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
《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商务管理(第二讲).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据商务部资料,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加速,2003 年为35 亿美元,2004 年为70亿美元。但在不同目标国家并购效果却差异颇大,如TCL 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德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不很成功,但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并购则比较顺利;华为、中兴通讯等厂商的对外投资和并购亦在中东、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取得突破,但在欧美等国的市场拓展比较艰难。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在于:欧美经济发展阶段高于中国,属于资金密集、劳动短缺型经济,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并购条件,而应对其开展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者更低的国家则属于资金、技术短缺,劳动密集型经济,与其相比
2、,中国在诸多产业具有技术比较优势,而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对其可实施对外投资,实现资本运作。事实上,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国际企业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过程中精彩纷呈,出现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和特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释。,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二、绝对利益论三、比较利益论 四、要素禀赋论 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的理论主张该理论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多卖少买
3、”,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由此,其可分为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货币差额论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认为国家应该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应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就可以使金银流人国内,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增加。贸易差额论则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其不但徒劳,而且有害。因为对方国家会采取报复措施,使本国贸易减少甚至消失,货币积累的目的亦将无法实现。贸易差额论虽然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贸易差额论还认为国家应准许适量货币
4、输出国外,这非但不会使货币流失,而且还会像猎鹰叼回肥鸭一样,吸收进更多的货币,使国家更加富裕。贸易差额论者信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一、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重商主义提出一系列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主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1)货币政策:禁止货币输出,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出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以免货币外流。(2)奖出限入政策:进口方面,实行重商主义的国家不仅禁止奢侈品输入,而且对一般制成品的进口也严加限制;出口方面,由于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后产品增值、价格变贵,所以重商主义者主张出口制成品代替出口原料,并且认为输
5、出廉价原料,再用高价购买其制成品是一种愚蠢的行为。(3)保护关税政策:对进口制成品设置关税壁垒,课以重税,使进口品价格提高,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对进口的原料和出口的制成品,则减免关税或出口制成品时退还进口原料所征关税,以支持和鼓励本国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有的国家高薪聘请外国工匠,禁止熟练技工外流和机器设备输出,鼓励原料和半成品输入,还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和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鼓励增加人口;为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实行低工资政策;为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工业管理条例,加强质量管理。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是重商主义的核心,是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学说,它在
6、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但由于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国际贸易实践的限制,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二、绝对利益论,(一)绝对利益论的理论主张绝对利益论由亚当斯密在1776 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并阐释了如下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能增加国家财富。因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为了交换,就要生产能交换的东西,“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其在各自业务上,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和才能。”从而促进生产发展。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分工既然可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7、,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其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利。而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3.分工基础是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条件自然禀赋(Natural Endowment)和后天有利条件(Acquir ed E ndowment)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
8、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二、绝对利益论,(二)绝对利益论简评斯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从而对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释。绝对利益论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中已成熟的要求,成为英国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和重商主义者,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关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参加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的见解,虽经历200 多年,仍具重大现实意义。但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固有的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
9、工先于交换;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结果。此外,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但如有的国家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那是不是这个国家就不能参加国际贸易呢?对于这一重要问题,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并未论及,这不能不说是理论的一大缺憾。,三、比较利益论,(一)比较利益论的理论主张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亚当斯密的观点加以发展: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
10、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即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再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节约社会劳动和增加贸易双方利益。,三、比较利益论,(二)比较利益论简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具有合理的和科学的成分和历史的进步意义。(1)比较利益论揭示出一个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证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差异,从而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2)比较利益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而自
11、由贸易政策又促进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于首位。但不可否认,比较利益论有一定的局限性。(1)比较利益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的假设前提基础上,把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均衡的世界,因而所揭示的贸易各国获得的利益是静态的短期利益,其是否符合一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则不得而知。(2)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在泛泛地对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对所有参加国都有利加以论证后,对于更复杂的问题,诸如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互利贸易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得的分配等问题,却没有触及。(3)比较利益论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是不完全、不彻底的。根据李嘉图
12、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因此,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其劳动成本。显然这些假设和观点不切实际,甚至错误。所以,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利益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四、要素禀赋论,(一)要素禀赋论的理论主张要素禀赋论在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从各国要素禀赋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并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每个国家以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如以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
