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好.ppt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好.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传 热,Chapter 5 Heat Transfer,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化工生产的传热问题,化工生产需要大规模地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而这些性质的变化都涉及热能的传递。化学反应:向反应器提供热量或从反应器移走热量;蒸发、蒸馏、干燥:按一定的速率向这些设备输入热量;高温或低温设备:隔热保温,减少热损失;热能的合理利用和废热回收。,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依靠物体中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如固体中的传热;热对流:流体质点(微团)发生宏观相对位移而引起的传热现象,对流传热只能发生在流体中,通常把传热表面与接触流体的传热也称为对流传热;热辐射:高温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
2、进行的一种传热现象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作媒介。在高温情况下,辐射传热成为主要传热方式。,典型的换热设备,直接混合式传热: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热交换。不常用,如凉水塔。间壁式换热:参与传热的两种流体被隔开在固体间壁的两侧,冷、热两流体在不直接接触的条件下通过固体间壁进行热量的交换。,套管式换热器,冷溶液进,冷溶液出,热溶液进,热溶液出,典型的换热设备,列管式换热器,单程列管式换热器,双程列管式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基本问题,载热体用量的确定;设计新的换热器;核算现有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个基本关系式,热量恒算式,若忽略过程热损失,传热速率关系,
3、传热速率(热流量)Q:单位时间内所交换的热量(W),传热通量(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积上传递的热量(W/m2),传热负荷,生产上对物料加热(冷却)时所需提供(移除)的热量,即生产工艺需要的传热速率(传热任务)。,设:Q 传热速率,W;W1、W2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s;Cp1、Cp2 热、冷流体的比热,J/(kgK);T1、T2 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t1、t2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r 流体的汽化或冷凝潜热,kJ/kg。,无相变:,有相变:,若忽略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第二节 热传导(Heat Conduction),傅里叶定律,温度场:物体(
4、或空间)各点温度在时空的分布,称为温度场,即 t=f(x,y,z,)各点的温度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称为不稳定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称稳定温度场。等温面:温度相同的点所组成的面称等温面。温度梯度:两等温面的温度差与其间的法线距离之比称为温度梯度,即,lim,n0,=,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与其温度梯度成正比,即,热导率,热导率: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物理量,称为热导率。热导率的大小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压力和温度有关固体的热导率:金属的热导率较大,且随温度升高而略有下降;非金属的热导率较小,且一般随温升而增。在不是特别精确的计算时,我们可认为固体的热导率是常数。液体的热导率
5、:非金属液体中水的热导率最大。除水和甘油外,热导率随温升而降。哈哈气体的热导率:气体的热导率很小,不利于传热而有利于保温。故一般的保温材料都是多孔的。,单层平壁热传导,如图,热量从平壁的一边传向另一边时,只要长、宽与厚相比很大时,可认为传热在整个平壁上是均匀的。根据傅里叶定律有,x,t,Q,t1,t2,b,因此,传热速率(传热量)方程为,Q=Aq,单层圆筒壁热传导,如图,热量从里向外传,只要长度远大于直径时,可认为传热在整个圆筒壁上是均匀的。根据傅里叶定律有,r,r1,r2,dr,多层平壁热传导,多层圆筒壁热传导,对于传热速率,同样可借用欧姆定律的形式,即,第三节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一、两流
