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ppt
《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情管理,张明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博士 TEL:153 2739 4646,新时期的舆情观,1,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2,政府舆情管理实践指南,3,目 录,2,网络问政作为舆情管理方式,4,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4,理解舆情,舆情是“舆论情况”,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论本体(态度/意见),舆论主体(公众/利益群体),舆论客体(社会问题/事件),5,“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是河水中溅起的朵朵浪
2、花,它们奔涌着、跳跃着,惹人眼目。”(喻国明),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性和现实性的事件,更容易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引发舆论浪潮。,6,2009-2010年全国522件舆情热点事件(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在全国范围内哪些事情更容易成为舆情事件?,一起网络事件是否会成为热点,一个判断标准便是看这起网络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能触发网民敏感点因素的叠加(李未柠)。,“女大学生村官被当街打死”!,舆情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规律,舆情存在周期问题:生命周期和生命力只有表达出来的态度才是舆情:传播需要载体舆情事件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存在沟通的需要舆情是在互动中形成的:相互沟通很关键人对已知的事情
3、会逐渐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人脑只能同时处理少数几件事情:注意力挤占人不能对几件事情给予平等关注:注意力分配,发生,发展,衰退,8,舆情在互动中演变,9,舆情演变与公众的注意力,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11,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新时期“新”在哪里?(1)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加速:社会整合(2)各地社会发展不均,矛盾不同:传播跨地域(3)社会传播环境变迁:信息公开、全球化(4)教育水平提高、公众意识觉醒:“倒逼机制”(4)媒体生态变革:公众话语释放、传播形式多样化(5)更新的传播技术:群体联通、传播逾越时空界限,12,新时期舆情工作的挑战
4、在哪里?,社会危机常态化,舆情频发,防不胜防新媒体:信息互通、全天候检视、全民“围观”场景网友掌握话语表达权,“大众麦克风时代”传播形式多样化,无时差传播的实现社会失信、对立和紧张:舆情同情弱者舆情中的联想:由弱者遭遇联想自己、此事联想彼事,发生率增大,传播更快更广“雪球效应”,社会心理认同“我们”“你们”,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14,认识新时期的舆情,舆情无小事:新闻执政、民意作为政策考量基础舆情是精神生产力和宝贵社会资源:地区和官员形象舆情是民情的体现:负面舆情是有价值的舆情包括“显”与“隐”的充分:见微知著舆情与媒体关系密切:提高
5、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舆情不仅仅是应对:主动、全方面的管理,新时期的舆情观,理解舆情传播意义上的新时期认识新时期的舆情政府舆情的构成与特点,政府舆情的构成,16,媒体舆情,社会舆情,网络舆情,三种舆情构成政府舆情,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网络舆情逐渐占据核心位置,全国5亿网民,17,媒体生态转型的年代,4亿人网上看新闻3亿多人用博客2亿人上微博,18,2亿多人上社交网站3亿多人看网络视频1亿多人手机上微博,结论:当今的新闻是信息的传播,是分享,是互动,不是宣传。不要“刻舟求剑”。,19,政府舆情的特点,20,内容集中在政府行为不当、官员违法乱纪、政府政策等负面网络上对政府批评多认同少,负面占据主导民众诉求
6、渠道不畅,官民互动不足是政府负面舆情的原因之一本是突发事件,但容易引起对政策、制度或法律的质疑各级政府舆情管理能力不均,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公众政府舆情存在“标”与“本”的问题:传播因素远不包办决一切,21,22,33.6的人表示在网络上发表过批评性言论40.4的人认为如今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多于正面评论33.0的人觉得两类评论所占比例“差不多”18.0的人觉得网上“正面评论更多”,23,24,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25,舆情的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来源往往是互联网,常见的模式是:
7、,网络爆料,网友围观,传统媒体跟进,1.,舆情事件,网络传统媒体交互,热点舆情事件,26,传统媒体报道,网友质疑讨论,网络转载评论,2.,舆情事件,网络传统媒体交互,热点舆情事件,27,不论哪种模式,共同点是:1.网上讨论发酵的场所是以下8个:微博、新闻跟帖、BBS、博客、Wiki、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视频,其中以前三者为主;2.网上聚焦有“马太效应”3.标签化、戏谑化和妖魔化的表述更容易引起大范围的传播4.舆论领袖存在且威力巨大,28,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29,传播者、传播渠道和网络参与,1
8、.年轻人更容易加入讨论,批评多于认同,负面对于正面2.网民大范围参与讨论的场所:BBS、新闻跟帖、微博,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最初的信息往往被修改,新的内容被添加,个体意见被传播;谣言生成。3.网络参与讨论既是舆情发酵的时刻,也是舆情事态可被控制的空间,良好的互动可以将事态引向好的方向,30,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强化了传播的效果: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网友声音“一边倒”常常发生,“群体极化”网友常在戏谑中得到心理满足,但对事关自身的重要公共事件中能保持理性,传播手段和传播特点,31,聚焦过程,凤凰网的报道湖北江陵县26岁女常委本科毕业4年升迁4次(图)引发57361人参与,877条评论网易新闻,湖北
9、荆州称江陵县26岁女常委提拔符合规定,有480 13人参与天涯杂谈上的湖北江陵诞生最牛女县委常委 仅26岁4年升迁4次,拥有3047次点击,80后女博士被提名县长候选人,32,微博是形成舆情事件的“加速器”和“催化剂”,黄石“赵美美”国外炫富和长江大学师生下跪要求取缔非法钢厂两个事件,分别有 271344 个和245254 个微博文本涉及,33,网络舆情扩散的基本规律,舆情生成:信息来源和网民聚焦舆情传播:网民参与、讨论与多方互动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34,舆情衰退:信息公开、回应和处置,1.及时回应,能为管理部门赢得宝贵的时间,不要让谣言满世界跑,而是赢得主动权,2.信息公开是通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媒体 时代 政府 舆情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