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ppt
《学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谭 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一、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背景一,战后世界教育变革 1.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知识经济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把教育视为“知识产业”。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1956年美国从事信息服务的白领劳动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教育,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Paul Romer,An Interview with Paul Romer,1994)“在过去的200年里,
2、人们认为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知识教育的人,今后,人们将逐渐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懂得如何学习,特别是懂得不仅通过学校、而且是在教育以外继续终身学习的人。”(Drucker,Know-work and Know-Society: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entury,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新教育,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
3、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由之路。(UNESCO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背景二,国际体育课程的变化,1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美国加州: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目的的实现不仅丰富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导致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中国香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中国台湾:健康应该是一切的基石。要鼓励学生采取行动改善自己的健康外,还要改善他人的生活、运动、休闲和
4、工作的环境和社区,帮助学生理解人们的健康会受到自己和他人互动的影响。,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每个人必须有充分的机会按照其民族运动传统从事体育运动,增进体质并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必须为年轻人(包括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和残废人提供特别的机会。通过适合其需要的体育运动计划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UNESCO体育运动国际宪章(1978)新西兰:学校的课程应该为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成功地达到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的机
5、会。美国加州: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罗杰斯在知识社会,知识唯有在应用中才能存在。Drucker,Know-work and Know-Society: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entury,1992中国台湾:只有以学生自己为中心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课程要创造一种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局面,把过去认为是剥夺人生乐趣的课程,变成一门协助学生解开人生价
6、值结的课程。中国香港:通过体育和跨课程学习,加强学生的各项共通能力,例如批评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使他们学会学习,还能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他们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的生活。,背景三,城市化与学校体育,农村人口由 1949年的 89.4%下降到 2 0 08年的54%,1.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趋势,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70%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比例已达36096391;又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城乡人口构成比例更达到了418582。这个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7、2010年约为42左右,至2020年为60左右。,1.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趋势,城乡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家庭结构的简化,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代际养老功能弱化。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成为以工薪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新兴农民。对于流出的劳动力来说,他们自身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需要有化解风险的机制和能力;城市人口压力持续增长。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4.17%,比1990年下降了5.7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5%,比1990年上升了0.12个百分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城市化背景下的教育与体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
8、颁布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工作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截至2000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市、区)达2541个;实现“两基”的人口覆盖率达85%以上;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2.城市化背景下的教育与体育,“两基”的成绩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从1985年到2000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96%上升到99.1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68.4%
9、上升到94.89%;全国初中阶段入学率由36.76%上升到88.6%。15年来,九年义务教育总规模从17384.4万人增加到19307.3万人,增长11.06%。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得到了更多的就学机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20世纪80年代解决“一无两有”基础上,90年代集中建设农村初中。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2000年校舍总面积5.86亿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1.27亿平方米。实现“普九”的学校仪器设备配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一、二类标准。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与1985年相比,2000年小学教师合格率由60%上升到96%;初中教师合格率由27.5%上升到86%,办学效益
10、明显提高。与1985年相比,2000年全国小学校均规模由160人增加到235人,增长约46%。初中校均规模由520人增至约1000人,增长80%以上。,农村学校规模缩小:90年代以来,尽管对部分规模过小的农村学校实行了合并,但目前广东省农村小学中不足200人的学校仍占约30%,如河源市龙川县341所小学在校学生平均为237人,紫金县330所小学平均242人,东源县226所小学平均184人,和平县235所小学平均148人。这类学校教师人数大致为610名,体育教师只能兼职。城市学校压力增大:城市学校发展空间不足,调查表明:除少数省、市一级学校外广东省城市中小学校班均生数为67.44人,其中粤东、粤
11、西有的中学平均班额竟高达80人以上。如化州一中、和平县东水中学、揭西县城北中学班均人数都超过80人,龙川田心二中达10772人,该校初一3班更高达134人!全省80人以上的教学班约10000个,超过100人的教学班约1000个。,3.城市化带来新挑战,城市学校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减少,广东80%学校生均体育场地不足2m2;在调查的26个县区中,没有50m跑道学校占20%以上的县区达13个(其中占30%以上的7个)。这些学校大多数集中在山区和部分大中城市老城区。阳江市阳春县、阳江市区、潮州市饶平县、江门市开平县没有50m跑道的学校数占到本县学校数的57.5%65.6%。广州市约10%的小学没有50
12、m以上的跑道,其中老城区小学中约占30%;越秀区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200米跑道。学校体育场地简陋,器材奇缺。95的农村学校体育器材是“普九”时配置的,现已破旧不堪。粤东、粤西山区学校尤其突出,约90%严重缺乏体育器材,75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就是一片空地,梅州、河源农村小学中90%没有运动场地,约80%的学校连空地草坪都没有。,3.城市化带来新挑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与后天缺失乡村和小城市学校教育经费比实行“一费制”和免费义务教育以前减少约3050%。学校场地面积扩大,但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基本无改变。按照我国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农村学校规模的小型化趋势、农村学校体育教
13、育成本提高和经费不足的矛盾还将持续1015年,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挑战。,b)城市流动儿童与学校体育,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一项全国性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9.3%。我国2000万流动儿童中,有近200万处于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2004年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1/4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被城里人看不起,并因此而感到自卑。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别,他们大都认为这种差别难以逾越。还有的孩子由于父母流动频繁而经常转学,影响了正常升学,年龄偏大而在班里
14、“鹤立鸡群”,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孩子对社会差别与不平等的强烈感受,必将加深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导致心理上的失衡,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对抗情绪。,b)城市流动儿童与学校体育,北师大心理学院申继亮教授认为:流动儿童自尊心水平显著比城市儿童低,普遍缺乏自信心。即使是随着进城日久,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所增强,自尊心水平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北师大另一份调查表明,流动儿童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最突出的表现为对外界严重敌对。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对社会、他人等外界因素抱有严重敌对态度的比例是普通学校初中生的12倍!中国不同家庭收入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组的城市男、女生和农村
