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ppt
《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德育的机制与重心,华东师范大学 黄向阳博士,各位老师早上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和分享教育实践中的道德经验,一、学校德育观念与机制,德育是学校的一项工作吗?如果德育是工作,那么是谁的工作?如果德育是全体教师的工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那么,为什么普通任课教师甚至连参加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的资格也没有?为什么政教处或德育处只管辖和指导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我们的制度承认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吗?如果德育不是工作,它又是什么?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何种地位?实施全员德育需要何种德育观?,什么是教育?教例:雾都孤儿费金教奥利弗偷东西是教育吗?(A)是教育(B)不是教育(C)是教育,不过是一种有害的教育,费
2、金是教育工作者吗?(A)是教育工作者(B)不是教育工作者(C)是教育工作者,不过是个有害的教育工作者,(一)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二)德育代表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定的道德目的,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智力训练并非智育。促进学生体力发展的活动,只有服务于一
3、定的道德目的的意义,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才是一种教育。纯粹的健身运动或竞技运动并非名副其实的体育。,(三)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赫尔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杜威:“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中国国民政府1912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四)德育属于“教育目的”范畴,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
4、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工作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工作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学校德育“工作化”趋势,1988年,“全国中小学思
5、想政治工作会议”,被改名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学校普遍设置德育处或政教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专项德育工作经费建立学校德育基地,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理论误区: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实践误区: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于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德育“工作化”的误区,教例1:班主任津贴,
6、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1979年11月27日),班主任任职期间,享受班主任津贴。各地可根据财力实际情况,对国家原规定的津贴标准适当提高。民办教师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班主任津贴。所需费用,可由乡人民政府列入教育事业费附加中计征,也可由各地通过其他方法筹措。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1988年)第十八条 班主任任职期间一律享受班主任津贴(包括民办教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拨发的班主任津贴基础上,适当增加津贴。中学班主任暂行规定(1988年)第十一条,广东省佛山市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班主任津贴国家津贴地方津贴,西藏拉萨中学 100元(1994年
7、)江苏昆山新镇中学 150元上海中学 200元(1996年)上海某窗口学校 470元宁波某中学 700元上海某私立寄宿制学校 800元,班主任津贴国家津贴地方津贴校内津贴,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考核越来越严格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教师越来越不愿意参与班级事务教师越来越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职称晋升成了当班主任的主要动力,“班主任津贴现象”,教例2:学校政教处(德育处),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中学和大学始设“训育处”,与“教务处”、“事务处”并立为学校三大职能机构。20年代中期,江苏省中等学校实行“教训合一”,“训育处”与“教务处”合并为“教导处”,同时在学校
8、实行级任制和导师制。解放后,废除训育制度,撤销训育处,由教导处主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85年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率先设立“政教处”;1986年江西省铅山县第一中学设立“政教处”;1987年湖北省京山县罗店高级中学设立“政教处”。,规模较大的中小学(一般在20个班以上)和大中专院校,要设立政教处(与教务处并列),有一名专职主任,统筹学校德育与常规管理工作。中共邯郸市教育工作委员会、邯郸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1995年3月1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机构改革和设置应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设立德育处,具体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贯
9、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若干意见(1997年8月25日),普通中学要明确专门机构主管德育工作。城市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应有一名教导主任分管德育工作。国家教委: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中学应设立德育处或在教导处内设德育教导,(中专由学生处、职校由政教处)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小学应有一名教导分管德育工作。上海市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细则(1998年),“这种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下来的学校部门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责权利的关系分割不清,不利于在学校里进行科学管理。”“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年级分别行使德育和教学的管理职能,人为地将德育和教学工作割裂开来,很容易造成
10、德育和教学工作两扇皮,尤其是容易造成德育工作形式化、简单化、走过场,不利于强化德育为核心的思想,不利于将德育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同时,从对工作实际效果来看,德育处和教务处都可以从中总结工作的成绩,也都可以把工作效果中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推脱给对方,因为德育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是混同在一起反映出来的。”,教导分离现象,(六)重建全员德育机制,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建设班级教师集体,建立班级教师集体德育责任制。减少或取消班主任津贴,班主任制与导师制并行,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加强政教处对全校德育的领导和协调,特别加强对各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打破教务处与政教处的分工壁垒,实现教导合
11、一。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少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春秋时代,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子贡是孔门高徒,经商有方。一次,他赎了一个同胞归国,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一)教例:子贡赎人,二、学校德育的层次与重心,思考与讨论,你对子贡赎人还拒领赎金作何评价?假如你是孔子,作为老师,你会对子贡说什么?又会对其他弟子说什么?今天的教师遇到像子贡这样的学生,最有可能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说,子贡的行为值得赞赏和推广吗?为什么?,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开了个坏的先例,从此不会有鲁国人再肯为
12、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你接受国家补偿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拒绝这笔赎金,只会破坏国家那条好法律。”,孔子这么批评子贡对不对?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惯例,宣传部门和教育机构会大力表彰、宣传子贡同志的先进事迹。这样做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上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现代学校德育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思考与讨论,鲁国立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偿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而龙颜大悦下令通报、嘉
13、奖、宣传乃至推广,会有怎样的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因为人人都在表态向大公无私一毫不取的子贡同志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滑坡,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致影响自己的生活呢?那么,就让道德高标见鬼去吧!(黄波:尴尬的道德高标),道德和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多数,不能把个人化的抉择作为普通化的道德要求加以提倡和推广;道德和道德教育要区分层次,注重实效,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如果道德上的高标准会妨碍人们履行道德基准,就应该摒弃这种道德高标;道德和道德教育要承认并尊重道德主体
14、的合理利益,不能无条件地要求人放弃自身的合理利益,否认个人合理利益的道德要求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二)道德层次与教育,道德理想(道德高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道德原则(道德基准)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道德规则(道德底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张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帮助你。”李老师对学生说:“对人要有礼貌,因为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德育 机制 重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