呈现出环状特征。同时环城市游憩带随着城市的远近不同,其主要旅游功能也会出现分异。例如,距离城市较近的游憩带依托城市以
21、市场休闲和康体健身为主导功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带则依托自然生态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为主要吸引点。,(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郎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它是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观点提出的。其基本思想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在增长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最终影响也不一样”(增长极概念经济学译丛,1988年9月)。佩鲁认为增长极就是一组在经济中能产生动态增长的产业,彼此之间围绕推进型产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密切联系。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个增长理论基本上是一个产业增长极理论。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游 产业 区域 结构 分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