13、中,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2)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间发生贸易关系。(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熨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差异。,四、要素禀赋论,(二)要素禀赋论的理论特点要素禀赋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被认为与比较利益学说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分析,该原理有着如下的特点:(1)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
14、的劳动、土地、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由此三个要素共同创造,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资本的报酬是利息,土地的报酬是地租,这些报酬(收入)确定商品价值。从使用价值来看,三要素论比唯一要素进行生产更符合实际情况。(2)要素禀赋论是从一国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人力、土地、资本)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通过考察一国经济结构中各基本资源的相对比重来说明贸易的产品结构与地理格局,进而分析贸易本身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这些思路无疑与经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客观实际情况。(3)要素禀赋论的某些前提条件不符合实际。如两国贸易模式是静态经济,排除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把各国的相对优势看
15、作是一成不变的,这实际上否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发掘潜在优势方面所做努力的必要性,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等。(4)要素禀赋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符合实际,没能完全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客观运动规律。现实中,具有相对丰裕自然资源的国家并不只能成为资源型产品出口国,具有相对丰裕资本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如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并不是资源型产品出口国,作为资金相对丰富的阿拉伯国家,也绝非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国。(5)要素禀赋论并未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而现代经济中,消费和需求对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形式、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16、,(一)里昂惕夫反论的内容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应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此观点下,美国是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基于以上认识,于1953 年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为例,对要素禀赋论进行经验检验,但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之上的,即通称的里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五、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二)对里昂惕夫反论
17、的解释里昂惕夫反论提出后,人们在运用其所提供的方法验证具体国家对外贸易状况时,对反论本身亦进行理论说明,并形成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学说。1.技能和人力资本说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该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具有相同机器设备国家工人的3 倍,如果劳动按照其他国家的水平来衡量的话,美国的劳动是倍加的劳动(美国劳动量乘以3),美国自然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它的贸易格局必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资本密集型产品。2.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
18、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则属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此情况下,同样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或界限。在美国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美国国内就可能是用资本密集方式生产出来的。3.资本密集型需求偏好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偏好与需求的差异也能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由此可得出,美国贸易结构中出现的反论,是由于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过于偏好。如此,美国就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贸易结构,进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4.贸易壁垒结构性关税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提出用美国
19、结构性关税来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的观点。在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中,引用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考虑和剔除美国关税的倾向及其他贸易限制的影响。而现实中,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其他贸易限制总是倾向于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样就会人为地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份额中的比重下降,反衬出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的上升,同时为保护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的贸易政策也倾向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因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和比重都有所增长。5.自然资源稀缺论美国学者凡涅克(Vanek)在1959 年提出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的观点:里昂惕夫在进行研究时,仅局限
20、于分析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要素(土地要素)的投入。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满足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或提炼,在美国是耗费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昂惕夫反论所指出的现象。,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各国国际竞争力存在差异,在有些国家推崇自由贸易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却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国际竞争力状况而推崇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尤以李斯特贸易保护论为代表。李斯特于1841 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对保护贸易理论尤其是保护幼稚工业
21、理论加以详细阐述。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包括两大方面内容:对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批评;提出保护贸易政策。1.反对不加区别的自由竞争,主张一定条件下的保护制度李斯特认为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形成的国际分工,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是一种不考虑各国性质和各自特有利益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不利于各国参与自由竞争,并进而指出处在不同时代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2.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李斯特批判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指出要想发展生产力,就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并以英国作为实例,进一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指出英国工商业能取得如此大发展,完全是因为当初政府的扶植。3.反对“比较成本说”,主张发展生产
22、力李嘉图认为:在别的国家中生产费用较低的商品,不需要在本国生产,因为花钱向别的国家购买更为合算和有利。但李斯特认为此做法将会导致本国工业生产力不能获得发展,将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但如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起初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经过一定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商品生产费用就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会跌落到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以下,并促进生产力发展。4.发展本国工业,但不排斥有利可图的国际分工李斯特指出:国家建立起工业体系,食物和原料就可尽量按工业的需要来生产;若依存于国外工业,就要受到牵制,只能按外国不想生产、而不得不向他国采购的那个限度来生产剩余产品。但一国在尽量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也应利用国
23、际分工,因为有些产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宜在国内生产;若依照国际分工原则(通过对外贸易)向国外采购时,可能寻求质优价廉,则对此类物品要想采用国内分工原则,试图由本国来供应,就是件愚蠢至极的事。,六、李斯特贸易保护论,5.阐述保护贸易的具体原则和措施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作出一些批评后,李斯特特别提出保护贸易的具体原则和措施:保护贸易目的在于促进和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护贸易手段是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关税。保护对象主要是保护那些对国家经济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幼稚工业。保护限制条件是须对保护贸易的实施加以限制,即被保护者必须是既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竞争而又无法相抗衡的新兴工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商务 管理 第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