6、体间间壁传热的分析,(1)热流体以对流传热方式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2)热量以热传导方式由间壁的热侧面传到冷侧面;,(3)冷流体以对流传热方式将间壁传来的热量带走。,热流体通过间壁与冷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传热过程分为三步进行:,沿热量传递方向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温度分布情况如图。,T,t,Tw,tw,流体通过间壁的热量交换,热流体,冷流体,二、传热速率和传热系数,由图可见,间壁传热可简化为三层热传导传热。于是有,K称为传热系数对于平壁,有,=a1(TTw),=a2(twt),Q=KA(T-t)=KAT,a 称为给热系数,对于圆筒壁,有,换热器标准规定,换热面积以管外径计算,故有,其中:,当管较薄
7、或管径较大时,d1、d2、dm相差为大,为了简化计算,可按平壁处理,面积以管外径计算,则有,其中:,=KA1T,=KA1T,获取 K 的另外两种途径,查取 K 值 在有关传热手册和专著中载有某些情况下 K 的经验数值,可供设计参考。注意应选用工艺条件接近、传热设备类似的较为成熟的经验 K 值作为设计依据。,获取 K 的另外两种途径,(2)实验测定通过实验测定现有换热器的流体流量和温度,再由传热基本方程计算 K 值:,实验测定的 K 值较为可靠。实测 K 值的方法不仅是为了在缺乏工业实验数据时提供设计依据,而且还可以籍助实测的 K 值判断换热器的工作状况,从而寻求强化传热的措施。计算得到的 K
8、值与查取或实测值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给热系数 h 的关联式有一定误差和污垢热阻不易估计准确。使用计算的 K 值时应慎重,最好与另外两种方法作对照,以确定合理的 K 值。,污垢热阻,换热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流体介质中的可沉积物会在换热表面上生成垢层,有时换热面还会被流体腐蚀而形成垢层。垢层产生附加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减小,传热速率显著下降。因垢层导热系数很小,即使厚度不大,垢层热阻也很大,往往会成为主要热阻,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如管壁内侧和外侧的污垢热阻分别是 Rs1 和 Rs2,则总热阻,用 Rf 表示管壁内外两侧污垢热阻之和,K2 为清洁表面的总传热系数,K2 是结垢表面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测得这
9、两个传热系数,即可确定 Rf 值。,污垢热阻,污垢热阻的大致数值,三、传热温差:推动力,换热过程中,热流温度沿程降低,冷流温度沿程升高,故冷热流体温度差在换热器表面各点不同。当用传热基本方程式计算整个换热器的传热速率时,必须使用整个传热面积上的平均温差。,传热温差:推动力,在换热器中取微分长度 dl,其传热面积为 dA,两流体通过微分面积 dA 交换的热量为,t1,t2,T1,T2,dl,dA,T,t,假定:在传热过程中,热损失忽略不计;两流体的比热为常数,不随温度而变;总传热系数 K 为常数,不沿传热表面变化。,传热温差:推动力,热流放出的热量,冷流吸收的热量,两式相减并令,逆流传热微分式,
10、传热温差:推动力,两边求积分,根据换热器总热量恒算式,两式相减,比较传热基本方程式,同样可推出并流传热平均温差计算式,逆流和并流传热的平均温差的特点,T1、T2、t1、t2 相同时,逆流平均温差大于并流平均温差。当传热量一定时,逆流操作所需的传热面积小于并流操作。,逆流时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可低于冷流的出口温度(高于冷流的入口温度),并流时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必大于冷流的出口温度。当加热任务一定时,采用逆流传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节约载热体的用量。,在换热器中,若参与换热的两流体都变温,则一般都采用逆流操作,但是并流也有它的特点,例如工艺上要求被加热的流体不得高于某一温度,或被冷却的流体不得低于某一
11、温度,采用并流较易控制。但需要注意,倘若采用逆流代替并流而节省了载热体,则其平均温差就未必仍比并流的大。,传热温差:推动力,错流和折流时的平均温差,列管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流动比较复杂的多程流动。对于错流或折流平均温差,通常是先按逆流求算,然后再根据流动型式加以修正,即,温差修正系数,与冷热两流体温度变化有关,表示为 P 和 R 两参数的函数,传热温差:推动力,温差修正曲线,传热温差:推动力,错流和折流时平均温差的数学解析式,对于 m 壳程、2mn 管程(如1-2,1-4,2-8,)换热器:,当 R1 时:,当 R=1 时:,1(tmtm,逆)是由于复杂流动中同时存在并流和逆流;换热器设计时