15、男、女生与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组相比,平均身高分别低3.8厘米、3.2厘米、5.1厘米和4.5厘米。京华时报2007-5-20零点公司调查:52%儿时玩耍不足的儿童大学时缺乏自控能力,放纵自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运动基础较差,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1950小学体育暂行标准:体力基础-健美体格、运动习惯、团结友爱1956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建设保卫祖国服务-全面锻练、全面发展1962体育教学大纲:增强体质、服务学习和劳动-健康 能力 技能 道德 提高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1978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一个目的(建设者保卫者)三项基本任务1987体育教学大纲:终生体育、发展个性、
16、陶冶情操、创造精神1992义务教育大纲:卫生教育、活动类课程1997高中体育大纲:必修-选修 全面锻练增进健康、知识技能意识能力-终生体育基础、品德情操2000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突出健康第一和学会学习等80年代以来快乐体育实验、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二、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1978年大纲曾提出“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后来的几个大纲去掉了这句话。原有的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过于强调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体育科学,1998(2)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训练过程的色彩。毛振明,试析体育教学过程
17、训练化的倾向,中国学校体育,1999(2)“三项基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反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广大教师往往会忽略体育本质,而将作为手段的运动上升到本质地位。陆玉林、徐茜,学校体育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南京体院学报1999(2),结论:现行体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过死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情意感受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三、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
18、tives)目标教学是建立在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B.S.Bloom)等以美国大学考试专家小组提出的分类组织结构理论框架为基础,把各类教育目标归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相继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1956)、情感领域(1964)和动作技能领域(1970)三个分册。L.W.安德森和D.R.克拉斯沃于1999年对该书进行了修改,出版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1.教育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把目标
19、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为制定课程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教学从清晰的可实现、可检测的目标开始,最后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结果。认知教育目标按水平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情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5级。,1.教育目标的分类,(心理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7级:知觉,运用感官获得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定向,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有控制的反应,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机械性动作,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能熟练操作
20、复杂的动作;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创新,根据具体情境需要创造新动作,强调在技能发展基础上的创造能力。,1.教育目标的分类,修订版进一步将认知教育目标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知识被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类,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水平。,说明:表中的空格用于填写教学活动或教学测评安排等。,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目标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理论基础。其主要论点是: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是“人为的和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除了占学生总数的5%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之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
21、、进一步学习动机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差异”;许多学生未能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策略和及时、恰当的指导,否则所有学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强调教学过程中“矫正反馈”系统的作用。布卢姆主张用诊断性评价或事前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及时了解各种教学策略对达到预定目标的效果。,目标教学过程示意图,4.目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目标教学要求明确教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强调以可操作和可评估的行为或指标表述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学生的自觉学习,鼓励学生相互纠正、自己示范讲解和分类、分层学习。完整的目标教学大致包括学
22、前诊断性测试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精讲示范难点重点学生练习课时目标测试反馈矫正练习课时目标达成度测试形成性测试期末测试等步骤。,4.目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实验显示在实施目标教学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施行目标教学;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课堂达标情况有差异,不能以一时表现对学生下定论,也不能对所有学生按统一标准要求;情感态度目标评价应避免随意性;目标教学应“小循环,快反馈,强矫正”,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后练习,强化训练,及时总结归纳;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激发和巩固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和强化体育的积极意义,注意运动爱好和锻炼习惯的养成。,5.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体育课程改革,目标
23、教学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质量效果明显。但有人认为目标教学很费精力,实验班所用时间比对照班大约多1015%;也有人认为体育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相对较难。1布卢姆安德森模式偏重于教师的教,与当代教育思潮强调学生自我监控和学习能力发展有较大差异,2与此次课程改革提倡的强调学生能力发展、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和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有也有一定差距。1 聂俊雄,雏议对目标教学的认识误区,中等医学教育杂志,1995/3 2 董奇,目标教学:理性的评论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17,(二)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80年代以前,美国学校体育主要有
24、以竞技性运动和健身参与两种课程模式,但较多学校采用健身运动课程。运动教育模式是西登托普(D.Siedentop)1985年正式开创的课程模式,它用较多时间集中教授一项竞技性运动项目。它包括10个相互关联的目标:教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发展学生完成这些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能够欣赏和运用战术;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能够计划和管理这项竞技活动;使学生能够作为领导、具备领导的才能;能够与同伴合作;尊重传统;具备组织、安排本项目的竞赛;学会本竞技项目的裁判和训练工作;能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2004年西登托普来华讲学,运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1.运动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运动季:常包括练习期、季前期、比赛和
25、季后赛;不少于20节课。运动团队:学生可根据自愿原则自由组成学习团队,也可由体育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团队分组,在整个运动季中基本固定。常规赛: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竞赛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比赛,它是按赛程有计划进行的“正规”比赛,可以采用对抗赛、分组循环赛、联赛等形式。季后赛:实际是正式比赛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决出最终优胜名次的比赛。成绩记录:除比赛成绩外,还包括击球率、命中率、名次、时间、距离等。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包括运动员宣誓、邀请特别来宾、颁奖典礼、比赛场地的装饰、拍摄录像带等。,四、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进行了近八年。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积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体育 改革 回顾 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