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理解并翻译.ppt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理解并翻译.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目的,准确理解文意并译成现代汉语。教学重点如何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难点准确地理解文意。,考点解说,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近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
2、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参考译文:(何子平的)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
3、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官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俸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即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
4、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小结: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
5、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参考译文: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打发他回去了。,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
6、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小结: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3烛照
7、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参考译文:裴晋公为相时,平民时交的友人,受过恩惠的人,都报恩不敢相忘。大臣中有重品德但不善言词的人,有天却忽然说:“我和其他几个人裴公都熟知。平民时,约定他日显达,要彼此互相提携,引见。现在裴晋公已经升高官,但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晋公听说过后,笑着说:
8、“确实有负约定。”,解析: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小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二、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9、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
10、,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使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使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
11、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4:翻译下列句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解析:“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
12、笑。解析:“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小结: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
13、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译文:。,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
14、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1)其李将军之谓也?解析:此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解析:此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尽哀”是两个
15、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译文:。(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参考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理解 翻译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