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导论上课课件-第6章卫星移动通信系统.ppt
《卫星通信导论上课课件-第6章卫星移动通信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通信导论上课课件-第6章卫星移动通信系统.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大 纲,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卫星星际链路特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规划典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4,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续1,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5,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开普勒三定理 第一定理(1602年)小物体(卫星)在围绕大物体(地球)运动时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并以大物体的质心作为一个焦点 第二定理(1605年)小物体(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第三定理(1618年)小物体(卫星)的运动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
2、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关系,6,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开普勒定理的图形描述,7,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卫星轨道形状参数 偏心率e:决定了椭圆轨道的扁平程度,当e=0时,椭圆轨道退化为圆轨道 轨道半长轴a:远地点与椭圆轨道中心C 的距离 轨道半短轴b:近地点与椭圆轨道中心C 的距离 e、a 和b 满足关系,8,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卫星轨道形状参数 半焦距:地心与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 r:卫星到地心的瞬时距离,对椭圆轨道是个时变量,对圆轨道可看作常数 远地点(apogee):地心与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 近地点(perigee):地心与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9,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
3、数 续4,卫星轨道的极坐标表达式卫星椭圆轨道的极坐标表达式为式中:是瞬时卫星-地心连线与地心-近地点连线的夹角,是卫星在轨道面内相对于近地点的相位偏移量;p=a(1-e2)为椭圆半焦弦。,10,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5,卫星的轨道速度和周期根据机械能守恒原理可以推出:椭圆轨道上卫星的瞬时速度和轨道周期 圆轨道上卫星的瞬时速度和轨道周期,11,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6,例6.1 某采用椭圆轨道的卫星,近地点高度(近地点到地球表面的距离)为1000km,远地点高度为4000Km。在地球平均半径为6378.137 km的情况下,求该卫星的轨道周期T。解:根据图6-1(a)可知,长轴为远地点和
4、近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在半长轴为a,地球半径为Re,近地点高度为hp和远地点高度为ha时,有:所以,半长轴a=8878.137km,由此可计算轨道周期:,12,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7,地心坐标系 地心O为原点 X轴指向春分点方向 Z轴与地球的自转轴重合,指向北极点 X轴和Y轴确定的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X、Y、Z轴构成一个右手坐标系,13,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8,轨道参数 在地心坐标系中,为完整地描述任意时刻卫星在空间中的位置,通常使用2组6个轨道参数 第一组参数定义了轨道的方位,用于确定卫星相对于地球的位置 第二组参数定义了轨道的几何形状和卫星的运动特性,用于确定卫星在轨道面内的位
5、置,14,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9,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平面方位的三个参数为:右旋升交点赤经:赤道平面内从春分点方向到轨道面交点线间的角度,按地球自转方向度量 轨道倾角i: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近地点幅角:轨道平面内,升交点与近地点间的夹角,从升交点按卫星运行方向度量,15,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0,轨道参数确定轨道平面几何形状和卫星的运动特性的三个参数为:轨道偏心率e:反映了轨道面的扁平程度,取值范围0,1);轨道半长轴a:椭圆轨道中心到远地点的距离;平均近点角M或过近地点时间tp:通过平均近点角M或过近地点时间tp可以计算卫星的真近点角。M和tp满足如下关系式(式中Ts为卫星轨
6、道周期)。,16,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1,圆轨道参数对圆轨道,通常认为轨道偏心率恒为0,近地点和升交点重合,只需4个参数就可以完整描述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右旋升交点赤经 轨道倾角i 轨道高度h 初始时刻的真近点角(即初始幅角),17,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2,卫星在圆轨道平面内的定位 对圆轨道,以升交点代替近地点作为面内相位参考点 卫星以近似恒定的速度Vs飞行,因此瞬时卫星与升交点间的夹角,18,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3,卫星在椭圆轨道平面内的定位 由于椭圆轨道上卫星的在轨飞行速度是时变的,因此确定卫星在轨道内的位置的方法相对复杂 通常采用右侧所示几何方法来间接计算卫星的瞬时
