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ppt
《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魏凯旋,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案例二、什么是课堂观察?它有何意义?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四、课堂观察的工具与观察技巧五、课堂观察课例范式,一、基于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例】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研究 1.背景 2004年2月27日,全市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语文组的“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的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被安排为公开展示活动。在大家听了饶大思老师“再教”的土地的誓言后,语文组在学校小会议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为“教师指令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要求在统一视角(见下表)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教师发出哪些指令、指令发出后
2、学生的行为及教师的处理策略三个视点对教师指令是否有效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研究。2.制定“课堂教学三要素”的课堂观察量表 3.观察结果汇报与简评(摘选2段),学生观察第一小组汇报:本小组共有三位老师,观察对象有16位学生。指令1“看图片”,学生都非常专注;指令2“听范读”,大都很认真;本组有一位学生有些分神。指令3“朗读指导”,举手要求范读的共有6位学生,听他人朗读认真,经教师朗读指导后进步明显。指令4“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小组都有参与,有12位同学能大声、深情朗读,“感悟评价”时14位学生参与,有两位学生顾自己看书。指令5“班级交流”,举手有7人次,发言4人,看图片专注,有少数同学不大敢表现
3、自己。教师应多正面鼓励,让更多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真棒!指令6“质疑解难”,举手5人次,发言2人。有跟不上节拍的感觉。这堂课16位学生都能在老师指令下进行有效互动,而且非常投入专注。从参与发言的角度来看,举手有17人次,发言有7人次,但其中二人发言重复5次,由此可见发言的参与面不大广。还有1名学生多次举手,老师没有注意到。,教师观察小组汇报(观察教师,发现教师指令及指令发出后的处理,研讨指令及其处理策略的有效性):师1:教师发问总次数24次,其中形成指令32个。对这些指令的处理中,引导生评19次,其中学生自评12次,互评7次。师评21次,其中肯定或否定1次,复述6次,生发3次
4、,追问5次。生评不到50%,师评超过50%。教师总结9次。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1次,班级随机交流11次,引发质疑10次。师2:我觉得专题的任务在这堂课教学中很好落实。特别是朗读的指导比上次来说,形式也多样化了,老师指导也到位了。至于小经互动的实效性更是大有改观。这得益教师的指令明确化。二是课堂活跃的氛围了推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组织人或主持人:简要总结(略),二、什么是课堂观察?它有何意义?,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在传统听评课制度的惯习下,甚至很多人对课堂观察存在一定的忽视,以至误解。1、什么是课堂观
5、察?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根据价值评判标准,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显著特点是:有明确目的、借助有关工具从课堂收集资料、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英国剑桥大学倡导的课堂教学观察,什么是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关注关键教学事件(现场观察记录与观看分析录像带相结合)就课堂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用课堂观察结果来改进课堂教学绩效,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教研行为:,由明确的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情况呈
6、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不同行为构成。,是一次教研活动:,中心环节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原想整体性的观感分解成几个观察点(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以求对一堂课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这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一种教研文化:,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一个教研组以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同伴互助的方式将会极大地改善教研组的教研方式,使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2、课堂观察的意义,起点和归属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经验型的评价基于证据的推理 总体的观感分
7、点的观察 个体独立的评价团队合作分享,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1、明确观察目的,构建观察框架,选定观察视角2、利用观察工具进行课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3、分析和研究观察结果,形成意见或建议,写出课堂观察课例。,课堂观察流程:,第一步:10-15分钟的课前会议。执教者说课,与观察者商讨,落实本次教研活动观察点,并对观察者进行分工。第二步:40-45分钟的课中观察。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观察者按观察点将分配到的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第三步:不少于30分钟的课后会议。执教者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行为有效性、有无偏离教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观察者反馈: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从每一个观察角
8、度出发,进行说明,作出分析结论,并提出整改建议;总结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课堂观察课例)。,华东师大崔允漷课堂观察框架四维度,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怎么教?教得怎样?是否有效?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崔允廓“一节好课的标准: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缺陷的课)。”叶 澜,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框架,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视点,维度一:学生学习,维度二:教师教学,维度三:课程性质,维度四:课堂文化,四、课堂观察的工具
9、与观察技巧,1、观察所需的工具:(1)执教者的详细教学方案及学案(2)教室结构图和学生座次表。(3)各个视角所需的观察记录表(附表),2、课堂观察技巧,(1)观察点的确定 什么是课堂观察点?如何确定观察点?对一堂课,选择哪几个点进行观察,事先要商量好。观察点并不是指听课者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而是听课者从哪一个方面关注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视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研活动的目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初衷,在课前会议上讨论决定并分配到人。视角的选择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上述表中每个维度下都有5个视角,可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加以选择。,观察点的确定,但在起步阶段,我们可根据各校、各学科的实际
10、情况、课例研究的需要和教学者的特质等,先选择几个视角或观察点来观察,待熟悉和习惯后,再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在实际操作中,还可根据研究的需要,每次选择选择几个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观察。,观察点的确定,根据执教者决定观察点(是普通型还是专题性?)根据教研主题决定观察点(侧重形式还是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观察点不宜多,(2)观察量表的设计,粗线条易于操作,分类不宜过细注意逻辑分类,不要重叠数量纪录和行为描述结合,(3)课前会议的培训,讲清观察点的概念分组并落实分工:人人有事做主持人和施教者的说明,(4)观察过程,判断先于观察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的位置和方位观察和访谈,教研中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应用
11、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1.教学结构记录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3.课堂提问记录4.课堂反馈记录5.结构性语言记录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8.移动路线记录9.叙事性文字记录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教学结构,也称教学环节,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主要的教学内容板块划分成几个大的板块。在每个大的板块里,又可以拆分称若干个小板块。通过这样的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的标注,可以使人获得本节课教学流程的整体概貌,并初步获知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哪里。(课堂观察量表7),1、教学结构记录,把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分为四类:教师讲解(A)、师生
