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ppt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提纲.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专题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定义一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个褒义词,体现积极的、好的、有价值的、有益的;而教唆、摧残、侮辱 等伤害人身心发展的言行均不属于教育。,定义:教育就是由教育者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 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它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教育是什么,比如教育的理想、功能是什么,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是怎样的关系;教育为什么,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谁教育,即教育的对象是谁;由谁来办教育;教什
2、么,如课程、内容;怎么教,包括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等。二 学校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当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广义的教育。但生产力的很大发展,社会分工扩大造成体脑分离,国家机器的出现和文字的产生,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其同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宗教等思想混合在一起。2、教育学开始从其他领域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这本教育著作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继夸氏之后,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其
3、在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批评当时流行成人化的儿童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新观念:教育适应儿童的观念;儿童中心的观念;在实践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三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曾经对前苏联和50年代的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具有如下特点:崇尚书本,忽视实际;强调划一,忽视多样化;重视讲授,忽视应用;不适当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期,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不断冲击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针对赫
4、尔巴特的“三中心”,杜威也提出意义截然不同的“三中心”,即“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两者比较,各有特色。“以书本为中心”,主张根据各科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实行分科教学;“以经验为中心”则主张从人的心理系统出发,根据儿童兴趣组织教学活动,前者重视人类的间接知识,后者重视个人的直接经验。“以课堂为中心”,是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比个别教学,在提高效率上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照顾个别差异方面受到局限;“以活动为中心”采用自由活动的教学方式,如编班和升留级采取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课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主,否定学生的主动性;而
5、“以儿童为中心”则提倡教学必须从儿童兴趣出发,教师要围着学生转。,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适应人的发展。第二专题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受社会所制约,教育反作用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社会经济制约着教育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直接相关。因为办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办多少学校,招多少学生,只能根据客观的物质基础所提供的条件来确定,教育的发展是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的。
6、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均证明这点。尽管全球文盲的比例在下降,但是1990年仍有948亿成人属于文盲,其中23是妇女,其中9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成人文盲人数占948亿的72,而印度和中国两国就分别占到总数的 30和23;功能性文盲(意味着一个人所掌握的书面文字和一般基础知识还明显地不足以使其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行使功能”)已成为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所有国家的严重问题;,据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1000名在业人口中,农业劳动力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有0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147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716人,文盲和半文盲为359人。目
7、前世界上15岁以上的文盲有884亿,其中我国占2,2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我国文盲则占世界丈盲的14。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还有文盲半文 盲18亿左右,小学文化程度4。2亿左右,初中文化程度26亿左 右;全国每10万人中仅有大学文化程度1422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事业就是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得以运行的就是发展经济。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和更新。14世纪前,学校教育的自然科学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1416世纪,课程中增加了地理、力学;17世纪后,增加代数、三角、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随着科技的发展,
8、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也纳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表现为如物理、化学的实验、幻灯、电影的演示教学、广播电视教学的出现、教学中电子计算计的应用等等。,二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指教育在经济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就是“教育能够干什么”。“功能”是事物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教师是教育功能的重要实现者,所以要认识当代学校教育应具备的功能,形成科学的教育功能观。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因素
9、。但这里所说的人,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当人还没有任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他只是一种可能的劳动者,要把这种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就需要依靠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对生产的作用是“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教育把一般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的劳动者。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只是一般的劳动者,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培养专门性劳动者方面作用很突出。3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行、换岗、转业等职业的转换,需要教育的培训才能实现。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劳动者再生产,不是生产“现成”的劳动者,主要还是打基础。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10、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是教育的另一重要职能,主要指高校。高校是学者专家高度集中的地方,如美国有60%以上的高级人员集中在大学,日本各大学的科研人员占全国40%以上。从科研情况看,如前苏联,不仅教师参加科研,大学生也参加,每年约有100万大学生参加,10万人参加生产没计。我国高校的科研也硕果累累。如198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科研成果570项,已经得到推广应用的有349项,应用项目中,单项年经济效益在百万元以上的有90项。这些说明教育发展科学,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是很大的。,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
11、的制约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的领导权、享受权、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教育的总目标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从国家教育制度到学校管理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无不反映出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政府、执政党往往对教育机构从组织上进行领导。组织上的控制还表现在对教育者的培养和委任方面。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在政治方面扮演的角色是政府的利益、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贯彻者。2、政治对教育制约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体现出来。其中包括总的方针、政策,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等等。3、政治通过法律对
12、教育实行制约。法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能起到方针、政策所不能起的作用,近现代社会都比较重视教育立法。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二教育的政治功能即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通过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学生形成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参加政治活动的经验。这对培养合格的公民无疑是有用的。3、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