7、真近点角 图中,E称为偏心近点角,是真近点角,19,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4,卫星在椭圆轨道平面内的定位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理,可以推导偏心近点角E与平均近点角M之间满足关系上式通常称为开普勒方程(Keplers equation),在偏心率e 0时没有理论解,通常使用数值方法(如牛顿迭代法和线性迭代法)来计算E的值,20,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5,牛顿迭代法 迭代公式 迭代终止条件其中为允许的最大误差 使用数值方法计算出瞬时的偏心近点角E后,可以通过高斯方程计算真近点角:通过如下方程计算瞬时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21,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6,卫星星下点轨迹 卫星的星下点指卫星
8、地心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星下点随时间在地球表面上的变化路径称为星下点轨迹 星下点轨迹是最直接地描述卫星运动规律的方法 由于卫星在空间沿轨道绕地球运行,而地球又在自转,因此卫星运行一圈后,其星下点一般不会再重复前一圈的运行轨迹,22,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7,卫星星下点轨迹 假定0时刻,卫星经过其右升交点,则卫星在任意时刻t(0)的星下点经度(用s表示)和纬度(用s表示)由以下方程组确定:,23,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8,卫星星下点轨迹 一颗轨道高度为13892km,轨道倾角60,初始位置(0E,0N)的卫星24小时的星下点轨迹如下图所示,24,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19,单颗
9、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单颗卫星对地覆盖的几何关系如下图所示,25,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0,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E:观察点对卫星的仰角,以观察点的地平线为参考,可取值范围为-90,90:卫星和观察点间的地心角,可取值范围为0,180:卫星的半视角(或半俯角),可取值范围为0,90 d:卫星到观察点的距离 X:卫星覆盖区的半径 Re:地球平均半径 h:是卫星轨道高度,26,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1,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卫星和观察点间的地心角 当观察点和卫星的地理位置以经纬度坐标形式给出时,以(u,u)表示观察点的瞬时经纬度,(s,s)表示卫星的瞬时经纬度,则两者所夹的地心角由下式确定
10、,27,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2,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卫星的半视角 观察点的仰角,28,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3,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星地距离 覆盖区半径,29,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4,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观察点的最小仰角Emin:系统的一个给定指标。根据Emin和卫星轨道高度 h 便可以计算卫星的最大覆盖地心角、最小星下点视角和最大星地传输距离,从而确定卫星的瞬时覆盖区的直径和面积、覆盖区内不同地点的卫星天线辐射增益和边沿覆盖区的最大传输损耗等,30,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5,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仰角E10时,地心角和卫星半视角随卫星轨道高度h的变化情况如右
11、图 地心角随轨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卫星半视角随轨道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静止轨道卫星的地心角约72,星下半视角约8.5,31,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6,单颗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仰角E10时,星地距离 d 随卫星轨道高度h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星地距离随轨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静止轨道卫星的最大星地距离约为41000km,32,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7,例6.2:已知某卫星的轨道高度为1450km,系统允许的最小接入仰角为10,试计算该卫星能够提供的最长连续服务时间。解:假设卫星恰好经过观察点上空。随着卫星运动,观察点的仰角经历从最小接入值增大到最大值90再减小到最小接入值的过程。该过程中卫星能够
12、提供最长连续的服务,此期间卫星运动扫过的地心角为:2max。卫星的最大覆盖地心角:卫星的在轨运动角速度 所以,最长连续服务时间,33,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8,非静止轨道卫星系统的轨道和高度选择 卫星轨道形状和高度是确定完成对指定区域覆盖所需的卫星数量和系统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卫星轨道的分类:1)按形状:椭圆轨道和圆轨道2)按倾角: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倾斜轨道3)按高度:低地球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静止/同步轨道(GEO/GSO)和高椭圆轨道(HEO),34,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29,卫星轨道按形状分类 椭圆轨道通常只在卫星相对地面运动速度较慢(即位于远地点附近
