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史学.ppt
《国学基础之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之史学.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基础 之史学,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史部目录学,目录学是治学门径。目录:不仅仅是书籍的list,更主要是content和context context。王鸣盛: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储蓄,不如说是善于在书海中找到需要的知识的本领。史学最初依附于经学,魏晋南北朝始经、史分立。经学长期位居四部之甲,史学又称乙部。经学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与士人安身
2、立命的依据,史学是前代王朝政治的记录与后代王朝行政的镜子。资治通鉴“六经皆史”“四部皆史”:一切古代留存的文字与实物资料,都是今天历史学的史料。从目录学入手,全面了解传世典籍,特别是其中的史籍。,经部史籍简说,1、周易:最初具体操作性的占筮书后人解释为哲学义理之书分为“经”:卦象、卦名、卦辞、爻辞;“传”:对前者的再解释。经文部分成书在西周末年,前9世纪前后;传文部分从战国至西汉逐渐形成。前3世纪中叶到前2世纪初,个别晚至东汉。,2、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礼:汉民族数千年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结晶的精华。宗法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行为与言准则、习俗制度仪式,是一套不成文的法律。1)仪
3、礼:周代各级贵族礼仪规范的集成。现存篇章是西汉时形成的。2)周礼:传为周朝的官制结构和组织。战国时成书。3)礼记:关于礼的论文汇编。东汉人选编前代文章而成,内容从夏代至秦汉间都有。3、诗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反映古代民俗风情、政治得失、宗庙祭祀乐歌等。其余尚书、春秋三传在正式课程中有专讲;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在此从略。,尚书上古历史档案文献的汇编(三代政令、誓词、重要谈话和专题记事)叙事的时代:号称起自尧舜,降至春秋秦穆公。作成的时代:一部分是西周历史档案,一部分出自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间人之手。还有魏晋人伪造部分。二、源流与真伪西汉始有今古文之分:伏生(胜)晁错:今文尚书;孔安国:
4、古文尚书。西汉五经博士皆今文;刘向校书,得孔安国本,刘歆、王莽:尊古贬今,引发经学今古文之争。东汉尊今,导致古文尚书汉末失传。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含西汉今文尚书33篇(原28篇)。唐初孔颖达正义确立此古文尚书的历史地位,以后历代尊为儒经之一。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春秋及其三传,一、春秋: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所谓孔子借笔削春秋以正名义、寓褒贬的微言大义,多是后人妄自忖度,替圣人立言,不足为凭。最
5、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代的命名。前722至481年鲁国十二公统治242年,以鲁国为主的诸夏各国编年史。年月日为序的顺时记录;文字极简练。,春秋三传:传:解说经义的文字。疏:解释经义注释的文字。三传的不同:左传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春秋、公、谷经文都终于前481(哀十四),左传经文终于前479年(哀十六),传文终于前468年(哀二十七),最后提到前454(悼十四)智伯之灭。,1.公羊传:战国末已成书,汉景帝时公羊高笔录,武帝时立为官学,是今文经博士之学。董仲舒即为公羊春秋博士。2.谷梁传:西汉谷梁赤作,宣帝时立为官学,与公羊传并列。公谷皆属今文经学,以训诂解经,强调发掘孔子
6、春秋的“微言大义”。但有齐学(公羊传)鲁学(谷梁传)之别。3.左传:作者之谜:孔子?左丘明?吴起?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至中期人之手。古文经学。是否专为传春秋而作?春秋以鲁为中心,用周历;左传以晋为中心,用夏历。左传与通鉴间的编年(前468-404),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六国年表,则自前722至清亡,中国的编年史记从未中断,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释“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说:“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冠断庶民狱之中,皆谓簿书,犹今案卷也。故掌文书者谓之史。”,中国史籍之富,梁启超
7、说:“试一翻四库之书,其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者,非史学之书居十六七乎!上自太史公、班孟坚,下至毕秋帆、赵瓯北,以史名家者,不下数百。兹学之发达,二千年于兹矣!”黑格尔道:“中国历史学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史与经的关系 刘知几说:“经犹日也,史犹星也。”王阳明云:“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史学之性质,中国史学是在“经典”的道德精神哺育下生成的一个以记事为主旨的价值判断系统。中国史学像人类行为的一个监督系统与导航系统,对历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史学之意义,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
