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过程与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过程与调节.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呼吸过程与调节,第七章,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第一节 概 述 组成及功能 鼻、咽、喉 上呼吸道 呼吸道 气管、主支气管 下呼 肺内各级支气管 吸道 肺 肺泡 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 呼吸系统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其中喉是发音的器官,鼻有嗅觉功能。,肺实质,肺间质,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后线腋中线肩胛线 后正中线,胸部的标志线,侧面,后正中线,肩胛线,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1、九分法:两横线:上:左右肋弓最低点,下:两髂结节 两垂线:经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 腹上部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腹中部
2、左、右腹外侧区和脐区 腹下部左、右腹股沟区和腹下区2、四分法:用通过脐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把腹部分为四个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第二节 呼吸道,外鼻 鼻腔 鼻旁窦,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鼻,组 成,鼻,一、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以鼻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以骨和软骨为基础,内覆以粘膜或皮肤。鼻腔向前与外界相通,向后通向咽部。以鼻中隔为界分为左、右鼻腔。,二、鼻腔,鼻腔,以鼻域为界,鼻前庭固有鼻腔,鼻域,鼻毛,鼻域是皮肤与鼻粘膜的分界处,鼻腔的外侧壁分别附着三片卷骨,分别叫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其下方的空腔分别形成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固有鼻腔的外侧壁,固有鼻腔,
3、易出血区(Little区):位于鼻中隔的前下部,该区域粘膜中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约90%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处。,固有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由筛骨的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表面覆盖粘膜构成。,鼻腔的粘膜,呼吸区:占鼻粘膜的大部分。嗅区:上鼻甲内侧面以及与之相对的鼻中隔的粘膜,内含嗅细胞,其发出的纤毛为嗅毛为是嗅觉的 感受器。,鼻旁窦或称副鼻窦,是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共有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四对。,三、鼻旁窦,额窦,蝶窦,筛窦,上颌窦(最大),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喉(Larynx),位置:位于颈前部正中,位置表浅,平对C3-C6椎体水平,活动度大,随吞咽可上下移
4、动,上接咽与口、鼻相通,下连气管。,1、喉的软骨 2、喉的连结 3、喉肌 4、喉腔,喉的结构,喉:软骨和软骨间的关节,韧带及纤维膜围成的结构,内衬粘膜,外附喉部的肌肉。,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有四种:甲状软骨不成对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成对杓状软骨,一、喉的软骨,左板,右板,喉结,上角,下角,甲状软骨,喉软骨中最大,位于舌骨的下方,环状软骨的上方。,喉结:成年男性较突出。,前角,环状软骨:甲状软骨的下方,形似戒指,前部窄低称环状软骨弓,后部高而宽阔称环状软骨板。,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环状软骨板,呈叶片状,上圆下尖。其下端狭细附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随吞咽活动,覆盖喉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会厌软骨
5、,杓状软骨,呈三棱锥体形,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环杓关节。由底向前方的突起有声韧带附着,称声带突。,肌突,声带突,底,声韧带,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上缘,环甲正中韧带,甲状舌骨膜,声带突,舌骨,声韧带-位于两侧声带突和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之间,为发音的主要结构。,均为骨骼肌,附着于喉软骨的表面,是发音的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通过作用喉部的关节,使声韧带紧张或松弛,控制声门裂开大或缩小。喉肌的运动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和音调的高低。,三、喉肌,四、喉腔,是以喉软骨为支架围成的桶装腔隙,上经喉口与咽部相通,下与气管相延续。喉的入口,称喉口。,杓会厌襞,杓间切迹,喉口,会厌,四、喉腔,喉腔侧壁的中部有突入内部的
6、一对粘膜,叫前庭襞。左右前庭裂间的裂隙叫前庭裂。其下方还有一对突入腔内的结构叫声襞,声襞间的裂隙叫声门裂。,前庭襞,声襞,喉室,声门裂,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构成。,声带,喉前庭(声门上区)喉中间腔:喉室,声门裂是喉腔 中最狭窄部位。声门下腔(声门下区),喉腔分部,(声门区),气管和主支气管,由呈“C”型的透明软骨构成,后端缺如,由CT和平滑肌封闭。,气管通常由1416个气管软骨构成。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有一向上凸的半月状峭,称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定位标志。,一、气管,气管隆嵴,一、气管,毗邻:,前方:甲状腺和
7、胸腺后方:食管两侧:颈段:颈部大血管 胸段:胸膜腔,颈段沿正中线下行;胸段走行于上纵隔内。,走行:,连于气管杈与肺门之间,分左、右主支气管。特点: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较陡直。(异物易坠入)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较倾斜。,二、支气管,650-800,三、气管和支气管微细结构,由内向外分三层: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1、粘膜层包括上皮层和固有层 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气管腺、淋巴组织、浆细胞等。3、外膜含透明软骨、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等。,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可有节律的向咽部方向摆动,将分泌物、尘埃、病菌等异物,推向咽部咳出。,粘膜上皮,第三节 肺(Lungs),位置:胸腔内、膈肌上方、纵隔