13、)时才提供通信服务,因此更加适合于为特定的区域提供服务(特别是高纬度区域)圆轨道卫星可以提供较均匀的覆盖特性,通常被提供较均匀的全球覆盖的系统采用,35,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0,卫星轨道按倾角分类 赤道轨道:倾角为0,轨道上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且卫星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速度随着卫星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当轨道高度为35786 km时,卫星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如果此时轨道倾角为0,则卫星对地的运动速度为0,这种轨道就是静止(Geostationary)轨道;如果卫星的倾角不为0,则卫星仍然存在对地的相对运动,这样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Geosynchronous)轨道,其星
14、下点轨迹呈现出“8”字型。,36,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1,卫星轨道按倾角分类 极轨道的轨道面垂直与赤道平面,轨道倾角为90,卫星穿越地球的南北极 倾斜轨道又可以根据卫星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别分为顺行和逆行轨道 顺行倾斜轨道倾角在0到90之间,轨道上卫星在赤道面上投影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逆行倾斜轨道的倾角在90到180之间,轨道上卫星在赤道面上投影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37,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2,卫星轨道按倾角分类,38,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3,卫星轨道按高度分类 各种轨道的可用高度范围如下表,39,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参数 续34,40,非静止
15、轨道卫星星座设计,卫星星座的定义具有相似的类型和功能的多颗卫星,分布在相似的或互补的轨道上,在共享控制下协同完成一定的任务,41,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星座设计时的基本考虑 用户仰角应尽可能大 信号的传输延时应尽可能低 卫星有效载荷的能量消耗要尽可能低 如果系统采用星际链路,则面内和面间的星际链路干扰必须限制在可以接收的范围内 多重覆盖问题,42,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极轨道星座设计方法 当卫星轨道平面相对于赤道平面的倾角为90时,轨道穿越地球南北极上空,称这种类型的轨道为极轨道。利用圆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单重覆盖的思想最早由美国科学家R.D.Lder提出;在Lder的工作基础上
16、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和L.Rider给出了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优化极轨道星座优化设计方法。,43,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3,卫星覆盖带(Street of Coverage)覆盖带是基于同一轨道面内多颗卫星的相邻重叠覆盖特性,在地面上形成的一个连续覆盖区域 覆盖带半(地心角)宽度c 式中,为单颗卫星覆盖的半地心角宽度,S为每个轨道面内的卫星数量,/S为卫星之间的半地心角宽度,44,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4,极轨道星座极点观察投影图 星座 星座轨道面间的经度差不同 顺行轨道面间的间隔较大 逆行轨道面间的间隔较小,45,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5,相邻轨道面覆盖的几何关系 顺行轨道面的
17、卫星之间保持固定的空间相位关系 逆行轨道面的卫星之间的空间相位关系则是变化的 极轨道星座中顺行和逆行轨道面之间的经度差1和2满足,46,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6,极轨道星座的卫星分布特性由于极轨道星座的特殊轨道结构(90倾角,所有轨道面交于南北极点),星座中的卫星在天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卫星在赤道平面上最稀疏,相互间的间隔距离最大;在两极处最密集,相互间的间隔距离最小。因此,在考虑极轨道星座对全球的覆盖时,只需考虑对赤道实现连续覆盖;在考虑对球冠区域的覆盖时,只需考虑对球冠的最低纬度圈实现连续覆盖。,47,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7,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覆盖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覆盖时,星座
18、参数应满足方程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之间的相位差 应满足,48,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8,极轨道星座实现极冠覆盖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覆盖时,星座参数应满足方程式中,为极冠覆盖区的最低纬度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之间的相位差与全球覆盖时的相同,49,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9,近极轨道星座 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80100(除90)时的轨道 由于近极轨道星座的倾角接近90,因此,仍可以采用覆盖带分析的方法,考虑在赤道区域连续覆盖时的要求,采用解析方法确定最优星座参数。,50,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0,近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覆盖 根据近极轨道的倾角特性,近极轨道星座中顺行和逆行轨道面之间的经