8、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历史的面前,任何人都会作出思考,都会考虑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决不会苟且自己的行为,
9、而是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生与死。而一个丧失了历史意识的人,一个漠视历史存在的人,我们则很难想象他们怎样对待历史的。(人生四重境界之一),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1、史官是政治体制中的一个执法系统和监督系统,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新序卷一说:周舍事赵简子,在赵简子门前站立了三日三夜,赵简子问他有什么事,他的回答是:“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
10、效也,岁有得也。”国语晋语中提到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向献公进谗言的事。,2、“据法守职”是史家坚持的精神,吕氏春秋先识:“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韩诗外传说:,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也。,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
11、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杼杀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国太史蔡墨云:“一日失职,则死及之。”,3、秉笔直书是史家坚持的传统,汉书司马迁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夏侯胜传曾借夏侯胜之口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徳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三国志吴志韦昭传:吴主孙晧即位
12、,想把他的父亲孙和作“纪”中。史学家韦昭坚持:孙和没有即帝位,应当立“传”,不应作“纪”,否则破坏史家规矩。如此者非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虽然被杀,但史家的精神与传统却获得了保留。,刘知几史通直笔,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于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于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是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13、,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重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
14、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刘知几说:“古来惟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在刘知几那个时代,他已经深切感到“近古良直,却如披沙拣金”,所以一再感叹“世途之多隘,实录之难遇”,“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若使南、董有灵,必切齿于九泉之下矣。”“史之不直,代有其书”。刘知几认为,追根究底是因为孔夫子在称赞董狐书法不隐的同时,又提出了“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谬论。刘知几指出:“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自兹已降,率由旧章,史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正,而
15、名教存焉。”有了“子为父隐”的伦理观念,有了“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君亲讳”的道德标准,那些曲笔阿时的利禄之徒就有了歪曲历史的理论根据。他们或者“舞词弄札,饰非文过”;或者“由首臆说,威福行于笔端”;或者“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诬人之恶,持报已仇”。刘知几认为这些人都是“记言之奸贼,载事之凶人”。,4、史官有抗拒权力干扰的制度保证,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三年,禇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
16、,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政要卷七:“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牛致功就在唐高祖传中说:“李世民要史官们把他利用阴谋手段夺取太子地位的宫廷政变写成安社稷、利万民的正当义举,也就是要把他杀兄夺嫡之罪合理化。房玄龄、许敬宗正是遵照这种要求修改实录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认为:“建成和元吉两个