8、两侧。,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上 叶,下叶,上 叶,中叶,下 叶,分叶:,右肺斜裂,右肺水平裂,左肺斜裂,肺底,肋面,下缘,形态:圆锥形,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1.肺尖:突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2.肺底(膈面)3.肋面:有肋压迹 纵隔面:有肺门、肺根。4.前缘、后缘、下缘,前缘,肺尖,肺门:纵隔面中部的凹陷,是主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管、神经出入肺的部位。,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裹构成肺根。,右肺纵隔面,左肺纵隔面,左肺下静脉,由前向后排列: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肺内支气管与支气管肺段,支气管树主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
9、组织,构成肺段。肺段呈圆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在肺的表面,相邻肺段以薄层纤维组织相隔。根据肺段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左肺8个肺段,右肺10个肺段。,支气管肺段:,二、肺的组织结构,主支气管(Br)叶、段Br小Br细Br终末细Br呼吸性细Br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上.肺呼吸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肺小叶:直径1mm 的细支气管极其分支和所属的肺组织。,肺实质:各级支气管及肺泡24级.,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肺间质:,呈多面形囊泡状,是肺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数量庞大(3-4亿)。内覆肺泡上皮,由I型和II型肺泡细胞组成。I型肺泡细胞:肺泡上皮的主要细胞,扁平状,无核部分
10、胞质较薄,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肺泡,肺泡结构模式图,II型肺泡细胞:体积小,数量少,呈立方形,分散在I型细胞之间。功能: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覆盖与肺泡上皮表面,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毛细血管进行交换时必须通过的结构。(肺泡上皮细胞的基膜、毛细血管基膜及血管内皮),三、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一)血管功能血管:肺动、静脉;营养血管:支气管动、静脉;,(二)淋巴,(三)神经,1、上、下呼吸道的组成;2、鼻旁窦的名称、位置;3、喉的位置、喉软骨的形态、及喉腔分部;4、气管的位置及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5、肺的位置、形态及分叶;支气管肺段的概念。6、气血屏障的概念。,学习目
11、标,第四节 胸膜与纵膈,胸 膜:覆盖于左、右肺表面,胸腔内表面,纵 隔侧面和膈上面的一层浆膜。,胸腔:有胸壁和膈肌围成。,胸腔,左胸膜腔和肺,右胸膜腔和肺,纵膈,脏胸膜(肺外膜):被覆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裂内的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壁胸膜:被覆于胸壁内表面、膈上面与纵隔两侧面的胸膜。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分别围成左、右各一个完全密闭的呈负压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的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胸膜间的摩擦。,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肋膈窦),膈胸膜,胸膜顶,肋胸膜,脏胸膜,胸膜腔,纵隔胸膜,心包腔,胸膜腔,心包腔,肋胸膜,脏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隐窝(胸膜窦):在两侧壁胸膜各部
12、移行转折处,形成的潜在间隙,肺缘不能伸入其内。肋膈隐窝(肋膈窦)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而成的间隙,整体呈半环状,左、右各一,人体直立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处(胸膜腔穿刺引流部位)。,壁胸膜的结构,肋膈隐窝(肋膈窦),肺的下界投影:两侧大致相同。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中点。两侧均向外下走行。至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上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上平第10肋,在接近脊柱外侧处平第10胸椎棘突。,肺的体表投影,下界:约比两肺下缘低两个肋。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至锁骨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上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上平第11肋,在接近脊柱外侧处平T12
13、棘突。,胸膜的体表投影,概念: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其间CT的总称。,纵隔,位置:前界:胸骨后界:脊柱两侧界:纵隔胸膜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 特点:呈矢状位,偏向左侧。,纵隔,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缘为界又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部。,纵隔的分部,纵隔,上纵隔,下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四分法,上纵隔:胸腺 左、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膈神经 迷走神经 喉返神经 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 食管胸段、气管胸段、胸导管等,纵隔内结构(了解),下纵隔,前纵隔:少量淋巴结、疏松CT;中纵隔:(最宽阔)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其分支、上腔静脉、左右肺静