19、度差 和 满足: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之间的相位差 满足,51,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1,近极轨道星座实现全球覆盖因此,在实现全球覆盖时,近极轨道星座的参数应满足方程:,52,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2,倾斜圆轨道星座设计,Walker Delta星座 Ballard玫瑰(Rosette)星座,53,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3,倾斜圆轨道星座的基本特性 多个倾角和高度相同的轨道平面 各轨道平面具有相同数量的卫星 各轨道平面内卫星在面内均匀分布 各轨道平面的右旋升交点在参考平面内均匀分布 相邻轨道相邻卫星间存在确定的相位关系,54,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4,Delta星座 Del
20、ta星座使用相邻轨道面内,相邻卫星的初始相位差来确定星座中各卫星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相位差的物理意义如下图,55,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5,Delta星座标识法Walker采用3个参数来描述Delta星座:T/P/F。T 代表星座的卫星总数;P 代表星座的轨道面数量;F 称为相位因子,Delta星座按下式确定相邻轨道相邻卫星的初始相位差,56,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6,例6.3 已知某星座的Delta标识为:9/3/1:10355:43,假设初始时刻星座的第一个轨道面的升交点赤经为0,面上第一颗卫星位于(0E,0N),试确定星座各卫星的轨道参数。解:根据Delta
21、星座特性,可知星座多个轨道面的右旋升交点在赤道平面内均匀分布,每个轨道面内的卫星在面内均匀分布,再根据相位因子F 可以确定各卫星的轨道参数:相邻轨道面的升交点经度差:360/3=120;面内卫星的相位差:360/(9/3)=120;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的相位差:3601/9=40;,57,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7,例6.3(续)再根据第一颗卫星的初始位置,可以得到所有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如下表,58,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8,Walker的最优Delta星座,需要指出,该表中的数据是由Walker手工计算得到的,59,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19,玫瑰星座 Rosette星座中,卫星
22、的初始相位与其所在轨道面的右旋升交点赤经(或经度值)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Ballard使用3个不变的方向角和一个时变的相位角来确定卫星在运行天球面上的瞬时位置,60,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0,Ballard的卫星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61,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1,玫瑰星座标识法Ballard采用3个参数来描述玫瑰星座:(N,P,m)N 代表星座的卫星总数;P 代表星座的轨道面数量;m 称为协因子,确定了卫星在轨道面内的初始相位。协因子m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玫瑰星座参数,它不仅影响卫星初始时刻在运行天球上的分布,也影响卫星组成的图案在天球上的旋进速度。,62,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
23、22,卫星方向角与玫瑰星座参数的关系对卫星总数为N,轨道面数量为P,每轨道面内卫星数量为S的玫瑰星座,卫星的方向角具有如下的对称形式:,63,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3,协因子m的特性 协因子m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不可约分数;如果m是0到N1的整数,即意味着S1,表示星座中每一个轨道平面上只有一颗卫星;如果协因子m为不可约分数,则一定以S为分母,表示星座中每一个轨道平面上有S颗卫星。,64,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4,最优玫瑰星座的优化准则 Ballard优化策略:最坏观察点的最大地心角最小化准则 任一时刻地球表面上的最坏观察点是某3颗卫星的星下点所构成的球面三角形的中心,该点到3颗卫星
24、星下点的地心角距离相同 为保证星座的全球覆盖,卫星的最小覆盖地心角min必须大于或等于最坏观察点与卫星间的最大地心角,65,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5,最优玫瑰星座参数,66,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6,玫瑰星座与Delta星座的等价性 Ballard在其研究结果中指出:玫瑰星座与Walker的Delta星座是等价的 玫瑰星座的协因子m和Delta星座的相位因子F可以相互转换,转换时F 和m之间满足关系,67,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7,例6.4 ICO星座的Delta标识为10/2/0,试写出其等价的玫瑰星座标识。解:已知轨道面数量P=2,每轨道面卫星数量S=10/2=5,相位因
25、子F=0,有根据玫瑰星座特性,协因子m的分子部分取值应不等于0并且小于星座卫星数量(即02n10),可以判定n的可能取值为1、2、3和4。所以,协因子为:ICO星座的玫瑰星座标识为:(10,2,(2/5,4/5,6/5,8/5),68,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8,共地面轨迹星座的特性 包含多个轨道高度和倾角相同轨道面;每轨道面一颗卫星;所有卫星沿不变得地面轨迹运行;适合于实现区域覆盖卫星通信系统。,69,非静止轨道卫星星座设计 续29,共地面轨迹星座的参数约束关系 由图可见,如果卫星j从当前位置运行到其升交点j用去的时间和地球自转用去的时间相同,则卫星j和卫星i具有相同的星下点轨迹因此,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星通信 导论 上课 课件 卫星 移动 通信 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0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