12、值不应小于 0.8,否则不经济;可改用多壳程来增大,即将几台换热器串联使用。,四、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设计型计算:在给定的工艺条件下,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设计原则: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例:热流体的冷却已知:W1、T1、T2、t1 及物性 求:A、tm、Ktm:需要选定 t2。t2,W2,操作费用,但 tm,A,设备费用。一般按 tm 不小于10来确定 t2。K:与流体的流动方式和流速有关。速度,K值,传热面积,但流动阻力,动力消耗。基本原则:湍流、逆流。对列管换热器的复杂流动,流向和流动空间的安排以温差修正系数 不低于 0.8 为宜。A:,根据计算得出的 A 和选定的流动方式选出适合的
13、换热器,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校核型计算:核算已有换热器在非设计工况下的传热性能,(1)产量改变造成工艺流体流量的变化,要求预测现有换热器在冷流体流量和进口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工艺流体的出口温度 T2。(2)上游设备工况改变而引起工艺流体的进口温度发生变化,需预测出口参数的变化。(3)冷却剂水的进口温度受季节和气候影响,从而会使工艺流体的出口参数产生波动,需预测出口温度的波动值。(4)新换热器刚投入使用时,垢层尚未形成,其总传热量系数 K 远大于考虑了污垢热阻的设计值,需要预测 K 的这种变化对传热的影响。,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换热器调节:使换热器在非设计工况下操作时工艺流体的出口参数(温度)
14、稳定在工艺要求值附近。调节的方法:改变非工艺流体的流量来改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从而把变化了的出口参数调回到设计值。改变非工艺流体流量,K 和 tm及传热速率随之变化。,(1)传热为非工艺流体控制 调节非工艺流体流量,总传热系数 K 和平均温差 tm 同时改变,从而改变传热速率Q。(2)传热为工艺流体控制 改变非工艺流体流量,总传热系数 K 几乎不变,只有平均温差 tm 变化。(3)传热为工艺流体控制且非工艺流体出口温度十分接近其进口温度时 tm 也不变化,即 Q 不变化,表现为换热器无调节余地。,五、传热单元数法,问题:在校核型计算中,需要同时确定 T2 和 t2(在传热速率方程式的对数项中)
15、,若采用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平衡方程联立求解的方法,需要进行试差计算。解决方法:传热单元数(NTU)法手段:将两个出口温度用热量衡算式消去一个,避免试差。,传热速率方程:,变换:,五、传热单元数法,令:,以热流体为基准的温变比或比热容量流率,热流体的传热单元数,以热流体为基准的传热效率,需同时确定 T2 和 t2:R1 和 NTU1 可计算得出,求出 1 后由定义式可求 T2,再由 R1 求 t2。需同时确定流体的流量和它的出口温度(如 W2 和 t2):需确定 R1,由于 R1 包含在对数项中,计算仍需试差。可由已知 1和 NTU1,查图得到 R1。,对冷流体逆流可得:,五、传热单元数法,单程
16、逆流换热器中和 NTU 关系,折流换热器中和 NTU 关系,五、传热单元数法,传热单元数计算式,传热温差:推动力,换热过程中,热流温度沿程降低,冷流温度沿程升高,故冷热流体温度差在换热器表面各点不同。当用传热基本方程式计算整个换热器的传热速率时,必须使用整个传热面积上的平均温差。,传热温差:推动力,在换热器中取微分长度 dl,其传热面积为 dA,两流体通过微分面积 dA 交换的热量为,t1,t2,T1,T2,dl,dA,T,t,假定:在传热过程中,热损失忽略不计;两流体的比热为常数,不随温度而变;总传热系数 K 为常数,不沿传热表面变化。,传热温差:推动力,热流放出的热量,冷流吸收的热量,两式
17、相减并令,逆流传热微分式,传热温差:推动力,两边求积分,根据换热器总热量恒算式,两式相减,比较传热基本方程式,同样可推出并流传热平均温差计算式,逆流和并流传热的平均温差的特点,T1、T2、t1、t2 相同时,逆流平均温差大于并流平均温差。当传热量一定时,逆流操作所需的传热面积小于并流操作。,逆流时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可低于冷流的出口温度(高于冷流的入口温度),并流时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必大于冷流的出口温度。当加热任务一定时,采用逆流传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节约载热体的用量。,在换热器中,若参与换热的两流体都变温,则一般都采用逆流操作,但是并流也有它的特点,例如工艺上要求被加热的流体不得高于某一温度,
18、或被冷却的流体不得低于某一温度,采用并流较易控制。但需要注意,倘若采用逆流代替并流而节省了载热体,则其平均温差就未必仍比并流的大。,传热温差:推动力,错流和折流时的平均温差,列管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流动比较复杂的多程流动。对于错流或折流平均温差,通常是先按逆流求算,然后再根据流动型式加以修正,即,温差修正系数,与冷热两流体温度变化有关,表示为 P 和 R 两参数的函数,传热温差:推动力,温差修正曲线,传热温差:推动力,错流和折流时平均温差的数学解析式,对于 m 壳程、2mn 管程(如1-2,1-4,2-8,)换热器:,当 R1 时:,当 R=1 时:,1(tmtm,逆)是由于复杂流动中同时存在