14、脉、膈神经、气管叉;,后纵隔:食管胸段、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纵隔内结构(了解),呼吸生理,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五节肺的通气功能,实现肺通气的器官:,1.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加温、加湿、过滤、清洁吸入气体的作用和引起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2.胸廓:肺通气的前提。3.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肺通气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推动气体进入肺的动力;二、阻止其进入肺的阻力。前者必须克服后者,才能实现肺通气。,(一)肺通气
15、的动力,呼 气,肺内压大气压,缩 小,肺 脏,吸 气,肺内压大气压,胸 廓,吸 气 肌,缩 小,收 缩,舒 张,扩 张,原动力:呼吸运动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扩 张,1.呼吸运动(1)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 深呼吸;按参与肌肉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2)频率 成人:1218次/分 1-2月婴儿可达40次/分,呼吸过程 平静呼吸(eupnea),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被动扩张,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吸 气,呼 气,深呼
16、吸(deep breathing)用力呼吸时,参与呼吸的肌肉增加,胸廓容积 进一步扩大。人工呼吸(artificial respiration)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方法:举臂压胸法 气管插管,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 特点 平静呼吸:吸气为主动(耗能),呼气为被动(不耗能)。深呼吸:吸气和呼气均为主动(均耗能)。,胸式呼吸:以肋间肌舒缩活动为主,伴有明显的胸 壁起伏的呼吸运动。,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伴有腹壁明显起伏 的呼吸运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呼吸运动均是两种形式共存,成为混合型呼吸。病理情况下,妊娠后期、腹水,腹部肿瘤-以胸式呼吸为主胸膜炎、胸膜腔积液-以腹式呼吸
17、为主,胸式呼吸,腹式呼吸,2.肺内压的变化(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即肺泡内的气体压力。吸气初 肺内压 大气压气出肺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3.胸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1)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负压)。(2)胸膜腔的结构,(3)压力 平静吸气末:胸内压 大气压=-(0.71.3kPa)平静呼气末:胸内压 大气压=-(0.40.7kPa),特点: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 终为负压;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 较大;周期性变化,形成机制,两个方向相反的力代数和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胸内压0肺回缩力,迫使脏层胸膜回位,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18、肺回缩力,肺 内 压,结论 胸膜腔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引起的。,气胸,生理意义 1、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2、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 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二)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来自胸廓的弹性成分,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常态下可忽略不计,1.弹性阻力 外力使弹性组织变形时,弹性组织对抗变形的回位力。(1)肺的弹性阻力(肺回缩力)与吸气肌作用方向相反,与呼气肌作用方向相同。度量法:顺应性(compliance)=(1/弹性阻力)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
19、性大 易扩张 弹性阻力小 顺应性小 不易扩张 弹性阻力大,构成 肺的回缩力,.肺泡表面张力存在与肺泡内液-气界面上的使肺泡表面积缩小的力。,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型细胞分泌成分:脂蛋白混合物作用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 吸气阻力 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 防肺水肿的发生 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 防肺泡破裂或萎缩,临床 成人肺炎、肺血栓等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胎儿67个月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早产儿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吸 气,肺泡表面积,DPL分散,降表面张力的作用,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回缩,防肺泡破裂,(呼气),(),(密集),(),()
20、,(扩张),(防萎陷),2.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气体通过呼吸道时遇到的阻力其实是气体通过气道时与管壁间的摩擦力。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1r4),哮喘 支气管痉挛、分泌物,气道口径 气道阻力,呼吸困难,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一)肺容量(肺容纳气体的量),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的量。(平静呼吸400-600ml,运动或劳动时增加。)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平静呼吸1000-1500ml),反映人体吸气能力储备。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900-1200ml),反映人体呼气能力储备。残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留的不能呼出