17、人在正史上都被说得无甚是处。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元吉酷嗜射猎,在战阵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和一个虐待狂;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难驯,沉湎酒色。这些贬词至少是传统史料中这一时期的记载对他们故意歪曲的部分结果。”,卞孝萱先生在“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入冥记一文中说:“胜利者唐太宗为了维护其仁孝形象,对先发制人、杀兄诛弟、逼父让位的行为加以涂饰。当日唐史臣秉承太宗之意,在两朝实录、国史中,篡改了玄武门之变前后一连串事实的真相。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编造建成、元吉在阴司告状,阎罗王勾太宗生魂入冥对质的故事,实际是为建成、元吉鸣冤。”,或曲笔达意,或示疑于后人。或转载权贵劣迹于他人之传。,5、史家有抗
18、权力干扰的技术手段,曲笔达意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示疑于后人,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乘卒,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劣迹载于他人之传例:,项羽本纪中的刘邦张丞相列传中的刘邦郦生列传中的刘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大陷阱。“临邛令缪为恭敬”与“故相如缪与令相重”中的两个“缪”字,历史,“三个历史”第一历史,正在发生、进行的事
19、情;第二历史,史学家把发生过的事情纪录下来并重新整理(记录人会因个人的感受而增减对事件的描写);第三历史,即后人阅读到的第二历史(读者又会因个人的偏好不同而收获到不同的资料)。,第二节史籍的传统分类,七略中,史籍是附于“六艺”中隋书经籍志,特标“史部”,分十三类四库全书总目厘定为十五类。,1、正史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人皆以纪传便于披阅,独行于世,号为正史”。章学诚史考释例说:“编年之书,出于春秋,本正史也。乃班马之学盛,而史志著录,皆不以编年为正史。”“二十五史”,纪传体史书,历代纪传体正史有26种,4000余卷,4500万言,按各朝代顺序完整无缺,记事起自黄帝,迄于清末,中华民族五千年来
20、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演化发展,莫不毕载其中。历代封建王朝明令颁布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共24种,故“二十四史”成为学术界的专用名词。加上民国年间所修的新元史,是为“二十五史”,再加上清史稿,是为“二十六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最好。宋书:梁沈约,八志好,魏晋至刘宋典章制度。缺佚,以南史补。南齐书:梁萧子显。皇族出身的利弊。简洁。魏书:北齐魏收,新创释老志,保存宗教史料。以上为私家撰史。梁书、陈书:陈末唐初姚察、姚思廉作。史馆制度,官方史学,失去活力。晋书:唐太宗时修,多采小说家言,首创“载记”。志有袭自宋书。众家编年体晋史、九家旧晋书辑本。北齐书:唐初李百药,亡缺,据北
21、史补足。周书:唐初令狐德棻。隋书:魏征署名,十志重要,“五代史志”:梁、陈、北齐、北周、隋。经籍志尤为重要:汉隋间六百年图书存亡,第二部史志目录,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序文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南史、北史:李大师和李延寿父子相继,高宗时完成。从编年体转而纪传体,只有纪传。重新改编八书(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隋),删削之外,又有补充。有取代八书之势,造成八书部分的残缺。八书与二史不可偏废。旧唐书:后晋刘昫挂名,成于众手,根据唐代的编年体实录(仅存顺宗实录)和纪传体国史,史料价值高。详于开天之前,略于宣宗之后。新唐书:宋欧阳修(纪、志、表),宋祁(列传),删削旧书中的诏令、奏疏
22、,增加很多材料,“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新创仪卫志、选举志、兵志,表中的方镇表较好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2002.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断代为书,主要采自各代实录,水平不高,史料价值高。金以后佚失,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始列为正史。既非全文,又经删改。新五代史:欧阳修私撰,贯通为史,春秋笔法,删去很多原始史料,以褒贬为主。十国部分优于旧书。二书不可偏废。,宋史:元末脱脱领衔,准备时间长,成书时间短,篇幅最大。出自史馆众手。详于北宋,略于南宋,材料丰富但又杂乱。辽史、金史:脱脱领衔,修撰过程同于宋史。金史为元修三史中最好一部。宋、辽、金并立,故三书应互相参照。元史:明宋
23、濂挂名;明史:清朝明史馆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新元史:清末民国时柯劭忞,1920年成书,吸收明清学者和外国的蒙元研究成果。清史稿:民国时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1914-1927年编成,书成而北洋政府垮台,未正式刊行,故名“稿”,二十六史中部头最大。前后有繆荃孙、柯劭忞、张尔田、赵尔巽等参与编修,张作霖批准刊行。国民政府列为禁书,但无更好的清史,仍在流行。40年代,南京成立国史馆,拟重修清史,未果而解放。2002年,人民大学清史所为首,启动“清史编纂工程”,预计十年内完成,国家投资6亿元。详见“中华文史网”清史纂修。将在2012年清亡百年之际推出。,近600年来,国家修史只有4次,第一次是弘武元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基础 史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1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