12、交流(B)、学生合作(C)、学生独立思考(D)。按照教学展开过程,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每种活动的持续时间加以记录。在得到一系列A-C-B-A-D-B.后,有两种观察办法: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课主要采用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之间的思维跨度,3、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把教师问过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多种角度的再分析,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建议。问题分析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考虑。其中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思维
13、跨度和思维空间、问题的结构关系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的建议。,4、课堂反馈记录,反馈的类型 复述: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复述;修正:概念化来修正学生的意见;推演:把学生的观点加以应用、推演或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作分析、比较、归纳或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及时的反馈,教师反馈的数量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质互动”的程度。但反馈的层次本身有高低之分,对学生而言,不同程度的反馈获得的信息也很不一样。此外,简单的划分反馈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表8、12、13、14等),语言流动主要指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方向和数量,这是一种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法。通过座
14、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如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陈述,用向上的表示学生主动发问等。使用语言流动图可以简明的了解一个班里好中差学生的大致分布情况。,6、学生的语言流动记录,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形成网状和层级,往往取决于对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程度。课堂里教师的结构性陈述语言,往往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间的关联。结构性陈述语言也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加以研究。结构性陈述语言分为不同内容板块间的过渡、同一内容板块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与关联。,5、结构性语言记录,这也是基于座位表的一种记录方法,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或某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15、。这个记录方法可以了解某个学习任务在学生身上实际发生了什么、是怎样被学生实施的(包括常见错误、操作困难等)。该方法的实质是不停地在某个学习任务发生过程中,用眼睛“给学生拍照”,继续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实际表现。,7、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8、移动路线记录,这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观察课堂,可以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学生在自由讨论时,通过绘制讨论关系图,从信息学角度可以表明信息的沟通程度和沟通方式。教师在巡视时,其移动路线表明了教师的信息反馈所分布到的区域。,9、叙事性的文字记录,课堂里随机记录的关键性叙事片段,往往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特别描述一个事件。叙事性文字记录可以记录全体学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个
16、别学生的事件,但须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论性语言:每个叙事语言要分行记录,前面最好标注时刻。,这个方法用以对师生对话交流的某个关键片段的语言做出分析,目标是通过语言互动分析,检视该对话表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核心是对师生对话的语言先分类统计其时间,然后再按表明“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的语言归到大类,从而做出检视。是一种使用课堂录像会比较方便的记录方法。,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5)证据的整理,不少于30分钟的分组发言:呈现组内观察所得对于证据的专门的记录、补充对于建议的讨论,(6)基于证据的推理(课例评析),基本模式:关于观察点的解释证据的陈述推理和建议,基于观察事实
17、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基于证据推理的几个要求:,证据陈述和推理和建议结合行为描述和数据呈现结合分项反馈和整体评价结合主讲和互动结合少讲理念,多讲观察只讲自己的观察点,不讲别人的观察点,(7)后续的工作,现场和过程的整理记录施教者的后续跟进(课例),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背景 任教教师:屠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 简况:自2006年5月8日以来,生物组大型的
18、课堂观察活动已进行了两次,小型的课堂观察二次。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的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了按自己需要进行改编阶段。此次恰逢杭州市余杭区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生物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全区高中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展示了我们的校本教研成果。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二、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说课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
19、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发散性不够,故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2、学情分析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
20、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主要的解决策略是通过创设人工制备胰
21、岛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采用模型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思维过程直观化,以便发散思维,暴露问题,调动学生口、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在体验与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4、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和生物建模,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展开,建构思维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第一个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前概念”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创设一统领整堂课的学习情境,希望学生合作学习,得出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第二个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大致切分获得工程菌的阶段,最后
22、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2)获取目的基因。先引用了一张基因表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直观地感悟到两种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方法的图形;再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解释两种方法,并指出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3)重组DNA。创设DNA重组的情境,画出图形,采用如下问题链:置于DNA连接酶溶液中的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能形成哪些产物呢?哪种产物是人们所要求的呢?这些产物如何区分开呢?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师生交流讨论解决。,(4)导入目的基因。利用环节3中的
23、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两个问题,如果在溶液中继续加入普通的大肠杆菌和CaCl2溶液,最终在溶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细菌呢?如何在混合菌液中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工程菌呢?(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创设问题链: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如果要表达出胰岛素,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要想大量获取目的基因的产物(胰岛素),后续的技术应该是什么?基因产物(胰岛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提取?旧的培养基如何处理?最终构建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1)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过程。再将每个探究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增加了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会 课堂 观察 走向 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