21、的气量。(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残气量增加),肺总容量(肺容积):肺容纳的气体的总量。,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肺气肿增加;肺纤维化减少)功能残气量(FRV)=残气量补呼气量(2500mL),肺活量(VC)=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25003500mL,不限定呼气时间)时间肺活量(TVC):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 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第一秒末呼出占肺活量83%(意义最大)第二秒末呼出占肺活量96%第三秒末呼出占肺活量99%意义: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肺总量(TLC)=肺活量余气量 35005000mL 个体差异(性别、
22、年龄、身体素质等),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二)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2.每分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次/分)解剖无效腔 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69 L/min),(70120 L/min),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肺通气效率高,平静呼吸,深慢呼吸,浅快呼吸,复习思考题 1.呼吸的概念及意义和三个环节。2.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3.什么叫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 生理意义?4.每分肺通气量
23、与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关系。5.肺活量的概念 为什么说时间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功能?,原理:物理扩散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某一气体的分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肺部: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肺换气)组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组织换气),(分压高 分压低),第六节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气体交换,该气体容积,混合气体容积,PCO2 肺泡静脉血 动脉血组织,PO2 肺泡静脉血 动脉血组织,%,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动力:分压差方向:分压高分压低结果:肺 血 血,1、肺换气,O2,2、组织换气,CO2,动力:分压差方向:分压高分压低结果:组织 血 血,CO2
24、,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分压差(动力)气体扩散的速率 呼吸膜的通透性和扩散面积 通气与血流比值,O2,气体扩散速度(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量),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气 A血 V血 D O2 32 21.4 13.9 13.3 5.3 1CO2 44 515.0 5.3 5.3 6.1 2,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肺换气功能障碍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扩散距离分子量,D=,(ml/L)(KPa)(KPa)(KPa)
25、,1.厚度(通透性)肺炎、尘肺、肺水肿 呼吸膜厚度通透性 气体交换速度 2.面积 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 呼吸膜面积扩散量,6层1m厚,呼吸膜(气-血屏障)呼吸膜:肺泡与Cap中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CO2,O2,通气/血流比值: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每分肺泡通气量(V)/每分肺血流量(Q)1.V/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 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2.V/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 率(如支哮、肺不张、支气管栓塞),(5L/min 0.84),(4.2L/min),思考:1.何处PO2最高()2.何处PCO2最高()A 肺泡 B 静脉血 C 动脉血 D 组织
26、,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溶解度小,量少)化学结合:气体与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化学结合。(主要),化学结合,动态平衡,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是呼吸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内呼吸和外呼吸的关键步骤。O2和CO2是如何在血液中运输的呢?,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一)O2的运输,PO2(氧合),PO2(氧离),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发绀:毛细血管丰富表浅部位血液中去氧Hb50g/L,皮肤、粘膜呈青紫色(一般是缺O2的标志),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亲和力大,200倍),PO2足
27、够大时,100ml血液中,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实际并非能达到最大值,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2.血氧饱和度(血液含氧量的多少),3.氧解离曲线,血氧饱和度受氧分压影响,但两者究竟关系如何?,氧解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S形),反映:在不同氧分压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和解离的情况。,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PO2只要不低于60mmHg,就不会缺氧。,氧解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1.曲线上段:PO2:60100mmHg.特点:坡度较平坦表明:(1)PO2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即使外界或肺泡中PO2下降,但血氧饱和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水平。,(2)PO2100mmHg时,血