13、政治人才。三、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教育社会功能的间接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实现的。教育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并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能真正作用于社会,实现其社会功能。2、隐含性。教育社会功能的隐含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不易为人所认识。3、迟效性。即指教育的社会功能要经过漫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之后才得以实现。故有“百年树人”之说。4、超前性。即指教育的社会功能能适度地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三专题 教育与人的关系 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制约着教育。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
14、前提,但它不能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前途。遗传素质是指由上代继承下来的个体先天性的遗传特性。如人的体型、五官、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作用:1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某种可能。首先在于人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其中人的大脑尤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器官。但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并不等于具备了现实性。,2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年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又如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
15、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个体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我们强调遗传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否则就变为“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2、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即强调环境的重要。社会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小环境对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所以影响更大,尤其在人的幼年时期。不过,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其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在适应环境过
16、程中又主动选择和改变环境。忽视这点,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变为“遗传决定论”,也是错误的。,3、主观努力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觉、自愿、自动、自主、自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态度。,二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1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2、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1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只是
17、其中一个重要因素。2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教育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都起主导作用。3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限制 所谓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就是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一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即指人的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如婴儿身体发展活动的顺序: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心理发展的顺序:思维由具体到抽象;记忆由机械记忆发展到理解记忆;情感由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意志由受控发展到自控。道德意识
18、的发展由无律、他律到自律。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二人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所谓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特性。如儿童从出生到基本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六个相互连续又相互区别的时期,也就是六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周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一一5、6岁;童早期(又称学龄初期):6、7岁ll、12岁;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l4、15岁17、18岁。,又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观念发展可经历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人的发展
19、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迟早的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不平衡。如身高方面,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 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那么显著,而明
20、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平均1400克)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即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平衡的特点。如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 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 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个体发展的时间也有早迟差别,有的人早慧,有的人
21、大器晚成。对于早熟者,教育的措施要跟上,对于晚熟者,也不能丧失信心和急于求成。,人的发展的这一特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实施最佳的教育。四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在机体机能和心理方面都具有互补的作用,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近年来盛行的EQ理论,也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注意“扬长避短”,也可“用其之短,使短变长”。,五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身心一体不仅表现为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大致是协调的、同
22、步的,还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如忧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等等。人的发展的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六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造成个别差异有两个因素:先天气质和后天生活环境与教育。先天气质的类型如下:胆汁质:热情主动、精力旺盛、易激动、行为易改变 多血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善交际、兴趣注意易转移。粘液汁:冷静、稳定、情感不外露、反应慢、不灵活 抑郁质:细心谨慎、多愁善感、反应慢、优柔寡断。性格很大程度是由先天气质造成的,胆汁质和多血质属外向型性格,粘液质和抑郁质属内向型性格。人发展的个别差异,要求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第四
23、专题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要解决“教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层次 1、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工作要根据教育目的来计划安排,也要根据教育目的来验收。它不但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目标的依据,而且对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起制约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材的总要求,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们还得有各自的培养目标,需要把目的分层次。,学校教育目的 1、教育目标(国家或思想家理
24、想中的)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3、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提的,而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日常的、大量的教学、教育工作来完成,必须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行。,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这一学说是从社会分工出发来论述人如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发展甚至以大多数人的片面发展为代价;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
25、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并彻底消灭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才真正有普遍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学说为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是教育目的的理论上较有重大影响的两派理论。一派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另一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这就是“社会本位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一个人应当为他自己而受教育,还是为服务于社会而受教育。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 复习 提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0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