19、并流和逆流;换热器设计时 值不应小于 0.8,否则不经济;可改用多壳程来增大,即将几台换热器串联使用。,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 K 综合反映传热设备性能,流动状况和流体物性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倒数 1/K 称为传热过程的总热阻。,对间壁式换热器,可将传热视为对流-导热-对流的串联过程,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根据傅立叶导热定律,总传热系数,串联过程,dQ 相等:,由传热基本方程:,对比两式有:,冷热两流体通过间壁进行热交换的总热阻等于两个对流热阻与一个导热热阻之和,与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类似。,总传热系数,根据列管换热器标准规定,传热面积以换热管外表面计算,则:,因为:,有:,当间壁为平壁,或管壁很薄或管
20、径较大时,dA1、dA2、dAm 和 dA 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获取 K 的另外两种途径,查取 K 值 在有关传热手册和专著中载有某些情况下 K 的经验数值,可供设计参考。注意应选用工艺条件接近、传热设备类似的较为成熟的经验 K 值作为设计依据。,获取 K 的另外两种途径,(2)实验测定通过实验测定现有换热器的流体流量和温度,再由传热基本方程计算 K 值:,实验测定的 K 值较为可靠。实测 K 值的方法不仅是为了在缺乏工业实验数据时提供设计依据,而且还可以籍助实测的 K 值判断换热器的工作状况,从而寻求强化传热的措施。计算得到的 K 值与查取或实测值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给热系数 h 的关联式
21、有一定误差和污垢热阻不易估计准确。使用计算的 K 值时应慎重,最好与另外两种方法作对照,以确定合理的 K 值。,污垢热阻,换热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流体介质中的可沉积物会在换热表面上生成垢层,有时换热面还会被流体腐蚀而形成垢层。垢层产生附加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减小,传热速率显著下降。因垢层导热系数很小,即使厚度不大,垢层热阻也很大,往往会成为主要热阻,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如管壁内侧和外侧的污垢热阻分别是 Rs1 和 Rs2,则总热阻,用 Rf 表示管壁内外两侧污垢热阻之和,K2 为清洁表面的总传热系数,K2 是结垢表面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测得这两个传热系数,即可确定 Rf 值。,污垢热阻,污垢热阻的大
22、致数值,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设计型计算:在给定的工艺条件下,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设计原则: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例:热流体的冷却已知:W1、T1、T2、t1 及物性 求:A、tm、Ktm:需要选定 t2。t2,W2,操作费用,但 tm,A,设备费用。一般按 tm 不小于10来确定 t2。K:与流体的流动方式和流速有关。速度,K值,传热面积,但流动阻力,动力消耗。基本原则:湍流、逆流。对列管换热器的复杂流动,流向和流动空间的安排以温差修正系数 不低于 0.8 为宜。A:,根据计算得出的 A 和选定的流动方式选出适合的换热器,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校核型计算:核算已有换热器在非设计工况下的传
23、热性能,(1)产量改变造成工艺流体流量的变化,要求预测现有换热器在冷流体流量和进口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工艺流体的出口温度 T2。(2)上游设备工况改变而引起工艺流体的进口温度发生变化,需预测出口参数的变化。(3)冷却剂水的进口温度受季节和气候影响,从而会使工艺流体的出口参数产生波动,需预测出口温度的波动值。(4)新换热器刚投入使用时,垢层尚未形成,其总传热量系数 K 远大于考虑了污垢热阻的设计值,需要预测 K 的这种变化对传热的影响。,换热器计算的变量分析,换热器调节:使换热器在非设计工况下操作时工艺流体的出口参数(温度)稳定在工艺要求值附近。调节的方法:改变非工艺流体的流量来改变换热器的传热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第五 传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08522.html