28、氧饱和度变化很小。,2.曲线中段:,上,中,下,PO2:4060mmHg特点:坡度较陡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 氧解离,血氧饱和 度下降显著。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 氧供。安静状态时组织的供氧,PO2在中段范围变化,在此段每升血液能释出氧气50ml供组织利用。,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 度就急剧下降,有较多 的O2与血红蛋白解离。意义:维持剧烈运动时组织的氧供。下段释放O2量为安静状态下的的3倍。反映:血液的氧储备能力。,上,中,下,3.曲线下段:PO2:(1540mmHg)特点:坡度更陡。,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或解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
29、:1.PCO2和pH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2,3-DPC的影响,曲线右移:同样PO2条件下,血氧饱和度较低,O2和Hb亲 和力下降,有利于HbO2解离。,曲线左移:同样PO2条件下,血氧饱和度较高,O2和Hb亲 和力上升,有利于O2与Hb2结合。,物理溶解:(6)化学结合:(95)碳酸氢盐形式(87)反应过程,碳酸酐酶,H2CO3,HCO3-H+,二、CO2的运输,CO2H2O,氯转移,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反应过程:,在肺脏,在组织,第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呼吸为什么有节律?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切
30、断部位 呼吸运动形式1.延髓与脊髓之间 呼吸停止2.脑桥与延髓之间 不规则呼吸3.脑桥与中脑之间 基本正常,动物实验:,1,3,2,结论: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高位中枢呼吸综合调节,呼吸中枢:CNS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呼吸中枢的分布及功能 包括脊髓、延髓、脑桥、间脑、大脑皮层。延髓:呼吸基本中枢(延髓网状结构),一.呼吸中枢,(一)呼吸中枢,延髓,吸气中枢-吸气神经元-吸气肌-吸气动作呼气中枢-呼气神经元-呼气肌-呼气动作,冲动下传,冲动下传,(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加强的反射。(1)过程: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延髓 抑制吸气
31、中枢N元吸气转为呼气呼气加深肺缩小肺牵感器刺激减弱迷走神经冲动减少吸气中枢N元抑制解除吸气中枢再度兴奋下一个呼吸周期。(负反馈调节)(2)意义 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 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深度。,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小体和主动脉小体 适宜刺激 PO2、PCO2、H+,(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1.化学感受器,PO2PCO2H+,外周化学感受器,三者有相互协同的现象。,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侧面,椎体表层.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CO2易透过
32、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发挥刺激作用。,2.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CO2 CO2 4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6肺通气量增大6-7倍;7呼吸减弱=CO2麻醉。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可发生呼吸暂停)机制,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CO2,特点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 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 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
33、2的敏 感性降低(CO2 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2)低O2 对呼吸中枢直接作用为抑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 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对抗 缺氧对中枢直接抑制作用,呼吸增强。严重缺氧 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 呼吸中枢抑制作用,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特点 缺O2对呼吸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 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起作用。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适 应,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为驱动呼吸的主 要刺激。,慢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若吸入高O2导致呼吸停止(缓慢低浓度持续给氧),(3)H+: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 H+呼吸抑制 特点 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 感受器而引起的 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PCO2 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 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 2.喷嚏反射,复习思考题 1.气体交换的动力。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3.解释:通气/血流比值 4.O2和CO2运输的形式及过程?5.呼吸基本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分别在?6.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包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0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